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m...别被标题误导,本期内容绝非广告。
先顺着标题说结论:宝马iX1是我职业生涯中试过的为数不多的电动版比燃油版好开的车型,正对应了“i了爱了”,但真让我掏钱买单或劝别人买,却有些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是它不好,而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大环境下,它的好很容易被忽视,而劣势却不断被放大。
回归正题,今天聊一聊全新宝马iX1优劣势何在,又适合什么样的人群。
等等党永远不输
之前流行过这样一句话,有些东西贵,可能不是它的错,是我们的错。
很多时候个人是赞同这句话的,但在宝马iX1这,我也有些迟疑,好像这次它确实有些贵了,是那种难以被接受的贵。CLTC续航里程450km,卖29.99万元起的紧凑型SUV,放在当下格外“卷”的纯电市场绝对是异类的存在。
各大普通品牌都在高举“油电同价”的大环境下,一辆普通品牌纯电紧凑型SUV的入门款售价普遍在17万元左右,例如比亚迪宋PLUS EV冠军版入门款售价为16.98万元;埃安AION V Plus 70 星耀版的售价也为16.99万元,相较之下,它与29.99万元起售的宝马iX1之间的差价约为13万元左右。
同样再找两款燃油车进行对比,吉利博越L的入门款车型厂商指导价为12.57万元,宝马X1的入门款售价为28.89万元,二者的差价超过16万元。这么看,似乎宝马似乎在给“电车”定价时已作出了不小的让步,至少在品牌溢价的考量上没有燃油车时代那么夸张。
表面看似如此,但事实却是宝马X1上市不久便有了极大的终端优惠,目前部分地区的入门版车型已经在20万元出头的价格,也就是说,在不考虑配置差别的情况下,紧凑型SUV市场,宝马的品牌溢价已经迈入10万元之内 ,而宝马iX1高达13万元的品牌溢价显然并不合理。所以,宝马iX1的官方定价有一部分基于大环境的让步,但目前让步幅度不够大,尤其是在用户群体新老更迭,品牌信仰并不如以前坚定,普通品牌技术进步的当下,其定价过高的劣势更是被进一步放大。
因此,可以预见的是,宝马iX1在正式上市交付之际,也将与目前在售的几款纯电车型一样,迎来较大幅度的终端价格让步。至于幅度,个人认为有望达到与当下的宝马X1同等水平,想买的用户可以稍等片刻再入手,性价比会更高。
除了需要通过后期终端调控的“价格虚高”,宝马iX1也还有其它短板,即车机系统。
如果你是资深苹果用户,当我什么都没说,直接上车连接无线CarPlay就好,全系标配给好评。虽然全新宝马iX1升级了新的第9代(BMW)操作系统,在功能上有了创新,譬如配合手机APP,可以通过拍照的形式了解电池状态;在线宝马导航系统;更智能、灵性的BMW智能个人助理等,能短暂激发用户的新鲜感,但一旦新鲜感褪去,也确实得实际面对繁琐的UI设计,譬如选择音乐源需要经历几道流程;许多功能甚至需要去到三级菜单等问题,整体的操作逻辑也依旧是熟悉的宝马味道,没有类似于新势力那般的高可玩性。
相反,宝马iX1仅450km的纯电续航里程虽然不高,但好在达成率高,尤其是在江浙沪地区的秋季气温环境下,其续航有90%的可用里程。
一天多的体验,这大概便是我能找到这台宝马iX1上所有槽点,个人认为,用没能跟上时代之处的描述会更为准确。
还可以如此细腻
宝马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操控,不少人在开过宝马后,都会留下一句“好开”的评价。即便是燃油版宝马X1,其灵活性、侧倾、俯仰的控制、底盘的整体性通常也优过竞品。如果说对宝马X1的评价是好看,那宝马iX1则可以用“更好开”来描述,总体可以分为轻快、稳健、灵性三部分。
首先说轻快。试驾车型为顶配四驱车型,配备了双电机组成的四驱系统,综合功率达到230千瓦,峰值扭矩达到494牛·米,最快完成百公里加速仅需5.7秒。数据能体现一部分,不能体现的部分,它并不会让人以在同加速水平“电车”普遍存在的眩晕感,整体加速过程线性且自然。
宝马iX1使用的第五代BMW eDrive电力驱动技术所选用的电机与主流的永磁同步电机有所差别,其坚持采用励磁同步电机,与高速工况受到限制的永磁同步电机相比,它的低速、高速工况都有不错的表现。宝马iX1实际表现也确实如此,配合上模拟声浪,即便全力加速也能给你一个心理准备时间以及扭矩爆发的过渡期,这种调校更类似于油车的发力曲线,更容易被人接受。
高速工况下,其也不会有丝毫的无力感,依旧能带来那种降挡、全油门的果断及后段发力贮备充足的力量,更像是一台搭载了2.0T甚至更高排量且运用“黑科技”减少了涡轮迟滞的涡轮机。
