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对李世民的杀鸡儆猴引发其幕僚不安,王晊告密则推动兵变

史海撷英 2024-08-02 16:08:29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李渊率三万甲士在晋阳誓师,正式起兵反隋。第二年五月,隋炀帝被杀的消息传到长安,李渊于长安太极殿登基,建元武德。唐王朝登上历史舞台。纵观中国历史,开国如此顺利的大一统王朝,除了隋朝,也就是唐朝了。

不过彼时的中原大地,仍是群雄并立。因此李渊即位不久,便发动了统一全国的战争。

如果唐朝的统一由李渊亲自主导,那后面肯定就没有玄武门之变了。可偏偏李渊是皇帝,得坐镇后方。而作为篡位者,李渊对外臣又天然不信任。于是,征战四方的任务便落到了皇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宗室李神通、李孝恭等人身上。

从这一齐驱并进的部署不难看出,早期的李渊还想玩平衡术,避免兵权掌握在某一个人手上。

然而世上的很多事,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

武德元年(618年)底,李世民荡平薛秦政权不久,旋即因为太过优秀,遭到雪藏。可李元吉随后遭到刘武周暴打,丢了晋阳老家。李世民主动请战,李渊不许,派裴寂去收拾烂摊子。结果裴寂也被打败。消息传到长安,李渊羞愧难当,只好起用李世民。李世民临危受命,打完宋金刚,又率关中兵马攻打洛阳,一战擒获王世充、窦建德。

这个功劳太大了,李渊封无可封,只得别出心裁地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陕东道大行台,位在诸王公之上。以表彰其功绩。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武德四年,太宗平洛阳之后,又置天策上将府官员。天策上将一人,掌国之征讨,总判府事。长史、司马各一人,从事中郎二人,并掌通判府事。军谘祭酒二人,谋军事,赞相礼仪,宴接宾客。典签四人,掌宣传导引之事。主簿二人,掌省复教命。录事二人,记室参军事二人,掌书疏表启,宣行教命。功曹参军事二人,掌官员假使、仪式、医药、选举、考课、禄恤、铺设等事。仓曹参军二人,掌粮廪、公廨、田园、厨膳、过所等事。兵曹参军事二人,掌兵士簿帐、差点等事。骑曹参军事二人,掌马驴杂畜簿帐及牧养支料草粟等事。铠曹参军事二人,掌戎仗之事。士曹参军事二人,掌营造及罪罚之事。”天策上将是唐朝武官之首。地位远高于卫府大将军,并且天策上将还可以开府建牙,天策府的官员由全权选拔,李渊只不过象征性地审批一下。因此,天策上将府实际上就是一个微缩版的军事指挥机关。

李世民

可以说,自李世民拿下洛阳,迅速拉拢人心起,无论李渊如何在长安怎么玩弄,对李世民都形不成致命伤害。

见李世民的势力迅速膨胀,李渊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再次将其雪藏。但不到两个月,因为李渊的失策,河北发生叛乱。为了平叛,李渊一连派李神通、李世勣等人收拾烂摊子。可无一不是大败亏输。最终,收拾残局的还是李世民。

暂时稳定了河北,李世民又被调回长安。然后,李渊将安抚河北的任务交给了李元吉。

可李元吉这个人,给他机会,他不中用。短短数月,唐军再次被扫出河北。李渊又尴尬了。好在李建成这时毛遂自荐,采纳魏征的建议,擒斩刘黑闼。总算给李渊长了一把脸。

河北平定后,海内渐渐太平,李世民专心读经史子集,并开文学馆,接待四方学士。贞观年间的一众名臣,如房玄龄、杜如晦、于志宁、苏世长、薛收、禇亮等,便是这一时期投入李世民的麾下。

太子位高功不显,秦王却功高震主,风险在此时已然浮现。更要命的是,秦王府的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从来都是唯李世民独尊。而李世民长期领兵在外,平时与李渊的沟通太少。渐渐地,李渊有意见了:二郎确实很得力,要是没有他,李唐估计都得散摊子。但如果再让他混下去,自己的地位恐怕不保。

