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中抗战有多艰苦?杨成武回忆:没有穿过军装,也不能多说话

南疆历史奇谈 2024-11-04 19:36:23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包括冀西(即北岳区)、冀中、冀东等主要地区和冀热察辽地区。冀中平原又具有地区广大、物产丰富、人力雄厚、文化比较发达、群众觉悟高等有利的条件,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能否坚持到胜利,有重大作用。由于冀中地处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沧州、德州之间,是日军统治华北的腹心地带。如果敌人不能控制这个地区,大城市和交通线都会受到严重威胁,就难以确保对华北的占领。因而日军在华北驻屯了庞大的武装力量,从1938年起不断调集重兵对抗日根据地进行围攻、扫荡、分割、封锁、蚕食,而冀中平原根据地则成为了日军主要围攻和扫荡的重点。

特别是1941年12月上旬,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军急欲把华北变为其进行侵略战争的兵站基地,欲达此目的,必须首先确保冀中。日军头目冈村宁次为此集中5万余人的庞大兵力,从1942年起5月1日起,对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空前残酷的大扫荡。“五一”大扫荡之后,冀中形势急转直下,原来巩固的根据地变成了游击区和沦陷区。日军为了达到其战略目的,进一步强化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位一体的“总力战”,推行点、线、沟、墙相结合的堡垒政策。

敌人在冀中8000多个村镇,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立了1700多个据点,修筑了7500多公里公路,挖了4000多公里封锁沟;据点周围碉堡成群,铁路、公路沿线岗楼密布,点、碉、路、沟互相连接,像蜘蛛网一样密密麻麻,把冀中根据地分割为2000多块,每一块都置于火力封锁之下。然后分区逐块进行“清剿”;村村建立伪政权,加强特务组织,扩编伪军,大肆抢掠,实行奴化教育。冀中平原成了“抬头见岗楼,迈步登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的恐怖世界。

当时冀中的斗争形势有多艰苦?据杨成武回忆,自己到冀中当军区司令员,一直到日本投降为止,没有穿过军装,都穿便衣。而且自己不多说话,一说话就露馅了,因为自己不是北方口音(福建长汀人)。总是十几个人一块行动,几个参谋,加上一个警卫班,每人1辆自行车,一天要跑百多里路,而且多是晚上活动。为防备党政军主要领导干部被敌人一网打尽,他和林铁、金城、罗玉川、沙克、李志民等人,行军不在一起,而分为三路。每到一村住的都是堡垒户,不是支部书记家就是副书记、委员家,最低是党小组长家,不仅政治上可靠,而且有比较好的地道。一进村, 就先把自行车印扫掉。他一般睡在房里顶楼上,睡觉时手枪都放在床头,警卫员放哨,拉条绳子通到上面,拴一个铃铛,拉几响是发现情况,几响是敌人进村了,几响是钻地道。

杨成武指出,那个时候,总之是一条:紧紧依靠群众,没有群众寸步难行。群众是真正伟大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回顾斗争历史,有两个时期,一个是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一个是在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时期,感受最深刻。冀中斗争最艰苦,整个平原一马平川,一望无边,无险可据,敌情又那么严重,就是依靠人民群众战胜敌人渡过难关的,核心是党员、干部。冀中的群众好得很,有什么给我们什么,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子弟兵。在敌人最疯狂的时候,隐蔽于群众之中,隐蔽于地道之内,表面看一个八路军都没有,其实到处都有,而且坚持了犬牙交错的武装斗争。日军头目也不得不承认:有两个冀中,一个地上冀中,一个地下冀中。

冀中人民在异常残酷、极其险恶的环境中,在党的领导下流血牺牲、英勇奋斗、长期坚持,为民族抗战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极为高昂的代价。据统计,抗日武装力量阵亡官兵5万余名(包括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地方干部牺牲1万名以上,人民群众被杀害50万人以上,被日军抓去当劳工的青壮年20万人以上。被日军烧毁的房屋,掠夺的物资,其数量更是难以计算。

自古河北多义士,从来燕赵多豪杰!冀中平原,遍地英雄!抗战英烈永垂不朽!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

0 阅读: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