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城为明代古城,传统文化底蕴厚重,运河文化、微山湖文化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南北漕运畅通,古京杭大运河改道由此经过,部城成了船舶必经之路和停靠码头,京都千百艘运粮船由此经过,工商业繁荣。与此同时,京都工部分司署、户部分司署先后由沛县移驻于此,另还驻有多个官署,因此,部城成了周围数百里经济、政治中心。从而推动了教育的蓬勃发展。当时境内设有书院两处、义学三处、私塾多处,周围几十里来此求学者甚多,在学学生一百余人,为一方教育中心。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秀才、举人、进士是读书人在科举考试后获得的名衔和称谓。在清朝时期,部城多人参加科考,考取了多名秀才和一名进士。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之后,部分私塾改称学堂。宣统二年(1910年),改良私塾。民国建立后,学堂及改良私塾均称学校,此时,部城的天齐庙、吕公堂、文庙里都设有学校。
书院
旧时地方上设立的供人读书、讲学的处所,由专人主持。从唐代开始,历代都有,清末废科举后,大都改为学校。
部城先后两次建书院,即镇山书院和两河书院。
镇山书院,明隆庆四年(1570年)建,亦名朱公祠(为工部尚书少保大司空朱衡所建的祠),位于部城文庙旧址西。书院有前堂三间,堂前为仪门、大门,堂后有楼三间,左右有配房,为生员寝室。楼前东西有廊房,楼后有后堂三间,垣墙四绕,大门外侧设屏,上悬“镇山书院”匾额。明万历元年(1573年)七月,于后堂空地筑台,长宽各三丈,高约丈许,筑亭于上,左右植柏数株。亭后垒石为峰,峰左右植竹数十竿。亭左有砖井一口,泉水清洌。前堂东西及后堂左右皆植槐柏数株。
镇山书院,建筑古朴典雅,环境优美宜人,在当地闻名遐迩,后毁于战乱。
两河书院,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工部郎中顾大申在镇山书院的基础上重建,并改名为“两河书院”。资费共一千六百金,他人捐助六百四十金,其余皆为顾大申捐资。
来源|《运河古镇部城》
编辑|苏平 卜玉叶
审核|刘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