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调离洛阳,却为何被贬为民?受亲戚牵连,镇压黄巾起义立大功

无事说过去 2024-07-25 18:19:13

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蹇图触犯了汉朝时期规定的“宵禁”禁令,他深夜走在东汉首都洛阳街头的时候,恰巧被正在巡逻的洛阳北部都尉曹操撞见。

于是,曹操马上命令一群手持五色棒的士兵,将蹇图团团围了起来。

蹇图仗着自己的侄子蹇硕是汉灵帝身边最为宠信的宦官,态度十分嚣张,丝毫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狂妄的蹇图竟然直接指着曹操的鼻子叫嚣说道:“我是蹇图,我的侄子是皇帝身边的宠宦蹇硕,你敢拿我怎么样?你若是敢动我,我的侄子必然不会放过你!”

蹇图认为,只要把自己的侄子蹇硕搬出来,就一定能够吓退曹操。

可是,蹇图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

让蹇图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曹操根本就不予理会他口中提到的蹇硕,而是命令士兵举起手中的五色棒,随后将蹇图当街活活打死。

其实,蹇图仗着侄子蹇硕在朝堂上的势力,嚣张跋扈,目无王法,曹操将他就地正法,也算是罪有应得,同时也维护了朝廷的律法。

曹操之所以下令当街打死蹇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出于自身刚正不阿的驱使,真心想要用严刑治理洛阳的治安;2.他想要借这个机会名扬洛阳;3.当时的他初次为官,思想还不成熟,并不知道得罪权贵的利害。

果不其然,曹操打死蹇图的事情,很快就在洛阳引起了巨大轰动,确实在洛阳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效果,大大降低了当时的洛阳违法犯罪的概率。

然而,曹操的这个行为却得罪了以蹇硕为首的宦官,他们对曹操恨得咬牙切齿,时刻想要寻找机会把曹操置于死地。

可是,当蹇硕把曹操的家庭背景调查清楚以后,竟然让他大吃一惊。

原来,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当朝的司隶校尉,曹操的爷爷曹腾是前朝著名的宦官。

眼看曹操的家庭背景如此强大,蹇硕深知自己招惹不起,于是逐渐放弃杀害曹操的计划。

尽管如此,蹇硕还是咽不下这口恶气,为了以防万一,他决心把曹操赶出洛阳,便在汉灵帝身边教唆:“最近有一个洛阳北部都尉曹操,执法刚正不阿,表现非常出色,希望皇上能够破格提拔重用。”

汉灵帝一向都对宦官的话言听计从,反问说道:“那让你们来看,应该给曹操提拔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合适呢?”

蹇硕马上回答说:“总之,不要让曹操待在洛阳城里做官就行!”

汉灵帝想了一会儿,对蹇硕说:“顿丘(如今的河南清丰)远离洛阳,这个地方还空缺一个县令,就让曹操前往顿丘担任顿丘县令吧!”

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在蹇硕的教唆之下,汉灵帝正式颁发了任命诏书,将曹操调离洛阳,前往顿丘担任顿丘县令。

这一年,曹操仅有二十三岁,从洛阳北部都尉到顿丘县令,实际上则是明升暗降。

随着曹操调离洛阳,最高兴的莫过于以蹇硕为首的宦官,没有了曹操的管制,他们又可以在洛阳为所欲为了!

就在曹操担任顿丘县令的第二年,由于太监王甫害死了渤海王刘悝,心里一直惴惴不安,他时刻担心刘悝的侄女、汉灵帝的皇后宋氏会找他寻仇。

为了以防万一,王甫索性产生了除掉皇后宋氏的念头。

于是,王甫直接在汉灵帝身边煽风点火,还对皇后宋氏进行诬陷,他说道:“皇上,皇后利用巫蛊之术陷害您,使您的身体越来越虚弱,这可是灭门的死罪啊!”

