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的习俗:“点灯、祈福,吃5物”,兜住幸福,都富!

朋友美食 2025-02-11 01:58:17

咱老百姓心里,过年就像一场热热闹闹的大戏,从腊月开始,一直能热热闹闹地,唱到正月底。

这正月里,每一天都带着,不一样的讲究和期盼,尤其是正月十三,虽说没有初一初二那么隆重,可它的习俗啊,也满含着咱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正月十三,最重要的事儿就是点灯。太阳刚一落山,家里的长辈,就开始忙活起来。以前,大家会用面粉,捏成一个个小巧的灯盏,中间挖个小坑,放上灯芯,再倒上些食用油,一盏简单又质朴的面灯,就做好了。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超市里各式各样的花灯、电子灯琳琅满目,可老一辈人,还是喜欢亲手做面灯,说这才有年味。

点灯的时候,全家老小都出动。小孩子蹦蹦跳跳地拿着灯,把它放在窗台、门口、灶台上,嘴里还念叨着:“灯一亮,福满仓。”

大人们,则小心翼翼地,把灯放在神龛前,对着祖先的牌位,虔诚地磕头,祈求祖先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灯光闪烁,映着每个人的笑脸,整个屋子都暖烘烘的,这暖的可不只是屋子,更是一家人的心。

点灯是为了祈福,祈的是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的是家人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在这小小的灯火里,藏着我们对未来最美好的憧憬。这就好比在黑暗中,点亮一盏希望之灯,不管前方的路,有多难走,只要心中有光,就有勇气去面对。

除了点灯,正月十三,还有“吃5物”的习俗。这第一样,就是汤圆。白白胖胖的汤圆,在锅里翻滚着,就像一个个小元宝。

吃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热气腾腾的汤圆,欢声笑语,那场面别提多温馨了。小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结果被烫得直吐舌头,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第二样要吃的是豆腐。豆腐谐音“都福”,有着福气满满的好兆头。妈妈会变着法儿地做豆腐,麻婆豆腐、鲫鱼豆腐汤、家常豆腐,每一道都让人垂涎欲滴。吃着豆腐,感觉福气真的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我们家。

菠菜,也是正月十三,餐桌上的常客。菠菜绿油油的,看着就生机勃勃。老人们说,吃了菠菜,一整年都精神抖擞。

我以前不喜欢吃菠菜,觉得它有股怪味,可妈妈总说:“吃了菠菜,读书更聪明,长大能有大出息。”为了能变得聪明,我也就捏着鼻子吃了下去。

还有生菜,寓意着“生财”。过年期间,大鱼大肉吃多了,来一盘清爽可口的蒜蓉生菜,别提多解腻了。一家人一边吃着生菜,一边说着吉祥话,希望新的一年财源广进。

最后一样是年糕。年糕,年糕,年年高,吃了年糕,寓意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小时候,我最喜欢跟着奶奶做年糕,看着白白的糯米粉,在奶奶手里,变成香甜软糯的年糕,觉得特别神奇。

正月十三的这些习俗,看似简单,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把一家人紧紧地连在一起;又像一把温暖的火,在寒冷的冬日里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温暖。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传统习俗,都在慢慢消失。可每当正月十三来临,我总会想起小时候那些点灯祈福、吃着传统美食的日子。

那些简单而又美好的回忆,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我的心中闪耀。我希望,这些习俗能一直传承下去,让我们的后代,也能感受到这份,浓浓的年味和家的温暖。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