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有时是不公平的。就有少数受到上天垂青的幸运家伙,不但一生顺遂,要官位有官位,要名望有名望,锦衣玉食子孙满堂,同时还能青史留名。
晏殊(公元991年-1055年),就是这样的幸运者,号称北宋第一富贵人。

其实晏殊既非官二代,亦非富二代,其父晏固不过是江西抚州府的一名手力节级(没有正规编制的狱吏,最多算是狱警班长)。但这个基层公务员的儿子聪明得太出挑,七岁时便以一手好文章轰动家乡,被誉为神童,典型“别人家的孩子”。公元1004年,晏殊十三岁,贤相张知白因地方洪水泛滥被皇帝派到江南任职并安抚各处。张
到任后,听说当地有一个叫晏殊的少年天才七岁就能写出锦绣文章,召来一试果然名不虚传,便将他带回朝廷,郑重其事地推荐给宋真宗。第二年,十四岁的晏殊与一千余人一同参加殿试并脱颖而出,真宗非常满意,当即赐其同进士出身。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晏殊做到了,小小年纪就当上高级公务员。

岂料另一个聪明人宰相寇准歧视江南人,想打压晏殊,宋真宗反驳说:“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如前朝的张九龄一样,怎么能因为出身而区别对待呢?”皇帝为了一个年轻人,反对自己的宰相,晏殊的名字当即上了朝廷的热搜,众人瞩目。两天后,朝廷复试新科进士,晏殊再因特立独行而醒目,当时他拿到复试卷子看了几眼后,随即起身向主考官禀告:“微臣曾做过此题,请换套试卷考我吧。”宋真宗得知后,让主考官换了一套新考题,晏殊拿到新题目后,提笔一气呵成,再次妙笔生花。他因诚信为本而且真有能耐,彻底征服包括皇帝在内的朝廷各位大佬。其后,晏殊入史馆、知制诰、判集贤院,都是清贵清闲的工作岗位。

公元1018年,宋真宗挑来挑去,最终将第六子赵祯立为太子,并开始为太子挑选秘书舍人,这秘书舍人地位作用无须多言,日后太子登基后当然是妥妥的新皇帝心腹。宋真宗出人意料地直接指定由资历很浅的晏殊担任这一要职,并解释道:“我听闻翰林院的清贵们喜欢举行各种宴会,唯独晏殊不好此道,总是闭门在家读圣贤书,太子正好需要这样的人。”晏殊听闻宋真宗选中他的原因后,马上入见请辞,并向宋真宗坦言:“我不是不愿参加宴会,而是因为没钱。要是有钱,我也会去的。”真宗听了哈哈大笑,更喜欢他的直率,不但坚持由晏殊担任太子舍人,而且对他愈加信任。

四年后,宋真宗驾崩,仁宗赵祯即位。这时,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欺负宋仁宗年少,言新皇只有十三岁,没有治理国家的能力,想要架空皇帝独揽大权。晏殊毫不客气,提出由太后垂帘听政,驳得权臣们哑口无言,一下子就缓解了宋仁宗的危机,用实际行动回报了老皇帝的青眼有加。
此后晏殊多岗位锻炼,仕途之路依旧顺风顺水:三十岁为翰林学士,三十五岁为枢密副使,四十岁以资政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知礼部贡举,四十一岁为三司使,四十二岁为参知政事,五十岁加检校太尉枢密使,五十二岁加同平章事,又快又稳地当上宰相,步入了官场巅峰。其庙堂人生可谓平步青云,官运好到了极致。

巅峰过后,晏殊终于也遇到了麻烦,他一生中这次最大的政治灾难与著名的“狸猫换太子”故事有关,因为仁宗亲生母亲李宸妃去世后,撰写墓志铭的任务落在了大才子晏殊头上,他当时左右为难:如果在墓志铭里泄露了李宸妃是宋仁宗的亲生母亲的秘密,就会触怒正在垂帘听政的刘太后(也就是仁宗一直误以为的亲妈);但假如故意隐晦,将来又肯定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候,那时又如何面对被蒙骗的宋仁宗呢?晏殊考虑良久,为了皇帝和太后的和睦选择了隐瞒,保住了朝廷十年安稳。

但纸里终究包不住火,众人迫于刘太后在位不敢言语,太后去世后立马就有人跳出来向宋仁宗泄密。宋仁宗愤怒之下却无处发泄,晏殊便成了被泄愤的倒霉蛋,很快就被远远地贬黜到外地州府去坐冷板凳了,幸亏宋代有不杀士大夫的祖训,其性命才得以保全。这一去就是十年,心地仁慈的仁宗终究还是怀念起晏殊的好,将这位昔日心腹召回京城,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每隔五日就要见一见他,并仍以宰相之礼对待。晏殊于是就这样太太平平,轻轻松松地走到寿终正寝,最终封临淄公,谥号元献。

作为当时北宋顶级士大夫的代表,晏殊的人生几十年,不但始终处于政坛中心地位,关键还雄踞文坛而被称为“宰相词人”,其诗词真实地表现了当时顶流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态和情趣,并开创了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这个评价很高。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乎更应该出现在纳兰词里,谁能想象它们出自一位北宋宰相的手笔?其实,在晏殊的时代里,婉约是词的正根,晏殊的词恰是后世一切婉约词的标准范本。
也许,富贵平安,本身就该是婉约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