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大才——“西游”张骞

太极三皇 2024-12-29 22:02:37

历史上,“西游”之事通常目标高远,非常人所能想象,至少是开“天眼”之人才能生起此念;且又路途坎坷,危险重重,非大雄大力大无畏的勇士,无法冲破险阻;再者,“西游”又常发生于我国国力登峰造极的前一刻。

因而,“西游”可印证炎黄子孙“学而不厌”的求知精神,与合纵连横的战略思维。也因此,东方大国才能在历史多数时间内保持学术与军事的领先地位。

大唐玄奘法师西游之前,先有张骞开拓“丝绸之路”,太史公司马迁称为“凿空”:古时没有卫星,哪知道西方是何景象,可谓心中一片“空洞”,有赖于张骞,令汉人增长了西方见闻;也让如千山万水之外的“夜郎自大”之地了解到,大汉的物产与军力之强盛。

张骞,是百里挑一的“高材生”。汉朝的“郎”官相当于现在“博士后”毕业,直接留在中央机关开始实习工作,刚上岗就是“干部”。其他考试合格者,则下放至地方政府工作历练,称为“吏”。可见,张骞学识水平在当时堪称一流。

《汉书·张骞传》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除了学识渊博,还要意志坚定,虚云老和尚曾说:“志不坚,万事不能成。”这就是对其“强力”的评价。而“宽大信人”则是一种“虚怀若谷”的思想品质,老子《道德经》有言:“谷神不死。”

张骞以此三大优势得到汉武大帝的信任,“西游”的千斤重担交付给他。

张骞西行,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国左右夹击匈奴的最初目标,但却与西域多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为与安息(古波斯,今伊朗)及身毒(印度)发展“外交”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以张骞为国家“博广瞻望”封其为“博望侯”。

0 阅读:4

太极三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