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解读的诸多国学经典中,已经有好几处增加了“不”字,这件事虽是“一字之改”,但其性质却非同小可,因为在意思的理解上,可谓是一百八十度转弯。
其中最轰动的一篇文章,也就是我第一篇添加了“不”字的,就是这篇《虽千万人,吾究竟往还是不往?从“自反而缩”的“缩”论起》:


某一平台有位朋友非要采纳孔颖达的“缩”字表示“直”的意思。尽管我写了这篇补充文章:






看他一副“兀自不服”的样子,我只能把那些必须要加“不”字的例证拿给他看了:《韩非子•南面》最后一段有如下这句:
狎习于乱而容于治,故郑人不能归。
狎习于乱而不容于治,故郑人不能归。
为什么说一定要加个“不”字?因为韩非子在这段里面举了大量因不服从法治改革而遭受厄运的例子,这些郑国人正因为习惯于乱世,所以才不能容忍被管教,不服管教就只有“润”出郑国,自然就“不能归”了。这就叫文理逻辑分析!
我们再来看王弼传世本《道德经》中《德经•第八十章》的内容: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马王堆版《道德经》里同样一章的内容是:
小邦寡民,使十(什)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重死”就是“珍视生命”的意思,小国本来人口就少,经不起战争,结合后面的“不乘车舟,安其居,邻邦相望,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妥妥的“不远徙”!尽管马王堆版《道德经》时间在前,但这个“不”字是不是必然要加?
再来看王弼传世本《德经•第七十一章》和马王堆版的同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这回轮到马王堆版增加的“不”字合逻辑了。“不知不知”和“知不知”才是对比关系。而这段话的翻译如果不把其中的关键点阐述明白,怕是只能懂个大概: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就是高明的。不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就是缺点。因此圣人所谓的“没有缺点”,是把“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当作缺点,所以才会“没有缺点”。
即便是满腹经纶的圣人,也不可能什么都知道,知道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无知”,是对自己有“自知之明”。所以对自己盲目自信,以为自己什么都懂,这当然就是一种病!认识到这是一种病态,那么才有可能被治好!
最后这段么,是我给平台上的那些网红们的一段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