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2月,19兵团在司令员杨得志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踏上一段艰难的征途。两个月后,志愿军发起第五次战役,19兵团就是主攻部队之一。
可惜的是,19兵团在此战中并没有迎来开门红,相反多次出现失误,在《第19兵团作战检讨》中都自承:战役第一阶段7昼夜激烈战斗,歼敌约5000多人,自身却付出了1万余人的代价...
之所以有如此伤亡,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各部之间的配合不到位,以至于被堵在临津江南岸挨炸。
杨得志将军看到战报时非常生气,虽不忍心,但最终还是处分了一批干部,用兵团政委李志民的话来说就是“挥泪斩马谡”。
其实在战前准备上,19兵团已经做得非常充分,1950年10月5日中央急电杨得志,要求部队前往山东兖州藤县一带整训,随时准备入朝参战。
杨得志很清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立马让64军军长曾思玉带领各师长、副师长、参谋长等30余位指挥系统的干部先行入朝学习。
他们列席作战会议、去一线部队收集资料,只为尽可能摸清美军的情况。得到有用信息后,及时反馈给兵团,杨得志再对国内的指战员进行培训,这就让全军上下有了一定的作战基础。
入朝之际,杨得志也是让麾下几名军长,分别带指挥员先去熟悉环境,之后部队才成批次入朝。勘察、见学、分批次这些方面,19兵团做得很好。
后来在战役的部署上,19兵团接到的任务是打到汉城东北的议政府,包围西线的美军。
杨得志进行拆分,让63军快速向绀岳山地区穿插,切断29旅和美军第三师的联系;让64军从高浪浦里地区强渡临津江,威胁敌军腹地议政府,切断敌退路;
65军从新岱、戎滩浦地区渡过临津江,配合兄弟部队歼灭临津江一带的敌人。
单看这个部署没什么问题,但麻烦之处在于发起进攻的时间太仓促了,很多武器装备都没运上去。
64军军长曾思玉接到立即发起进攻命令时,麾下基本都没进入攻击位置,炮兵也没跟上来,他连忙给杨得志打电话请求推迟一天。但杨得志一口回绝:没得商量,按我说的执行。
曾思玉跟随杨得志多年,知道这位首长向来不打无把握之战。他心中疑惑,明明入朝之前还知道准备,为何在各方面都没到位的当下却如此匆忙呢?
多年后,曾思玉跟时任志司作战处副处长的杨迪说及此事,杨迪告诉他,在战前的第一次兵团领导以上会议中,彭老总信心满满地说要吃掉美军三个师、韩军两个师、英军两个旅和土军一个旅。
第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立马起身呼应,表示没有问题,我们一个兵团消灭美军一个师不在话下,我保证还有活捉5000个美军俘虏兵。
王近山的态度让彭老总非常高兴,气氛烘托到这一步,杨得志也没办法,只能在言语上顺从彭总的意思。
杨迪说完这段往事后反问了曾思玉一个问题:这种情况下,你给杨司令请求多给一天准备时间,他敢向彭总报告吗?
任何时候,只要轻视敌人就会付出代价,哪怕强如志愿军也是一样。1951年4月22日,64军遵从命令发起进攻,191师、192师作为第一梯队向临津江对岸发起攻击。
最开始打得比较顺利,191师571团4连很快占领桥头,击溃守军一个连,午夜时分571团大部分过江,拿下一些高地、据点,不久572团也成功过江。
但是,战斗才刚刚开始。此处的守敌是由白善烨率领的南朝鲜第一师,属于南朝鲜的头等主力,美军为其装备了大量重武器,因此他们很快就利用这些装甲进行反推。
由于我方过江时无法携带针对坦克的武器,难以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导致被压制在了滩头。人数众多、地形狭小,这是非常致命的。
更可怕的是,美军的远程火炮和战机都扑了过来,滩头顿时一片火海,志愿军伤亡惨重。
眼看临津江迟迟无法突破,彭老总在后方很着急,打电话责问杨得志怎么回事。杨得志也无奈,只能再三催促曾思玉,同时又将65军的两个师调了上去。
此举本来是想增强进攻力量,但却造成了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本来滩头就狭窄,突然又挤进去两个师,人员更加密集,这样敌人轰炸造成的伤亡可想而知。
曾思玉看着目眦欲裂,连忙让炮兵31团压制美军,但由于先前太过匆忙,此时美军的轰炸又频繁,携带苏式重炮的31团难以进入预定阵地。
曾思玉只好让军属大炮开火,但军部的炮射程短、弹药少,无法压制敌人,前线情况没有丝毫变化。
此时彭老总再次打电话询问,听说64军依然受阻后,气愤地说道:如果今夜还完不成任务,无论是谁,一律从严处理。杨得志只好抵前指挥。
可不好的消息接着又传来,战场突然下雨了。64军、64军的五个师共6万人挤在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狼狈不堪。暴雨之后江水必然上涨,如不及时突破,大军将有被全歼的风险。
也算不幸中的万幸,虽然临津江战场打得血腥,但其他方向实现了突破,美军的整条防线已出现多个缺口,为避免被分割包围,美军指挥下令后撤,沿“堪萨斯线”重筑防线。19兵团缓过了一口气。
战后杨得志非常生气,对191师师长谢正荣、政委罗立斌;192师师长何友发、政委张星灿或警告或降职,撤去犹豫不决的189师师长许诚职务,不久他们都被调回国内。
一次处理这么多师级干部,这在我军历史上都少有,兵团政委李志民说:“这确实是挥泪斩马谡,不赏罚分明,就无法维护军纪的严肃性,也难以保证此后战斗的胜利。”
明明19兵团在国内就已跟着彭老总克太原、战兰州,打得也不差,为何到了朝鲜第一战就损失这么大呢?这主要在于,大西北解放后,19兵团已有转向军垦的趋势。
本来他们大多数已响应政策化兵为农,还有一部分被抽去贺兰山剿匪,不打仗或战争烈度降低了,训练方面自然就跟不上。结果,半岛的战争打响了,这谁都想不到啊。
不过,19兵团毕竟也是精锐,在临津江吃亏后,很快就调整过来,第五次战役的第三阶段他们在铁原打回了精锐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