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来年海权史,何时轮到我上场(下)

信息公布的小酒窝 2024-06-01 18:33:58

——《海权博弈史》读后感

日俄战争

那边美国和西班牙的问题刚诉诸战争得到了“解决”,那边日本和沙俄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而双方利益的焦点,正是已处于双方扩充前线的中国。

俄罗斯自从莫斯科公国诞生的那一刻起,对出海口执念的基因就刻在了骨子里。

俄国的黑海出海口是从土耳其手里抢来的,为此两个国家在过去的200多年里平均不到19年就有一次大的战争,是欧洲史上历时最长的国战。但是费了老大力气,俄国的黑海舰队也就只能安安静静地做一支“黑海里的舰队”。即使出了土耳其海峡,也才到了地中海。

即使从清朝抢过来的(即今符拉迪沃斯克托),已经是俄罗斯在远东相对最好的选择,但每年依然会有3个月的结冰期(并非教科书上所说的“不冻港”),且地理位置还很差,它所处的日本海被日本和朝鲜半岛团团围住,基本上也还是个内海。

因此守住强占中国的旅顺港,成为俄罗斯保持在远东扩展的“必然需求”,这必然和日本占领朝鲜后,进一步东扩产生了直接的冲突。

虽然称作日俄战争,但实际上参战的双方是日英美和俄法德,正好是海权阵营和陆权阵营,囊括了当时这个星球上最重要的国家,再加上作为战场的中国,今天的五大常任理事国全在里面了。所以,这场战争也被后世的一些学者称为“第0次世界大战”。

而作为战场的清朝,却没有任何发言权,考虑到西伯利亚大铁路开通后沙俄的直接威胁更大,清政府最终的操作是这样的:一方面他们在战前向两国递交照会,承诺若是两国开战,自己将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则偷偷给予日本各种帮助。

海战有一个特点,战争资源高度集中在几艘主力战舰上。两国之间海战的胜负,其实主要就是看那几艘主力战舰单挑的结果,而战列舰就是那个时代海战的头号主力。

对日俄双方来说,在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增援抵过达之前,战局走向主要就是看日本联合舰队的6艘战列舰和俄太平洋舰队的7艘战列舰能打成什么样。

和陆战中动辄死伤数万人才能决定战争争结果不同,海战双方但凡多一艘或少一艘战列舰,就可能影响整个战争的结局。

由于俄国海军万里跋涉,补给困难,人员困乏,很快在朝鲜对马海峡遭到日本的伏击,俄国太平洋第2(波罗的海舰队)、第3分舰队(黑海舰队)除3艘逃往海参崴之外,其余全军覆没。

舰艇损失总计达27万吨(比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著名的日德兰海战双方损失的总和还大)

俄国战败后,被迫和日本签订《朴次茅斯》条约,条约的基本内容是俄国承认朝鲜是日本的势力范围,然后“割”了一半的库页岛给日本。关于东北,主要是把原先清朝给予俄国的权利(包括铁路和旅大租地等)转让给日本。

至于清政府,自己的地盘被打了个千疮百孔,却只能看个寂寞。

一战(日德兰海战)

在可瓜分的殖民地越来越少,进入存量竞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矛盾更加不可调和。而德国的统一彻底改变了欧洲政冶格局。

在德国统一之前,德意志地区一直都是欧洲大国之间的缓冲地带,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往往可以通过剥夺德意志的利益来进行调和。如今德国一统,欧洲大国之间便再无缓冲,任何矛盾都会造成大国之间的短兵相接。

西方列强处理战后秩序的套路一直都差不多,无非就是战胜国占一部分,战败国留一部分,第三方势力捞一部分,部分地区再独立一部分,最后搞出个大家都勉强接受的局面,同时还留下一堆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的隐患。

比如号称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半岛。

在俄土战争(1877年-1878年)后,强国不希望看到俄国势力独占巴尔干半岛,于是德国首相俾斯麦牵头在柏林召开会议与俄国斡旋。

经过一番艰难的扯皮,英国、俄罗斯与奥匈帝国等总算与俄罗斯签订《柏林条约》,根据这个条约,巴尔干半岛上的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等国独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即波黑)仍留在奥斯曼帝国的版图内,但是得交由奥匈帝国托管。英国则分到了土耳其南面地中海上的一个叫塞浦路斯的小岛。

《柏林条约》最大的作用就是大幅缩减了之前通过《圣斯特法诺和约》建立起来的那个“大保加利亚公国”的领土,这就相当于让俄国吐出了他在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利益。