刘文静

此前,李渊借“刘文静怨言案”,曾杀鸡儆猴,故意给李世民难看。“文静自以才能干用在裴寂之右,又屡有军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每廷议多相违戾,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由是与寂有隙。文静尝与其弟通直散骑常侍文起酣宴,出言怨望,拔刀击柱曰:‘必当斩裴寂耳!’时文静有爱妾失宠,以状告其兄,妾兄上变。高祖以之属吏,遣裴寂、萧瑀问状。文静曰:‘起义之初,忝为司马,计与长史位望略同;今寂为仆射,据甲第,臣官赏不异众人,东西征讨,家口无托,实有觖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不能自保。’高祖谓群臣曰:‘文静此言,反明白矣。’李纲、萧瑀皆明其非反。太宗以文静义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悬隔,止以文静为觖望,非敢谋反,极佑助之。而高祖素疏忌之,裴寂又言曰:‘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高祖竟听其言,遂杀文静、文起,仍籍没其家。文静临刑,抚膺叹曰:‘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时年五十二。”

可李世民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于是便又闹出了杜如晦被打事件。有一天,杜如晦下班回家,被李渊宠妃尹德妃的父亲家的奴仆当街暴打一顿。“淮安王神通有功,太宗乃给田数十顷。后婕妤张氏之父令婕妤私奏以乞其地,高祖手诏赐焉。神道以教给在前,遂不肯与。婕妤矫奏曰:‘敕赐妾父地,秦王夺之以与神通。’高祖大怒,攘袂责太宗曰:‘我诏敕不行,尔之教命,州县即受。’他日,高祖呼太宗小名谓裴寂等:‘此儿典兵既久,在外专制,为读书汉所教,非复我昔日子也。’又德妃之父尹阿鼠所为横恣,秦王府属杜如晦行经其门,阿鼠家僮数人牵如晦坠马殴击之,骂云:‘汝是何人,敢经我门而不下马!’阿鼠或虑上闻,乃令德妃奏言:‘秦王左右凶暴,凌轹妾父。’高祖又怒谓太宗曰:‘尔之左右,欺我妃嫔之家一至于此,况凡人百姓乎!’太宗深自辩明,卒不被纳。妃嫔等因奏言:‘至尊万岁后,秦王得志,母子定无孑遗。’因悲泣哽咽。又云:‘东宫慈厚,必能养育妾母子。’高祖恻怆久之。自是于太宗恩礼渐薄,废立之心亦以此定,建成、元吉转蒙恩宠。”

李世民平时与李渊的沟通太少。自然而然,他与李渊妃子的沟通也肯定不多。当时,不少嫔妃都给李渊吹过枕边风,说秦王不把她们放在眼里,如果李渊哪天驾鹤西去,她们岂不是要去喝西北风?

连当爹的都坐不住,作为李世民主要竞争对手的李建成,显然也坐不住。为此,太子府和秦王府也没少明争暗斗。

见大哥、二哥不和,李元吉也渐渐起了争位之意。不过他有自知之明,自觉斗不过两个哥哥,又慑于李世民过于强大的实力,便采取了联弱抗强策略,倒向了李建成。

李渊

李元吉加入战团后,这场夺嫡大战愈发惊心动魄。李渊见三个亲儿子闹别扭,也只能感叹手心手背都是肉,纵然自己贵为天子,也是难做阿家翁。

关于武德年间秦王府与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争斗,由于史料存在争议,就不细述了。总体而言,李世民在这场斗争中,完全处于下风。这就让李渊产生了错觉:杀他的人,他没反抗。打他的人,他没反抗。虽然他是天策上将,但只要他李世民还想当个孝子,就能权衡关系。优势在他。而在李建成看来:父皇意志坚定,不打算换太子,优势在他。

李渊坚定传位于李建成,李世民倒还好,但秦王府的功臣们坐不住了。在这帮人看来:刘文静死了,杜如晦被打,如果皇帝继续杀鸡儆猴,李世民死不死,不知道,反正自己是死定了!由此不难想象,一旦天平失衡,李世民身边的文臣武将会作何选择。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突厥犯境,李渊让李建成担任抵御突厥的总指挥。李建成借机将秦王府将领尽调入李元吉之下。

