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香凝临终前提出不火化,遗体与廖仲恺合葬,周总理当即表示同意

历史学馆 2023-11-26 22:06:54

1972年,在那个夏日的午后,一位93岁的老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生命之烛即将熄灭。这位老人就是何香凝,一位备受尊敬的智者。

她的挚友周总理匆匆赶来,在她床前默默守候,关怀备至。

何香凝的眼睛微微睁开,她用尽全身的力气,向周总理提出一个特殊的遗愿。她恳求道:“我不要烧。”

这个请求让人惊讶,因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曾带头签署火葬倡议书,许多领导人去世后,都采用了火葬的形式。

然而,何香凝却对此深感抵触。

她请求周总理,不要将她的遗体火化,希望按照中国传统习俗来安排后事。

看着病床上虚弱的何香凝,周总理眼含热泪,坚定地答应了她:“不烧,不烧。”

1878年,一个名叫何香凝的女性在香港一个商人家庭呱呱坠地。她的父亲何炳恒经营着茶叶生意,家境十分殷实。

在这个时代,女性都被要求裹上小脚,被视为美女的标准。然而,何香凝的父亲却期望他的女儿能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家闺秀”,所以他拒绝了何香凝的上学请求,并强行要求她裹足。

然而,何香凝并未就此屈服。

她选择抵抗,尽管每天都要面对缠足的压力,她还是选择在晚上偷偷剪断裹足带子,并在父亲的反对下买来课本,向她的哥哥请教读书。

日子久了,她的父亲也慢慢接受了她的反抗,允许她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活泼调皮的小姑娘长成了一个亭亭玉立、带有一点英气的大姑娘。

尽管何香凝在各方面都很出色,但她的父亲还是为她未来的婚姻感到担忧。由于何香凝的大脚,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找到一个好夫家简直比登天还难。

就在此时,一个名叫廖仲恺的青年才俊回国了。他的父亲身为旅美华侨,遭受了很多歧视,加上客家人的身份,让他坚信儿子一定要娶一个大脚的媳妇。

巧的是,何香凝就是大脚。得知这个消息后,何炳恒欣喜若狂,立刻着手撮合他和女儿何香凝的婚事。

就这样,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1897年,19岁的何香凝和20岁的廖仲恺在广州举行了婚礼。

大脚的香港富商之女何香凝与旅美华侨之子廖仲恺的结合在外人看来简直是天作之合。

婚后,在朝夕相伴的日子里,何香凝发现廖仲恺身上有许多闪光点,他忠厚朴实、有强烈的上进心、还有像师长一样耐心地帮助她进步,而他们之间相同的志趣爱好因此,何香凝认为这个男人就是命运赐予她的最好安排,对这个婚姻她也倍加珍惜。

那时的他们热爱诗词歌赋,中秋之夜,他们在月下赏月时,何香凝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

在廖仲恺的引导下,何香凝开始深入理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理。他们渴望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当时出国留学风气盛行,夫妻俩便决定前往日本留学,试图寻找救国的方向。

然而,家道中落的廖仲恺哪里拿得出留学的钱?

于是何香凝毫不犹豫地变卖了嫁妆,资助丈夫赴日留学。在两个月后,她追随廖仲恺抵达了日本。

在日留学期间,何香凝和廖仲恺夫妇俩结识了朱执信、胡汉民、秋瑾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结识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在一个慷慨激昂的日子,孙中山发表了震撼人心的救国思想演说,每个字都震撼着何香凝的心灵。

几天后,廖仲恺何香凝夫妇专程前往孙中山的寓所拜访。

孙中山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详细阐述了民主革命思想。这是何香凝第一次听到“民主”这个概念,这正是她一直憧憬的世界。

于是,她下定决心要追随孙中山先生,共同追求国家的独立与自由。

赴日留学的岁月,是何香凝青春燃烧的时光。

有丈夫廖仲恺的陪伴,有孙中山先生的引领,她坚信中国的未来是光明的,革新是充满希望的。

然而,革命之路总是充满艰辛和挑战。

1905年,孙中山正在积极筹备中国同盟会。为了在公共场合商议方便,何香凝主动提出将自家作为开会场所。

为了确保安全,她甚至提议解雇女佣人。从此,她的寓所成为革命党的秘密联络站。

没有女佣人,她就亲自担任女佣人,为革命友人们做饭、招待,同时心思缜密,将门口的鞋子收起来,以免引起日本警察的怀疑。

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对革命有益的事情中,只要能改变中国现状,她都会投入极大的热情。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正式成立,何香凝作为首批入会的成员感到无比自豪。

