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塾
私塾是私人设立的学塾。
私塾办学形式大致分为四种:一、塾师自设馆,招生授业;二、若干户共请塾师设馆;三、宗族设馆,教本族子弟;四、一家请塾师设馆,教自家子女。
私塾生徒的入学年龄无统一规定,小则六七岁,大则一二十岁,每处私塾的生徒无定额,一般三五人至十几人不等,塾师一人。
私塾的教学无统一计划,学生混合编班,塾师因材施教。生徒学习年限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初入学者,读启蒙读物,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待读完“四书五经”之后,进入开讲阶段,讲字义、文义、经义,同时学习诗赋和命题作文。
教学方法为单人传授,强调死记硬背。读背一二年后才“开讲”。塾师的讲解方法是“耳提面命”“口授心传”,着重讲意思,由学生自己理解领会,并向老师回讲。
习字教学有一定程序(先描红,再写仿影、虚影,再摹帖),有具体的要求和指导,有持之以恒的严格训练,教学效果显著。
作文教学,主要练习八股文和试帖诗。写八股文,一般先从学破题开始,再写半篇、全篇。作诗先学答对,再学五言、七言律诗。
改良私塾之后,课程设置较前亦有改变,有条件的私塾则设算学、体操之类。
境内文庙、乐道庵、天齐庙设有私塾,东门里路北叶家,洪济门里张家,南门里赵家等办过私塾。
为造福乡邻,叶家设立私塾有100多年,讲学者有十几位,这些老师均知识渊博、授课有方,贫穷家庭的学生不收学费,有时还管饭,方圆百里的学子踊跃来此求学,如滕县高熙喆、枣庄崔广沅二位翰林曾在叶家读私塾。叶家办学为地方培养了大批人才,部城有探花蒋淦和数名贡生、廪生、庠生、监生。叶家历代办私塾人有叶文郁、叶兆庆、叶凤苞、叶湘兰、叶崇嵋、叶毓瑛、叶廷缙、叶省曾。
清同治年间,北门里人,清江云旗尉,授外委职赵文锦出金在乐道庵办私塾,由其弟赵文常和道士陈元栋、王元良具体操办。请付村的付秀才、欢城界牌口的马方鹏秀才讲学,不收学费,一时学生满员。后由赵文锦之子赵佩英、赵文常之子赵佩娥出资办学。请夏镇盐当村的杜召田秀才、本村的刘文珠秀才和张翰卿秀才任私塾先生,当时来此求学者络绎不绝,后因战乱停办。
清朝时期,南门里人赵一琴、赵一鹤年老在家教私塾。
民国期间,洪济门里人张用沛在家办私塾,主要教自家孩子以及亲邻的小孩,不收学费。本村杨茂隆、陈国华等人在此读过私塾。
刘金鼎曾任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他是部城文庙前人,生于1921年2月,7岁时在天齐庙上私塾一月余,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后在文庙跟王蕴山读私塾一年多。王蕴山是东北锦州人,曾在奉军当师爷,队伍被打散后,他流落到部城,沙谷堆士绅张茂美见他正直爱国,学问高深,就请他在文庙教私塾。王先生精通“四书五经”,博学多才,严格要求学生,教学效果显著,学生中出了不少人才,得到学生和家长的称赞。1935年秋,微山湖发大水,官府在文庙赈济,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王先生积劳成疾,病饿而亡,当时,学生均为失去一位好老师而痛哭不止。
(后续持续更新)
来源|《运河古镇部城》
编辑|苏平 卜玉叶
审核|刘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