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春节春节又称阴历年,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据历书记载,夏代以建寅之月正月为岁首,每年的开始从正月朔日(初一)子时算起,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夏历。商代以建丑之月为首,即以夏历的十二月为首,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商历。周代以建子之月即夏历十一月为岁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周历。秦代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这就是秦历。秦历一直沿用到汉初。汉武帝时改用夏历,以夏历的正月初一为新年,以后历代沿用。我们今天说的农历、旧历、古历都指夏历。辛亥革命以后,行夏历以顺农时,从公历以便统计,同时把夏历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部城也同全国各地一样,对过春节极为重视。一进腊月便有了过新年的气氛,人们开始为春节做准备。十五后买年货,走亲访友送节礼。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忙着剁饺子馅,同时贴春联年画,在院子里插青竹。竹子上挂花生、红枣和用锡箔金纸做的元宝,名曰“摇钱树”,期盼来年财源广进。贴春联,是由古时的挂桃符演变来的,原意也是为驱邪保平安。古时人们在桃木板上写着神荼、郁垒之字,即桃符,把桃符插在大门旁,认为能驱鬼邪。
五代时,桃符上开始用对联代替神荼、郁垒的名字。孟昶自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应是我国有史料记载的春联之始。
到了宋代,新春贴联已成为盛行民间的习俗了。宋诗人王安石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后来逐渐不用桃木,只在纸上写春联,一直延续至今。
新中国诞生后,广大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过春节一年比一年隆重、热闹,贴春联更普遍。部城民间,过春节除贴春联外,还喜欢贴“福”字。家家户户的门上、粮仓上、水缸上、灶上,都贴上大小不一的“福”字,愿新年多福吉祥。有的还把福倒贴,取“倒”谐音,寓“福到了”之意。
贴“福”字习俗的由来说法不一。传说姜太公在封神时,他的老婆吵着也要封神,姜太公一想,老婆是个八败命,到一家败一家,到一家穷一家,就封个“穷神”吧!老婆不高兴地说:“封我个穷神叫我往哪儿蹲?"姜太公说:“有福的地方你都不要去。”百姓知道这件事后,家家户户便写个“福”字往门上一贴,这样穷神就不敢来了,这便成了人们春节贴“福”字的习俗。
除夕,民间叫年三十,指的是一年里最后一天,大门口放上拦门棍,以防家中财宝外流。晚上,要吃饺子,名曰“金丝串元宝”。除夕之夜,阖家老少“守岁”,一家人共吃团圆饭,饮酒畅谈。有的在水饺内包硬币、麦麸子、大枣,食硬币者有财,食麸者有福,食枣者甜甜蜜蜜。长辈们还要给孩子们压岁钱,希望孩子年年向上。子时一刻,开始给天地、灶君摆供品,点着红蜡烛后,烧香、磕头、放鞭炮、供神灵。户户灯火辉煌,俗称发子(子时)。拂晓,喝糖茶预示全家一年幸福甜蜜。晚辈们开始给本家族的长辈们磕头拜年,相互问好问安,然后再给乡邻拜年。邻里间见面后相互道贺,相互问候“过年好、恭喜发财、新年愉快”等吉祥语。初一拜年活动一般持续一上午,家家出出进进,迎来送往,欢声笑语,热闹非凡。居丧之家一般闭门不出,更不外出拜年,俗为避丧。初二是出嫁姑娘回娘家,也是新女婿给岳父母拜年的日子,到岳父家拜年,岳父母家要设筵招待,并请同辈或晚辈的人陪客。
从初一到初三,三天不打扫院子,不撤拦门棍。象征积财多,有的人家的拦门棍还要一直放到正月十五。
初五这一天为五忙日,农村开始干农活,打工的人员外出打工,商店开门营业,意为年过完啦,该各忙各的,为新的一年去拼搏。(后续持续更新)
来源|《运河古镇部城》
编辑|苏平 卜玉叶
审核|刘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