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花钱消灾”还是“花钱买灾”?

评底郭 2025-04-08 09:36:05
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花钱消灾”还是“花钱买灾”?

近期,“新华视点”记者接群众举报称,在河南、安徽省际毗邻地区,一些机动车检测站让年审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记者暗访发现,这些检测站主要客户为外地车辆,一些明显有问题的车辆确实能过关。“问题检测”为何没能得到有效监管?如何才能消除监管盲区,让车辆不再“带病”上路?

(4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明明环保不达标,换个省份检测就达标了;明明安全通不过,换个省份就通过了;明明车辆有隐患,换个省份隐患就没有了。这是新华社记者调查的问题真相。一些车辆检测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花钱就给办事”,导致了一批批车辆的“带病上路”,可以说这些车辆不管是危害环境的,还是危害安全的,都成了“狂飙的路虎”,时时刻刻危害着环境和安全。

近年来,靠近安徽的河南省周口市沈丘县、项城市、鹿邑县等地乡镇陆续开了多家机动车检测站,其主要客户群体是安徽等地车主,主打“卖点”是不合格车辆也能“包过”。采访中,记者遇到一名车辆存在问题的安徽车主赵先生。他的燃油车是2013年购置的,去年在本地年检时不达标而被要求维修。他找维修店的人去河南代检,结果通过了!

在河南“不能过检的车辆”到了安徽就能通过检测,在安徽“不能过检的车辆”到河南就能通过检测。造就了多少“带病上路”的机动车?

首先来说,对于车主,他们自然是“感到很欣喜”的。他们认为是在“花钱消灾”,实际上这不是“花钱消灾”这更像是“花钱买灾”。有统计数据表明,在交通事故中,刹车失灵、汽车自燃等事故中,不小比例都是“汽车本身有疾病”。作为驾驶员需要明白一个道理,自己的安全不能交给“侥幸心理”。其次来说,那些“收钱放行”的检测机构,为了自己的蝇头小利,不惜牺牲公共安全,这是妥妥的犯罪行为。赚如此昧良心的钱,良心能过得去?良心不会疼吗?

要想消除监管盲区,让车辆不再“带病上路”,需要多管齐下。一方面,加强区域间的协同监管是关键。各地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对于跨区域检测的车辆,要做到信息互通、标准统一。另一方面,对于检测机构本身要加强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违规操作的检测站给予严厉的处罚,情节严重的要吊销其检测资质。

机动车安全检测关乎着每一个人的出行安全,任何试图在检测环节中钻空子、谋取私利的行为都不应被容忍。不合格车辆“异地通关”,检测成了“通关游戏”?允许“带病上路”,检测机构“病得不轻”,监管部门要给“要钱不要脸”的检测机构治治病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