入盟后,她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从前她曾抱有“逃离封建,独善其身”的想法,但现在她满脑子想的都是实现民主,创造一个人人平等自由的新中国。

1916年3月,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廖何夫妇回到广东,助力革命工作。

期间,孙中山先生经历了数次难关,其中最危险的一次是陈炯明叛乱。

在廖何夫妇等革命志士的携手下,他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革命的火种生生不息,愈烧愈旺。

直到1925年初,孙中山先生病重。得知这一消息后,何香凝立刻动身前往北平侍疾。

她深知孙中山先生对自己有如师如友般的恩情,两人早已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在病榻前,孙中山先生用尽最后的力气说:“廖夫人,我感谢你……”何香凝早已泣不成声:

“我没有什么本事,但先生的苦心我是知道的。我会誓死拥护先生的主张,至于孙夫人,我也会尽心爱护!”

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

何香凝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直到最后一刻。她深感痛失良师益友的痛苦,但她坚信孙中山先生的未竟事业一定会继续发扬光大。

在先生离世之后,国民党内部陷入了混乱。由于政见分歧,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仍坚定不移地执行三大政策,与共产党紧密合作。

然而,这一举动却导致廖仲恺先生在1925年的一天,遭到了毒手。那时,距离孙中山先生逝世仅五个月。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踏入惠州会馆的那一刻,被无情的枪声击中。

而何香凝,这位悲痛欲绝的女人,眼睁睁地看着丈夫在自己眼前倒下,泪水瞬间滑落。

尽管进行了抢救,但廖仲恺终究因伤势过重而牺牲,那时他才48岁。

何香凝悲痛欲绝,但她明白此刻最重要的是找出凶手。然而在多方阻挠之下,凶手就像消失在了广州城,最终还是周总理先生伸出了援手,对此何香凝深感感激。

丈夫去世后,何香凝勇敢地站了出来,继承丈夫遗志,继续号召革命者推行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然而,随着1927年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叛变革命,何香凝愈发感到自己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尽管如此,她坚决拒绝与蒋介石同流合污。在与国民党决裂后,她孤身一人离开了中国,旅居海外。

直到她得知“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居然推行不抵抗政策,何香凝愤怒至极。她立即收拾行囊,再次投身于救亡图存的革命事业中。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立刻从巴黎启程赶回上海,共赴国难。她发表《对时局的意见》,敦促国民党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以挽救民族危亡。

随后她又举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邀请全国著名书画家捐赠作品,为慰劳抗日将士筹集经费。

淞沪会战后,为了支援十九路军,何香凝在上海发动妇女界成立了慰劳队、救护队等,并亲自到前线慰问。

她还和宋庆龄创办伤兵医院,组织国难救护队,派遣救护人员到前线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

在支援抗日的同时,何香凝还与国民党右派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她为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后来毛主席在给何香凝的信中赞扬她:“继承孙先生传统,苦斗不屈,为中华民族树立了模范。”

随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何香凝在上海成立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号召全国妇女组织起来支援抗日战争。

上海沦陷后,她又去了香港。在香港的日子并不好过,但她始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支持抗日的运动中。

她一方面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方面又与李济深等人团结国民党中的进步人士,酝酿筹建国民党民主派组织。

抗战胜利后,何香凝积极拥护我党的和平民主主张,支持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随后由何香凝和李济深多年筹建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在广州成立,并由何香凝亲自起草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章程》,强调实现孙中山的三大政策、反对独裁、追求民主不久之后,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香港成立。

在香港的日子里,何香凝与安国民主人士一起发表声明,响应我党召开新政协协商会议的号召。

1949年4月,71岁的何香凝被邀请从香港前往北平参加新政协会议筹备会,并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她带着孩子们抵达北京车站,见到了阔别已久的周总理和邓颖超等人。

这一刻,她激动得红了眼眶,仿佛回到了他们一起为了抗战而努力的那些年。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9月份,何香凝又一次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次全体会议,并再次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此时的她,已经不再年轻,但她的心却依然充满着活力和热情。

1950年6月,何香凝和柳亚子等人一起写信给毛主席,表达了他们的敬意和忠诚,信中说道:“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纪念日,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光荣的纪念日,同时也是世界人类历史上一个光荣的纪念日。

