1973年的春天,位于新中国首都东长安街的北京饭店正在如火如荼的扩建中。然而,就在工人们鼓足干劲争取尽快完成扩建工程时,周总理却突然下达命令叫停了这一项目,原因是因为他收到汇报,得知正在扩建的北京饭店已经开始威胁到了中南海的安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北京饭店始建于1900年,最初它只是一家仅有3个房间大小的小酒馆,由两个来自法国的年轻人所开办,主要供应一些简单的西餐和便宜的葡萄酒。
次年,小酒馆由于生意火爆,进行了扩建,地址也搬到了东单,此时酒馆的老板换成了一个意大利人,并且正式挂上了“北京饭店”的牌子。又过了一年后,由于生意红火,“北京饭店”再次易址,搬到了现如今所在的位置,同时扩建成了高达5层的红砖酒楼。
在此后漫长的时间中,“北京饭店”不断发展扩建,并多次易主,在沧桑的岁月里见证了北京历史和中国革命历史的变迁,渐渐成为“远东唯一的豪华酒店”。
民国时期,北京饭店接待过许多历史名人,诸如孙中山、宋庆龄、张学良、冯玉祥等人。许多国外闻名于世的名人也曾在此下榻,其中就有哲学家罗素、诗人泰戈尔等等。
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落寞的北京饭店重新焕发生机,成为了新中国接待外宾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曾先后接待过数十个国家的领导人。1949年10月,开国大典结束后,政府设宴招待贵宾,该宴被称之为“开国第一宴”,而这一宴便是在北京饭店所举行的。

后来,在周总理的关怀下,1954年,北京饭店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一次扩建,有了更多的房间,提升了容纳量。然而到了上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在外交战线上取得的巨大进步,不到400个房间的北京饭店在接纳来客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住房率时常能超过百分之百。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京饭店需要扩建这件事已是迫在眉睫。1973年春,在周总理的支持下,饭店的扩建工程正式启动。设计团队在综合了各种方案后,最终确定此次工程将按照下3层,上20层,总层高为100.25米的结构进行重建。
然而,北京饭店的扩建工程在建到14层后,立刻就被周总理给下达命令叫停了。

原来,有一天,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像往常一样在中南海进行巡逻。巡逻时,他远眺一旁正在修建的北京饭店,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劲。看着14楼工人们辛勤劳动的背景,他忽然想到,自己在中南海能够如此轻易地看到北京饭店,这也就意味着在北京饭店同样也能看到中南海的情况,发现这一危险隐患后,他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
站在北京饭店扩建后的高处,使用望远镜就能将中南海里面的情况看得非常清楚,这岂不是给间谍提供了探查情报的绝佳处?这样的安全隐患,必须要规避。
于是,汪东兴赶紧将情况告知给了中央警卫团政委杨德中,随后他们又立刻向周总理进行了汇报。周总理在听完汇报后,立刻便将扩建工程暂停了。
工程暂停了,一个新的问题便出现了。14层的高度就能够看到中南海,肯定是不能继续再建了,已经建成的部分也不能拆掉,否则会浪费大量的资源,那扩建工程到底该如何进行下去呢?

最终,几经周折后,设计师们想出了一个绝佳的办法,那就是在西华门外再修建一个屏风楼,如此一来就可以将中南海给遮挡住,饭店也可以按照原有的方案继续建。等屏风楼修好后,对外宣传这是北京饭店的配楼。
周总理看过这个方案后,认为可行,便同意了。就这样,北京饭店工程经过短暂的停工后恢复了建设,最终在1974年完成了建国后的第二次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