1908年,《柏林条约》规定的20年托管期限已到,在这些日子里,奥匈帝国励精图治,把波黑管理得井井有条,如今要还回去,显然是不可能的。

围绕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双方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在萨拉热窝事件的刺激下,一战终于爆发了。

德国起初进展顺利,但是随着两线作战开始,进攻法国、俄罗斯皆没有预期顺利,一直龟缩在威廉港的德国海军,也被迫主动出击,为帝国打开局面。

如果一直闭门不出,就会被英国海军彻底封锁,而这也正体现了海权分配的规律:一片海域的制海权只属于这片海域里最强的那支海军。

德国海军总指挥舍尔的基本思路是这样的:瞄准一支英国的分舰队,然后一把梭哈全军出击,造成一个局部的绝对优势,以微小的代价一口吃掉这支分舰队,从而改变双方海军的实力对比。

一旦英国海军在纸面数据上失去了对德军的明显优势,那他们也就失去了严密封锁德国海军的能力,再往后就算引发舰队决战,德军也不虚了。

这个思路听起来很合理,但为什么之前没有人想到呢?那是因为这个策略里还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难点:英国人不傻。

本来德国派出希佩尔舰队,准备诱敌深入,引出英国部分舰队打歼灭战,没想到英国也是这么想的,先派出贝蒂舰队假装上钩,英军主帅杰利科的主力却尾随其后,最终双方主力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正面遭遇战。

在这场战役里,英国沉没3艘主力战列巡洋舰,3艘老式装甲巡洋舰,8艘驱逐舰,损失总吨位高达11万吨,阵亡6094人。

相对而言,德国的损失要小不少,他们只沉没了1艘主力战列巡洋舰,1艘老式前无畏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总吨位6万吨,阵亡2551人。

出于国家脸面的考量,两国都对外宣称自己获得了胜利,杰利科也在该年年底被调去内阁当部长,皇家海军司令的位置则由贝蒂来接任。

到了1918年,协约国联军发动了夏季攻势,在9月底强攻突破了兴登堡防线,把德军从法国国土上赶走,并将战火烧到了德国境内。

一时间德国形势岌岌可危。

在这之前的1918年8月,舍尔升职去中央当了海军部长,同时也把海军司令的位置让给了希佩尔。但此时的德国已经穷途末路,这个位置其实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果不其然,希佩尔上任还不到两个月,就收到海军部发来的命令:“命你率全军出击,与英美联合舰队决一死战,如果失败就自沉。”

可惜到了1918年10月25日出发前夕,消息走漏,基尔军港8万水兵起义。希佩尔不得不引咎辞职,接替他职位的是鲁伊特。

但随着美国、中国相继参战,任谁都已经回天乏术了。1918年11月德国战败投降后,幸存的海军战舰,成为各国眼中的香饽饽。

英国近水楼台先得月,第一时间把德国公海舰队里最值钱的家伙连人带船一起押到了自己的地盘。这里面包括11艘最新的战列舰、5艘战列巡洋舰、8艘巡洋舰、50艘驱逐舰和整支潜艇部队。

为了不让军备“资敌”,1919年的6月21日,英国舰队按计划出海训练,鲁伊特开始了筹划已久的“彩虹行动”。

各舰上的德国水手们立刻心领神会,他们在自己的战舰上升起了早前被迫降下的德国旗帜,然后打开了所有的通海阀,海水瞬间汹涌而入。所有战舰集体自沉了。

一战的惨烈结局让列强们有所收敛,各国不得不有所收敛。

1922年经过三个月的“友好协商”,美、英、法、意、日五个海军强国最终签署了《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华盛顿海军条约》。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限制军备竞赛的条约,有效期为15年,其中1921——1931这10年里禁止新建战列舰,1931年后可以缓慢建造不超过3.5万吨,口径小于406毫米的战列舰,列强的国土则因此享受到15年的和平,史称“海军假日时代”。

1930年,为对《华盛顿条约》进行补充,列强聚集伦敦一番商讨,又签署了《限制和削减海军军备条约》, 即《伦敦条约》。

《伦敦条约》相当于《华盛顿条约》的补充条款,让英美日不得建造战列舰的期限又延长了5年。同时还约定了各国万吨以下巡洋舰、驱逐舰、潜艇的吨位份额,进一步限制了海军竞赛。

但随着1936年条约到期,即便英国苦苦哀求,日本等国也纷纷表示不续签。因为二战,已经局部爆发了。

————————————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