永磁同步电机与励磁同步电机各有利弊,前者因为更多稀有元素的加入让成本更高昂,却拥有更高效的传动效率,而后者虽能兼顾更多工况,却也意味着能量在传递过程中更多的损耗。可以说宝马是为了省成本,也可以说它是有自己的坚持,二者都不错,只是看你需求何在。我更愿意相信它是后者,因为这台宝马iX1开起来不仅棒过同级竞品,甚至棒过“同门兄弟”宝马X1。
稳健大约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实际的车辆过弯姿态、牵引力的精准分配;另一方面则是心理暗示所带来的安全感。
源于精准控制的前后轴电机及极佳的电机温度管理策略,配合上ARB-X防滑稳定控制系统、DSC动态稳定控制系统,宝马iX1的双电机能快速、精准地控制前后轴电机扭矩的调配,许多时候打滑还没被身体察觉,它也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虽然是SUV,但或许是电池布局更低让整台车的重心更低,过弯时车辆的侧向支撑表现得十分到位,倒有几分韧性十足的运动型车的味道(关于悬架的特殊调校,宝马有提到,但我好像走神了)。
心理暗示则来源于座椅可调的侧翼能调整到最为合适的座椅,将驾驶者牢牢包裹其中,安全感慢慢,也来源于粗壮、尺寸合适的方向盘,握感舒适且给人以安全感。
最后便是灵性,与许多“电车”一般,宝马iX1同样拥有可调节的动能回收力度,不同的是相比他们简单粗暴的“轻、中、高”,宝马iX1拥有特殊的自适应能量回收模式。简单点说,该系统便是通过摄像头、雷达等传感器再配合在线导航,来自动匹配动能回收的力度,是滑行还是制动,都跟随路况而定。
宝马iX1在一天多的试驾中表现出极高的灵性,随我的心意而调整,几乎没有出现任何误判。该系统对感知能力及判断能力有极高的要求,因此用户驾驶习惯的收集、数据模拟、感知能力的精准度都尤为重要,因此也可以反推宝马早便有了对该系统的开发及模拟。
张口说一句“油改电”很简单,但一款产品、一件作品因此被埋没,被诟病却多少有些遗憾。不妨亲自上手实验。或许你会发现宝马在轴荷比、重心设计等被大幅改变的“油改电”之下,能让“电车”比“油车”更好开。那此时轻则对宝马的调校功力表示佩服,重则对自己武断的“油改电”平台结论表现懊恼。
在我的理解中,“油改电”也好,油电同平台也罢,“好开”就是王道,无疑,宝马iX1是优秀的,甚至是超越过去的。
中看还中用
在宝马X1完成换代,加长轴距后,有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高光时刻,相比竞品,它不仅好开,还有极佳的实用性。
那么这台同样来自FAAR平台的宝马iX1亦是如此。经典的设计元素、落落大方的协调比例,拥有极高的辨识度。甚至我觉得宝马iX1更胜燃油版车型,雕刻感晶体格栅的设计风格让前脸的精致感、科技感浓郁许多。
另外,这台主打年轻用户群体的车是用上了M运动套装的,20英寸双色双五辐轮圈与运动套装所带来的动感更是相得益彰。我一向不喜欢谈论外观,但也不得不承认对于其设计的认可,或许它第一眼并未让我感到惊艳,但越看越喜欢却是真的。
至于实用性,可以参考宝马X1,一句话总结,身高183cm的我在后排能找到舒适的坐姿,头部、腿部都有较高的自由度。2802毫米的轴距确实为它的空间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至于其它的一切嘛,可以说都很宝马,操作逻辑、屏幕尺寸、用料等,习惯了宝马会很容易上手,甚至会让人觉得它比之前的宝马更懂自己。
大师观察
回到最开始的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人适合宝马iX1?
第一个要求,家里可以装私人充电桩的北方用户、农村用户或补能设施较为完善的城市群用户,450km的纯电续航虽然真实,但用车频繁的话,一周充一次电可能不够;
第二,对生活品质有要求,独身、敢结婚、有孩子都可以,如果你追求性价比,那它绝对不是首选,愿意为更好的体验付出相应的代价,它会是不错的选择;
第三,求稳图安心,短时间内宝马依旧会是汽车市场最为有力的竞争者,售后会更高保障,毕竟宝马能装车使用的,一定都是经过千锤万练的,是经过更多实测的;
最后最为重要的一点,能体验出驾控上的优势并且享受其中的人群。驾驶乐趣是门玄学,有人沉迷其中,有人无动于衷,各有追求。譬如像我这般,面对不长的续航能力、不够丰富的车机系统,依旧敢言:这台不一样的宝马X1,i了,也让我爱了。
国产的话又必须得加长了吧,要和GLB、X1竞争,不拉长一样要包尾了
宝马为什么不行圆形日行灯了,像宾利那样大小圆形灯很经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