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北京居民李女士给海葬的老人,在网络祭祀平台创建了一个纪念馆,平台每逢重要节日都会推出高价虚拟的祭品,一个虚拟的豪华别墅售价高达数百元,近日平台限时推出的“豪华祭祀套餐”售价1000多元,“这比线下购买纸扎祭品都贵,这简直就是收割孝心”。
(4月4日《法治日报》)
网络祭祀,原本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祭祀方式。这种祭祀方式之所以被倡导,就在于其不同于传统祭祀方式:其一,不会引发火灾;其二,能够节约成本;其三,不受距离限制。
而随着网络祭祀这种方式被越来越多公众选择的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乱象了。其中乱象最大的就是,网络祭祀平台上的虚拟祭祀用品开始收割“孝心”,让人们很“伤心”。
例如,北京的李女士所反映的问题。一些平台宣称“让亲人在那边风风光光用上顶好的产品才是真孝顺”,在这种“道德绑架”实为“利益索取”的语境之下,好像“不买平台推出的网络祭品”,那就是“彻彻底底的不肖子孙”了。而更大的问题则在于,别看只是“虚拟的祭品”,那价格比“真实的物品”还要贵上不少。
什么“祭祀金钱”“祭祀水果”“祭祀蜡烛”“祭祀背景”“祭祀音乐”,纷纷都需要花钱购买。以“祭祀蜡烛”为例,市场上的蜡烛也就一两块钱一支,而一些祭祀平台的虚拟蜡烛竟然能卖10多块钱,虚拟的别墅,不过是一张图片,要价竟然是几百元。有的甚至还需要开通会员。现实中,有“挟尸要价”,这网络祭祀变成了翻版——“挟灵魂要价”“挟孝心要价”。
当然,作为服务公众祭祀的网络平台,也是一种服务,也是一种生意,赚钱是没有问题的。不过,就像现实中的商品和经营一样,都离不开对商业经营底线的坚守和维护,那就是要物有所值、诚信经营,不能漫天要价。
从本质上讲,网络虚拟祭品只是一种数字化的商品,其本身并不具备实际的使用价值,它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情感寄托上。当虚拟祭品的价格被炒得如此之高时,就难免让人觉得商家是在利用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来“收割孝心”;从消费者自身来说,要保持理性和冷静,不要被商家的营销手段所迷惑,要树立正确的祭祀观念,不要盲目跟风,过度追求奢华。网络祭祀和传统祭祀一样,都需要做到不再“铺张浪费”。
虚拟祭祀用品,也不能价格虚高。只有明码标价还不够,还需要价格公道。监管部门应该承担起责任,像约束“真实商品价格”那样约束“虚拟商品价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