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6月28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满清闭关锁国的大门,并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自此,中国濒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边缘,处于被外国列强压迫的从属地位和不平等条约的束缚之下。
十三年后的1853年,美国在日本发动黑船事件,同样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日本长达200余年的锁国体制,同样也签订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神奈川条约》,又称《日美和亲条约》。
这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日本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因为外货的侵入而纷纷破产,日本人民受到双重压迫和剥削,处境更加痛苦。
1858年7月29日,日本江户幕府再次与美国签订了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日美友好通商条约》。
所谓“幕府”?就是凌驾于天皇之上的政府机构,也是日本国情下军人干政的一种政治体制。
各列强国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前往日本瓜分利益。于是,在1858年7月29 日至10月9日期间,日本先后又与荷兰、俄国、英国、法国四国签订了同《日美友好通商条约》内容大致相同的条约,总称《安政五国条约》,通称《安政临时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
这些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再次使日本人民陷入了雪上加霜的困境。
自此,日本长达200余年(从1639年开始实行锁国政策)的锁国体制基本崩溃,并进入了危机四伏、前途未卜的动荡时期。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压制倒幕派的老天皇孝明天皇非常适时的病逝,由年仅15岁的明治天皇即位。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年轻的明治天皇,自然也想要组建自己的执政班底,毕竟老天皇的幕府派又有几个会忠于自己呢,于是便不可避免地倒向了倒幕派,也就是“明治维新”改革派。
也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江户幕府(德川幕府)非常有才能的第十四代将军、政治家德川家茂,竟然英年早逝,时年仅21岁。
对此,江户时代末期至明治时代初期的政治家、幕府旧臣代表人物、幕府海军创始人胜海舟,甚至这样评价德川家茂:“如果活得久一点,或许会成为一个名留青史的英迈君主也说不定。”
▲美日签订《神奈川条约》
也就是说,德川家茂应该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若他不死,江户幕府可能未必能够垮台。否则,有他这个“拦路虎”在,“明治维新”很可能就要步“戊戌变法”的后尘了。
德川家茂死后,29岁的德川庆喜成为了江户幕府将军的继承人,即:德川幕府第15代将军,也是江户幕府的末代将军。
1868年1月,在幕府军与维新政府军的斗争中,幕府军遭到维新政府军的埋伏,并且大败溃散,维新派彻底掌握了军政大权,而这也标志着德川幕府的彻底垮台。
随着德川幕府的垮台,相当于扫除了“明治维新”道路上的一道最大的障碍。
同年,明治天皇举行誓祭典礼,宣读《五条誓文》,并向群臣敕语:
这是日本“未曾有之变革,朕当身先率众,誓于天地神明,以大定国是,立保万民之道。尔等亦须本此旨,同心努力。”
从而,拉开了“明治维新”的序幕。
也就是说,从1853年的美国黑船事件,到1868年1月的“明治维新”变革启航,只用了短短的15年不到的时间,就推翻了闭关锁国的德川幕府,新的实权派氏族以新的明治天皇的名义控制了全国,相当于是一场政治上的“大换血”,虽然过程很艰难,但结果却很惊喜。
▲明治维新
随后,“明治维新”就对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到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再次仅仅用了短短的27年时间,日本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但在经济实力上迅速赶超了曾经的“老大哥”大清,就连军事上都打败了大清,从此踏上了世界前列的强国之路。
例如:
1893年,日本国内收入为8804万日元,按照当时的汇率,相当于5869万两白银,而当时清政府的国内收入是8867万两。虽然,清政府的收入比日本多了两千多万两,但是同时期日本的人口却仅有大清的十分之一,也相当于日本的人均GDP已远超大清帝国。尤其大清在“甲午战争”战败后,还要赔给日本2.3亿两白银,同样相当于一笔巨大的财政收入,日本还用愁没有钱发展经济、军事和教育等吗,这似乎和资敌并没有多大区别。“甲午战争”后,那些曾和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列强国家,便陆续放弃了他们在日本的特权。1899年,日本已获得对其国土上所有外国人的法定裁判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砸碎西方控制锁链的国家。然而,我们中国直到1943年,所有外国列强才放弃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比日本整整晚了44年。也就是说,从1853年日本与美国签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1899年,仅用了46年;而中国从1840年与英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1943年,却用了103年之久。
对于日本的“明治维新”,史家是这样评价的:
正是为这些实权派氏族服务的青年武士们,这时为日本提供了卓越的领导,使日本能成功地实行现代化。
然而,在这段时间,大清又做了些什么?
