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需要有稳定的大环境,土地大稳定,是符合农业发展规律的,也比较适合我国农村的实际。
那么,到底是卡得过死,还是执行不到位?如果不分情况,不顾农村实际,一个框子,一刀切,会不会束缚农村的发展?

(网络图片)
我们国家农村,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幅员辽阔,农村的情况千差万别,平原和山区不一样,偏远地区和近郊区也不尽相同,种粮和种菜也有很大区别。
农村的土地,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也是农民唯一的生产资料。土地管理就要顺应这种需求。在大稳定的基础上,随着农村发展的需求,适当放宽活口,让农民根据本村实际,敢于尝试,才会趟岀一条更新的发展之路。
很显然,我国的农业,不能这样长期靠维持来发展,未来要实现农业现代化,乡村也在等待着振兴,摸索出一条更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之路,尤为重要。
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走过来的,农村土地改革,也应该在大稳定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因地制宜,创新适合农民需求,适合农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也应成为当前农村的重要工作。
土地大稳定,好是好,也符合大多数农民的愿望,但不能说就是一个完美无缺的良策,任何事情有利也有弊。当然还要衡量利弊的权重。
每个农村都有每个农村的具体情况,有适合的一面,也有不适合的一面,长期单靠一个模式管理,固守不变,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发展。

(网络图片)
农民群众是具有创造性的,就像当年小岗村十八个红手印一样,没有他们的这一创举,农村改革就不会来的这样快。
同样,南街村也是考虑到自己发展的特点,没有紧跟潮流,坚持了自己的方向,也走岀了一条适合南街村的道路。在全国大潮流的情况下,能够走岀自己的一条独特的道路,这也充分说明,他们的做法也是一个伟大创举。
回想这两个不同的典型村,都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才有了这样的创举?他们的做法说明了什么?就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了从实际出发的方向。
土地大稳定,是对整体而言,并不是一成不变,如果能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性,把农民的事情交给农民自己解决,让农民在大稳定的基础上,在大原则的基础上,创造性的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许会趟岀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
了解农村,莫过于农民,农民长期在一个地方从事自己的产业,各种利弊非常清楚。
前些年农村有些瞎指挥,让农民种植这个种植那个,不管是不是适合当地气候条件,强行让农民种植,有许多农民吃亏上当,分文不收。
农村的问题,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从当地实际岀发,灵活掌握和运用政策,这是对当地领导能力的真实考验,不能一说大稳定,就产生一种长期依赖性,不闻不问,不顾农村实际,把各种土地矛盾一推再推。
农村需要发展,也需要改革,地方领导就应当站在发展的前沿,引领农民发展,而不是坐着打围,空喊口号,更不能让矛盾成堆,束缚发展。

(网络图片)
山东省烟台地区由党支部引领,组织农民合作社的做法,进一步给农村基层组织提岀了新的课题。
村党支部引领,农民有主心骨,农民愿意将土地流转到村集体,这样既符合农民的愿望,又解决了农村的各种土地矛盾。
党支部领办的农民合作社,农民的土地可以用股份的方式参与,保证了农民利益的最大化,照比对外流转收益多,有保证,老年人可以参加合作社劳动,赚取劳动报酬,又可以分红。
他们的做法,应该说也是一个新的创举。其他地区是不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带领农民走岀自己的路子。
土地大稳定,并不妨碍实事求是搞发展,就是有些地方把大稳定作为了一种借口,作为懒政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