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眠药,一个神奇的药品。
就算你从没见过它,也一定知道它很危险。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中罗子君吃安眠药后洗胃
但真正的「安眠药老手」往往嗤之以鼻。
常有人搬出国学大师季羡林吃了七十多年安眠药,精神矍铄活到近百岁的经典案例:


季羡林先生留德期间日记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也曾自曝过15年吃3000片安眠药。

俞敏洪接受采访
没吃过的人恐惧,吃过的人「淡定」。
但吃十几年、几十年安眠药入睡,似乎违背「常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我们一再强调安眠药用药每4周要评估,一般最多用八周,但实际临床工作中会发现,常年自行用药的人并不少。
常见的有2种情况:

部分患者主诉常年不换药,吃很小的剂量就能睡得挺好。
反正吃的剂量特别小,而且有时候忘了吃药,也能睡得着。
但想起来没吃药就失眠,那索性就断断续续吃了很多年。
只要能睡着,日子就过得去。

之所以要「四周评,八周停」,是因为大部分安眠药一旦不规范用药,就可能药物依赖或成瘾。
通俗讲:越吃越多,越吃越停不下来,一旦停药就会出现强烈的不适感。

不提苯二氮卓,就连新的Z类安眠药,如果不按照规范剂量和疗程使用,发生依赖和滥用的风险就会增加。
这类患者主诉的小剂量「长期」用药显然不符合医学常识。
这也许是:把安眠药吃成了安慰剂。
最初失眠时,本可以靠短期用药和心理行为调整恢复睡眠,但未经诊断就自行长期用药,形成了心理依赖和心理安慰。
通俗讲:很可能吃了一些没必要吃的药。


单纯的失眠,少见。
绝大部分患者都共存着「千奇百怪」的身心症状。
这很可能是因为焦虑。

焦虑和失眠是一对双生子。
失眠的人大多伴焦虑,焦虑的人大多会失眠。
安眠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老大哥」苯二氮卓类药上市已80年,在唑吡坦(Zolpidem)、佐匹克隆(Zopiclone)和扎来普隆(Zaleplon)这些新药上市之后,「江湖地位」仍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它具有明显的抗焦虑作用。

一方面,导致焦虑症的原因远不止失眠一个,还有遗传基因、心理原因、社会压力等。
另一方面,患者可能一直以失眠为主诉就诊,忽略了或者淡化了生活中的焦虑相关症状。
认识焦虑,才能改善焦虑。
详细了解焦虑与失眠,参见下方文章:
对于这两类患者,如果继续长期吃药,各类用药副作用(包括成瘾)都存在,但真正的「因」却一直没找到。
找到病因,精准诊断和治疗,持续复诊,逐步遵医嘱停药,才是良策。

失眠的规范药物治疗,需要患者和医生共同工作,逐步找到个体化用药的更好方案。
了解规范用药的大致原则是必要的:

客观认识安眠药的利弊,了解它科学的使用方法,避免长期用药、超剂量用药引起的药源性疾病,才能更大程度避免药物的「3分毒」,更大发挥出它的「7分好」。

崔永元先生微博截图
1、不符合「宜少不宜多」用药原则。
2、不建议大家吃他人的安眠药!!!
当然,如果有条件、有精力、有时间,别忘了除了药物「治标」,最好用心理治疗(例如CBT-I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来「治本」。
我们治疗失眠的终极目标不是「能睡着」,应当是:回归自然的睡眠。

审核医生:彭旭(北京安忻睡眠门诊医疗主任,原北京回龙观医院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
插画:金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