腐朽的大清统治制度,依旧非常完备,那么多场农民起义都没能令其倒塌,就连林则徐这样忧国忧民的直臣,说话都得小心翼翼,更何况其他官员呢。
鸦片战争期间,总督林则徐已看清了外国列强军事的强大,想要变革强军,但他不敢向朝廷进谏,只能向朋友写信诉说,并要求朋友“对此事保密”、“万不可让他人知道”。
▲戊戌六君子
正所谓:“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并没有把大清打醒,只有一小部分有志之士醒悟了过来。如果林则徐说了,不但没人相信,反而还会给自己拉来仇恨。所以,他不能把自己的看法上书朝廷。
后来,第二次的鸦片战争,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望厦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甚至在这些条约中还割让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却只为集中力量镇压太平天国。
这时的清政府,虽然还没有睡醒,却有了睡醒的迹象。
1860年,开始了洋务运动,但效果并不理想。1872年,派出120人的留学生团队到美国学习,却不知道此举“是否明智”,甚至还对其必要性“大为担忧”。1881年,清政府就因为“担忧西方的思想玷污了这些青年学生的儒家道德”,竟将还未完成学习计划的留学生全部给召了回来了,而这些留学生也都非常单纯,没有一个人想办法留下来。难怪史家感叹:“从1840年到1894年的半个世纪里,中国面对欧洲扩张主义的挑战几乎什么也没有做。”
到了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大清这才从床上坐了起来,却只不过是处于半清醒的状态。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也想通过变法运动来寻求救国救民之道,可惜由于慈禧太后以及守旧派从中作梗,导致变法运动只维持了短短的百日时间,便不幸中途夭折,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
可见,越完备的统治制度,如果坏起来,想要从内推翻,绝对是相当艰难的。若无外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如果,当时的慈禧太后,也如同日本的孝明天皇那样,及时的死去,或许历史会是一另个新的走向。
同样,幸亏日本第一个内图总理大臣、首任韩国总监、明治宪法之父、立宪政友会的创始人、曾四次组阁、任内发动中日甲午战争的伊藤博文,在1909年68岁的时候,遭到朝鲜爱国义士安重根刺杀而身亡,否则不知他还会给中国带来多少灾难。
很显然,一个重要人物的生与死的时机,很可能也是改变历史走向非常关键的一环。
对于变革的问题,在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时,55岁的伊藤博文和73岁的李鸿章曾有过一番对话。
李鸿章:“改革内政,我非不欲做,但我们国家太大,君臣朝野人心不齐,不像贵国一样上下一心。如果我们两人易地以处,结果会如何?”伊藤博文:“如果你是我,在日本一定干得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得比你好。”对于为段历史,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只有时代中的李鸿章,为什么,因为那不是李鸿章的时代。而对于伊藤博文,日本就是伊藤博文的时代。
可见,成就大小,并不与能力的大小成正比,而与生长的时机和环境极为密切。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改革派和立宪的代表人物载泽,到日本考察时,专程拜会了伊藤博文,交谈中提到“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载泽说中国没有伊藤博文一样的人才,但伊藤博文却连连摆手:“贵国并非没有人才,然而贵国乃专制之地,不管天才、地才,一遇专制,俱为奴才!此乃贵国愚昧落后不能强盛的根源,也是我们战胜你们的原因!”
这段对话明明是伊藤博文对载泽说的,不知怎么网上传的却是伊藤博文对李鸿章说的。
▲抗美援朝旧照
不得不说,伊藤博文的话可谓是针砭时弊。但也说明,在中国做事确实很难。难怪李鸿章去世时会发出“海外尘氛尤未息,请君莫做等闲看”的无奈叹息。
1911年,随着辛亥革命暴发,这才彻底推翻了清王朝,并且实现了政治上的重大变革,可离“涅槃重生”却依旧有着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到了1943年,如同当初的日本一样,所有外国列强都放弃了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但却正在经历着日本的侵华战争。
直到1950年10月-1953年7月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列强联军,中国这才实现了真正的“涅槃重生”,并迈向了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只不过这个跨度却经历了一个多世纪。
注:史料来源:《清史稿》、《清实录》、载泽的《考察政治日记》和《出使九国日记》等。
图片来源网络
日本砸碎了?现在不还是美国的狗?
现在又给铐上了
1945年之后又被套上了狗链子,至今再也没解脱。
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