此前,李建成还派人刺杀尉迟敬德。虽说刺杀未成,但李元吉还是找到李渊,狠狠地参了尉迟敬德一本。李渊二话不说,直接把尉迟敬德拿入大内诏狱,准备找个借口杀了他。要不是李世民强势入宫,保下尉迟敬德,估计尉迟敬德就没命了。“元吉等深忌敬德,令壮士往刺之。敬德知其计,乃重门洞开,安卧不动,贼频至其庭,终不敢入。元吉乃谮敬德于高祖,下诏狱讯验,将杀之,太宗固谏得释。”也因此,李元吉和尉迟敬德结下了梁子。

房乔

治不了尉迟敬德,李建成、李元吉又借李渊之手,将房玄龄、杜如晦、程咬金等人外放出京。不过,房玄龄等人并没有着急离开长安,而是躲了起来。

见李渊要釜底抽薪,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动了起兵的念头。

就在这时,在东宫担任率更丞、早年被长孙无忌收买的王晊将偷听到的消息悄悄告诉李世民:李元吉打算出征的那天,拉上李世民饯行。届时趁李世民不备,当场拿下。并借机将秦王府势力宜悉坑之,一网打尽。史书关于他的记载,可谓是惜墨如金,正史《新唐书》记载他,只用了“率更令王晊密以谋告秦王”几个字,其他的信息,一概没有。李世民听闻,又将王晊的话告诉给长孙无忌等人。“会突厥侵扰乌城,建成举元吉为将,密谋请太宗同送于昆明池,将加屠害。敬德闻其谋,与长孙无忌遽启太宗曰:‘大王若不速正之,则恐被其所害,社稷危矣。’”但李世民这时候还担心背负骂名,想着让太子府先动手,然后再以讨伐叛逆为名,将李建成和李元吉铲除。“太宗叹曰:‘今二宫离阻骨肉,灭弃君亲,危亡之机,共所知委。寡人虽深被猜忌,祸在须臾,然同气之情,终所未忍。欲待其先起,然后以义讨之,公意以为何如?’”

见李世民优柔寡断,尉迟敬德略带威胁地说道:“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虽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祸至而不恐,将亡而自安,失人臣临难不避之节,乏先贤大义灭亲之事,非所闻也。以臣愚诚,请先诛之。王若不从,敬德言请奔逃亡命,不能交手受戮。且因败成功,明贤之高见;转祸为福,智士之先机。敬德今若逃亡,无忌亦欲同去。”

话说到这个份上了,反正李世民是听懂了,而且他也不敢听不懂。如果自己再无作为,肯定会被下属捅刀子!沉默良久,李世民终于下定决心:先发制人,清除太子、齐王一党。

既然要动武,那就得做好准备。为此,李世民让长孙无忌将房玄龄等人召回。随后,李世民又策反了玄武门禁军统领常何。

玄武门之变‍示意图

关于李世民为什么能策反常何,史料记载不详。但根据早年出土的《常何墓碑》记载,可以发现唐朝初期的禁军,应该是采取轮换制。也就是朝廷隔一段时间会从北方各州县抽调府兵,编入禁军中,挂职操练,以便战时能够迅速集结部队。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府兵不参与宿卫。或许这也是玄武门之变,李靖、李世勣存在感不强的原因。由于北方的几个硬骨头当年都是李世民啃下来的。因而此时的禁军中,有不少军官都是李世民的旧部。这从侧面也证明了一个道理:时间是最公平的,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一直在努力的人,终会得到应有的报酬。而幻想不劳而获,终将一无所有。

当然,常何只是李世民的旧部,时间过去那么久了,谁也不知道他现在的态度。并且,李元吉负责监管禁军调度,直接参与值守玄武门。在外人看来,常何似乎是太子党。所以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夜,李世民需要找到常何,明确将他拉到自己阵营。

搞定了禁军,接下来就该想办法截击李建成和李元吉了。“己未,太白复经天。傅奕密奏:‘太白见秦分,秦王当有天下。’上以其状授世民。于是世民密奏建成、元吉淫乱后宫,且曰:‘臣于兄弟无丝毫负,今欲杀臣,似为世充、建德报仇。臣今枉死,永违君亲,魂归地下,实耻见诸贼!’上省之,愕然,报曰:‘明当鞫问,汝宜早参。’”李世民趁机进宫,在李渊面前告发李建成、李元吉和张婕妤淫乱后宫。

接下来,李渊下了两道旨意。第一道:命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等重臣在第二天进宫。第二道:命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在第二天进宫。