”他们还热切地表示,将会“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誓愿,以此作为党的生日献礼。

同年8月,邓颖超和周总理结婚25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何香凝特意精心画了一幅“梅花松柏图”送给他们作为纪念。

而在邓颖超50岁生日时,何香凝又画了一幅“菊花图”送给邓颖超,以此表达她对邓颖超的深刻真挚的情感。

当朝鲜战争爆发,新中国毅然决然地出征抗美援朝时,何香凝也精心作画《喜鹊牡丹图》,并邀请周总理题词。

此时周总理对自己有规矩,从未在别人的画上题字,但何香凝的邀请让他破例写下了一副对联:“鹊报援朝胜利;花贻抗美英雄。”

这对联既传达了喜鹊报喜的信息,也表达了周总理对援朝胜利的决心和对战士们的期望。

何香凝是周总理的敬重之人,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总理也格外照顾她老人家。

在何香凝临终前提出的两点要求,周总理都当场承诺并尽力满足。

1958年5月,正值何香凝的八十岁生日,这场特殊的庆生会由周总理、邓颖超、陈毅等一众好友精心策划。

炎炎夏日,西瓜成为庆生会的最佳甜点,大家细心地为何香凝准备了一份份西瓜,而何香凝则亲切地分发给在场的每一位朋友。

整个氛围充满了欢声笑语,大家聚在一起,享受着这份快乐。

这时,有人提议让邓颖超唱一首红军时期的歌曲,周总理起初有些推辞,担心邓颖超已经不再擅长歌唱。

然而,邓颖超却坚定地回答:“我会唱的。”

于是,她兴致高昂地唱了一曲,歌声激昂,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随后,何香凝和陈毅也相继唱了一曲,他们的歌声如同春风拂面,让人感到无比的温馨和愉悦。

何香凝不仅准备了美味的糕点,每一块都小巧精致,一两面粉就可以做成好几块,味道更是诱人无比。

周总理更是爱吃,他拿起一块糕点,刚准备品尝,一旁的邓颖超轻轻拍了一下他的手,温柔地提醒他:“恩来,不要吃了,多留一些给孩子们吃。”

她口中的“孩子们”是指他们收养的烈士遗孤,他们虽然周总理邓颖超夫妇一生没有孩子,但却将爱与关怀给了更多的孩子们。

何香凝对周总理邓颖超的细心招待深感感激,因此特意叮嘱工作人员多包一些糕点交给邓颖超。

三年后,“百老庆寿大会”在政协礼堂召开时,周总理在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老朋友何香凝。

他快步走向她,看到何香凝因为激动而匆忙站起来时,不小心将身旁的手杖碰倒在地。他迅速弯下腰将手杖拾起,然后紧紧握住她的手祝寿。

在宴会开始后,周总理举起酒杯,高兴地对老人们说:“今日到会的百位老人们,年龄平均在八十岁左右,加起来就有八千岁了……20年后大家就能真正的高呼‘万岁’啦!”

这句话逗笑了在场的所有老人,何香凝坐在座位上,笑得更加开心。然而,遗憾的是,何香凝并没有等到那一天……

1968年6月,这位伟大的女性何香凝迎来了她90岁的生日,然而她的身体却开始逐渐衰弱。

1970年4月,一次意外摔倒和肺炎的双重打击,使她住进了医院。在宋庆龄和周总理等人的关怀下,以及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她终于转危为安。

1971年,何香凝的身体再次不适,住院期间,周总理匆匆赶来探望。

她躺在床上,断断续续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我希望死后能够土葬,把我的遗体运到南京,与仲恺合葬……”

在场的人听到这个要求都感到十分意外,因为在1956年,毛主席、周总理、朱德等领导人已经签署了《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

然而,周总理没有一丝犹豫,含泪点头答应下来:“你放心,不烧不烧……”他这句话的承诺让何香凝感到了极大的安慰。

后来,周总理对廖承志等人解释说:“何老太太一生为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要求应该得到满足。”

9月1日,何香凝因病离世,享年94岁。9月5日下午,何香凝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

周总理、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前来参加,毛主席和中共中央送上了花圈。追悼会由朱德主持,宋庆龄致悼词。

追悼会结束后,何香凝的灵柩被专车运送至南京,与廖仲恺合葬。

叶剑英、李先念等人纷纷前往车站送灵,邓颖超、刘斐等人以及何香凝的家属护送灵柩到南京。

9月6日,何香凝的遗体被送到了南京,这一刻南京军区负责人许世友亲自到车站迎接并护送至廖墓。随后在目的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