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目视觉机器人、特种飞鱼机器人、清洁机器人……长春制博会上,形形色色的机器人成为“最靓的仔”。同时,记者发现,在300余家参展企业派驻现场讲解智能设备的工作人员中,三成以上是来自一线的工人师傅。一位工人师傅说:以前怕被机器淘汰,现在机器得“求”我们教!
(4月9日《工人日报》)
https://www.workercn.cn/papers/grrb/2025/04/09/7/news-1.html
机器还要拜工人当师傅?说起这样的变化,可能有人不相信:无所不能的机器真还要依靠人来指导?从“机器换人”到“人训机器”这就是事实。这里就有两个比较经典的例子:
在江苏一家机械制造企业的弯管机展台前,58岁的黄敏杰向观众演示“异形弯管”。这位跟磨具打了近30年交道的老师傅,如今每天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给人工智能机床“上课”——通过模拟实用场景,训练系统更精准地识别弯折形状和曲度等等。机器人都要依赖老师傅们多年积淀的实操经验进行“传道受业”;“这台机器已经习得老师傅利落丝滑的‘手感’!”在特装展区,一个奋臂作画的喷涂机器人引来众多围观者,工作人员介绍:“基于喷涂老匠人手法数据采集开发的系统,它已完全掌握了工匠师傅的独家技法。”
在长春制博会现场,三成以上的展商讲解人员是一线工人师傅。曾经工人们害怕被机器取代,如今却成了“被求教”的对象,即“机器拜工人为师傅”。这一转变背后,反映出工人超越机器、不被淘汰的关键——做“更好的自己”。面对“机器换人”这一不可逆转的趋势,工人们正用实际行动证明:被机器淘汰的不是人,而是那些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人。
在传统的认知里,机器的高效、精准特性使人们担心会被其无情替代。然而,现实的发展却逐渐打破了这种固有观念。在制博会上,我们看到工人师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成为了智能设备的“老师”。这充分表明,机器虽有其强大的功能,但并非无所不能。人在新的工业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机器拜工人为师傅”,不仅意味着传统产业工人的华丽转身为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更代表着产业形态的升级和工业文明的新高度。
面对“机器换人”,不能消极退缩,盲目抗拒,而是需要选择积极拥抱新技术,深入研究机器的运行原理和操作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与新设备协作的能力。工人成为“机器的师傅”,超越机器才不会被机器淘汰。正如一位工人师傅说的那样:要做“更好的自己”!
人工智能不是替代者,而是技术工人激流勇进的加速器。
你跟机器人比工作时间,跟ai比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