而第二天即是六月初四,也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当天。李渊和李世民的对话被张婕妤得知。“庚申,世民帅长孙无忌等入,伏兵于玄武门。张婕妤窃知世民表意,驰语建成。建成召元吉谋之,元吉曰:‘宜勒宫府兵,托疾不朝,以观形势。’建成曰:‘兵备已严,当与弟入参,自问消息。’乃俱入,趣玄武门。上时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等,欲按其事。”

李世民

李建成并不知道,常何已经被收买了。试想,但凡有一个禁卫军首领向李建成通风报信,说李世民打算在玄武门埋伏,李建成都可以率太子府和齐王府的两千兵马,后发制人,反杀李世民。历史也会因此改写。但李建成、李元吉在长安经营多年,却仿佛是局外人,毫无群众基础。这简直太尴尬了。

论打仗,他们不如李世民。论玩阴的,他们也玩不过李世民。怎能不输?

接下来,就是玄武门之变了。六月初四一大早,裴寂、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收到李渊的召唤,陆续进宫。李世民在常何的接应下,将一队人马埋伏于临湖殿,只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等人到来。

不多时,李建成和李元吉来到临湖殿。李建成隐约感觉有杀气,决定先撤。

李建成不是胸有成竹吗?怎么突然怂了?对此,《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都没有给出解释。不过参考李渊后来的境遇,可以猜测,临湖殿此前可能发生过战斗!李世民这时候已经完全掌控了玄武门的禁军,并将秦王府的兵力送入太极宫,控制了李渊。如果不是这样,李世民最好的选择其实是在玄武门动手,这样可以远离太极宫,不惊动老爹。

“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世民从而呼之,元吉张弓射世民,再三不彀,世民射建成,杀之。尉迟敬德将七十骑继至,左右射元吉坠马。世民马逸入林下,为木枝所絓,坠不能起。元吉遽至,夺弓将扼之,敬德跃马叱之。元吉步欲趣武德殿,敬德追射,杀之。翊卫车骑将军冯翊冯立闻建成死,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乎!’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张公谨多力,独闭关以拒之,不得入。云麾将军敬君弘掌宿卫后,屯玄武门,挺身出战,所亲止之曰:‘事未可知,且徐观变,俟兵集,成列而战,未晚也。’君弘不从,与中郎将吕世衡大呼而进,皆死之。君弘,显俊之曾孙也。守门兵与万彻等力战良久,万彻鼓噪欲攻秦府,将士大惧;尉迟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之,宫府兵遂溃,万彻与数十骑亡入终南山。冯立既杀敬君弘,谓其徒曰:‘亦足以少报太子矣!’遂解兵,逃于野。”

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而告终。

解决了太子党,接下来就到了最微妙的环节:李世民到底是怎么处理李渊的?《旧唐书》说:“是时,高祖泛舟于海池。太宗命敬德侍卫高祖。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曰:‘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而《新唐书》则更改了李渊的心态:“时帝泛舟海池,王命敬德往侍,不解甲趋行在。帝惊曰:‘今日之乱为谁?尔来何邪?’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不安,遣臣宿卫。’帝意悦。”

李渊听后,问左右大臣该怎么办。裴寂沉默不语。萧瑀和段叔达表示:“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大臣们给台阶下,李渊当然要兜着,便说道:“善!此吾之夙心也。”“时宿卫及秦府兵与二宫左右战犹未已,敬德请降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上从之。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自东上阁门出宣敕,众然后定。上又使黄门侍郎裴矩至东宫晓谕诸将卒,皆罢散。上乃召世民,抚之曰:‘近日以来,几有投杼之惑。’世民跪而吮上乳,号恸久之。”

司马光描述得很详细,但这段记载总让人感觉有些事情没有说清楚——那就是李渊为什么会在太极宫内的海池上划船?按理说,李渊召集群臣开会,此时应该在大殿议事。如果不是李渊另有打算,那就只有一种解释。即李世民是两路出击。在伏击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同时,还将李渊挟持到了船上。所以整场玄武门之变,李渊都毫无作为。

李世民

武德九年六月初七(626年7月5日),李渊下诏,封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将军国大事全部交付李世民处置决定。

此时,虽然李渊仍是皇帝,但李唐王朝的至高权力已经无声无息中完成了交接。历史正在向前迈进,李渊成为过去式,取而代之的是一代雄主李世民。

0 阅读:33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