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叫杨素琴,今年53岁,初中文化,婚姻状况是丧偶,在一个小县城里生活。
丈夫走得早,儿子也早早结婚搬出去住了,我一个人靠退休金过日子。
我的退休金不高,但日子也不算紧巴,自己种点小菜,平时帮邻居做点缝缝补补的活儿,挣点零花钱,日子过得清清淡淡,也算自在。
我没有太多奢望,年轻时经历得多了,知道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不是钱,也不是面子,而是心安。
可人算不如天算,有时候你愿意好心帮人,却未必能换来别人的感激。甚至,有的人拿着你的好心当理所最后还反咬你一口。
我哥比我大五岁,一直在我们县城旁边的一个小山村生活,嫂子是本地人,脾气特别强势。
我和哥哥家关系一般,说不上亲密,但也没有断来往。
哥哥家条件不好,尤其是侄子小林出生后,一家人过得更是紧巴。
小林从小聪明,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哥哥嫂子没什么文化,既没能力辅导,也没钱送他去县城读书。
七年前,小林刚上初一,哥哥嫂子找到我,说小林要是能来县城读书,成绩肯定能更上一层楼,问我能不能让孩子住到我家。
我一个人住,房子空着,心想孩子懂事又学习好,帮一把也没什么。
于是我答应了,让小林搬到我家,一住就是整整七年。
小林刚来我家那年,才十二岁,个子小小的,一双眼睛特别亮,见人就笑。
那时候我还在家政公司干钟点工,每天早上去帮人打扫卫生,中午回来给他做饭,然后再下午接着出去干活。
小林很懂事,从不乱花钱,也从不挑食,学习特别刻苦,晚上常常学到十一二点。
为了不打扰他,我特意把我卧室让给他住,自己搬到了客厅的小沙发上。冬天冷,我就给他买了电热毯和厚被子,夏天热,我拿出我唯一一个旧风扇给他吹。他不怎么说话,成绩却一直很好,初中三年,年年考第一。
那时候,我心里觉得特别欣慰,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哥哥嫂子也偶尔会来看看孩子,但每次来也就带点水果,从没留下过一分钱。
我没计较,毕竟孩子在我这吃住,电费水费也都涨了不少,但我想着,亲兄妹一场,何必算得太清楚。
到了高中,小林考进了县里最好的重点中学。
学校离我家远了些,我每天早起给他做饭,还买了辆二手电动车送他上下学。
他不愿意我太操劳,后来就开始自己做饭,学着用电饭锅、炒菜。
那时候的他,已经高高瘦瘦,话也更多了,有时还会跟我聊学校的事,聊同学和老师,我听着也开心。
有一年冬天特别冷,我常常怕他冻着,特意给他买了羽绒服和靴子。钱不多,但我省吃俭用,也愿意花在他身上。我从没指望他以后报答我,只想着孩子能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不枉我这一番心血。
可渐渐地,我发现他和哥哥嫂子的联系越来越多。有时候我听见他打电话,对着电话那头笑得特别开心。后来我才知道,哥哥嫂子开始给他画大饼,说等他考上大学了,会接他回家住,说我这儿太苦,让他别太依赖我。
我听了心里有点不是滋味,但还是忍了。毕竟是人家亲生父母,我一个做姑姑的,哪能拦着孩子跟父母亲近。
今年高考,小林考了665分,全县前十,整个小县城都轰动了。那天放榜,我比谁都激动,第一时间给他做了一桌好菜。可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姑,成绩出来了,我爸妈让我回去住几天。”
我点点头,心里虽然不舍,但也没多说。谁知道,这一去,他就再没回来。
一周后,哥哥嫂子突然上门,脸色难看。
嫂子一开口就说:“孩子在你家住了七年,吃了那么多你做的饭,也没少用你家的水电。
现在成绩出来了,你不能跟我们争功劳。
你要真心疼孩子,就把这些年他吃住的钱算清楚,我们不白占你便宜,给你一千块钱,算是补偿。”
我当时愣住了,一千块?七年吃喝拉撒住我家,一千块就想打发我?
我没说话,哥在旁边也不吭声,嫂子继续说:“你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你早年丧偶,孩子不在家,你养他就是想图个陪伴。现在他成绩好了,你想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我告诉你,别做梦!”
我气得浑身发抖,强压着怒火说:“我从没指望你们给我一分钱,你们倒好,还来问我要钱?七年了,你们给过他一件衣服、一顿饭吗?”
嫂子冷笑:“他是我们儿子,我们没给是我们的事,你一个外人,别太多管闲事。”
我看着坐在门口低头玩手机的小林,他一句话也没说,不看我一眼。我心里像被刀割一样疼,原来他也默认了父母的话。
那天他们走后,我把他的书和衣服打包好,扔在门外,心彻底凉了。
邻居们知道这事后,有人劝我:“你太傻了,哪有亲戚能这样仗义七年?他们现在是怕你以后跟孩子抢感情,怕你在孩子心里有地位。”
我苦笑,我哪会跟他们争什么感情?我不过是把他当成自己亲儿子养罢了。
03小林走后,我收拾了一下他的房间,把那些曾经为他准备的东西一一擦干净又放回原位。我没有撕破脸,也没有再去找哥哥嫂子理论。人心不是争来的,情分也不是算账算出来的。
我只是觉得,有些人,你帮了他七年,他都未必记得你的好;而有些情,你付出多少,别人只当你理所当然。
后来,小林考上了省城的一所重点大学。在他走前的那个晚上,他给我发来一条消息:“姑,谢谢你这几年。”
我没回。我早已不是那个会因为一句“谢谢”就心软的人了。
我始终相信一句话: 帮人,要帮得心甘情愿;不图回报,才不会失望。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亲情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人要有自知之明,也要有自我保护的底线。
现在,我一个人过得挺好,阳台上的花开得正旺,早晚还能听见鸟叫。我不恨谁,也不怨谁,只是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 善良可以有,但要给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