剧中的曹操

汉灵帝一听,原来自己的身体那么虚弱,竟然是皇后宋氏造成的,当即下令废掉她的皇后之位。

而且,汉灵帝还下令将皇后宋氏的父亲宋酆(feng)、弟弟宋奇等人全部都被无辜处死。

巧合的是,由于宋奇的妻子正是曹操的堂妹,导致曹操也因为此事受到牵连,从而丢掉了顿丘县令的职务,还被贬为了庶民。

此时曹操的心情非常低落和郁闷,但又无处可去,只好重新回到了老家谯县(如今的安徽亳州)。

在汉灵帝统治时期,东汉王朝的秩序一片混乱,百姓简直就是处在水深火热的生活之中,《后汉书·灵帝纪》当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

汉灵帝

由此可见,当时的河内郡和河南郡这两个地方,当地百姓的生活有多么困难,甚至已经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除此之外,昏庸的汉灵帝还有一个特殊的爱好,那就是做买卖。

为了满足自己做生意的爱好,汉灵帝专门命人在后宫建造了一个大型商品市场,他还让宫女和太监扮演卖家或买家,自己则伪装成商人的模样,在里面讨价还价。

其实,汉灵帝还是拥有一定经商头脑的,他懂得如何为东汉王朝增加财政收入,通过卖官赚取了不少的钱财。

可是,汉灵帝的卖官方式却与别人不同。

整个朝廷之内的所有官职,除了皇帝的位置以外,上到三公九卿,下到地方县令,全部都是可以买卖,而且都是明码标价,汉灵帝算是开创了史上前所未有的先河。

更加令人感到奇葩的是,在卖官的事情上,汉灵帝竟然允许买家分期付款,先付一部分钱财,剩余的那部分等到上任之后再付清。

然而,这些人往往在上任之后,为了付清剩余的钱财,开始大肆捞钱,搜刮民脂民膏,从而让当地百姓的生活变得极度困难。

在治理国家和生活作风上面,汉灵帝不愧被称为一代昏君。

眼看东汉王朝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汉灵帝不想成为亡国之君,开始想办法挽救摇摇欲坠的汉朝江山。

汉灵帝光和三年(公元180年),汉灵帝颁发一道诏书,企图从天下选拔四位人才,这四个人才需要分别精通《尚书》《诗经》《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让他们进入朝廷担任议郎,以此来解救东汉王朝的危机。

汉灵帝认为,只需要选拔几位饱读诗书的人进入朝廷为官,就可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汉灵帝的想法似乎有些天真......

庆幸的是,正是汉灵帝颁发的这道诏书,反而给了曹操东山再起的机会。

于是,曹操利用汉灵帝选拔天下人才的机会,重新出山,来到洛阳,顺利进入朝廷当上了一名议郎。

关于议郎主要的职责,《后汉书·百官志》当中记载说:

“(议郎)掌顾问应对。”

也就是说,皇帝有什么不明白的事情就向议郎询问,议郎必须要回答出来。

虽然议郎的官职并不高,只是一个年薪“六百石”的小官,但是议郎具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多多向朝廷提出意见,即使提出的意见是错误的,也不会获罪。

对于年轻气盛的曹操来说,议郎这个官职太适合他了。

所谓“在其位,谋其政”,曹操开始肆无忌惮地提出各种意见,但他提出的大部分意见均是石沉大海,并没有得到汉灵帝的采纳。

终于有一次,曹操检举揭发了一起特大贪污腐败案件,引起了汉灵帝的高度重视,而汉灵帝的处理结果却让曹操彻底绝望了。

东汉末年的吏治非常腐败,当时四川境内流传了这么一句儿歌:“虏来尚可,尹来杀我”。

这句儿歌的大意是,强盗来了,我还可以逃跑;尹大人来了,我将必死无疑。

四川百姓用这句儿歌,来讽刺四川官员尹大人的贪污腐败。

在当时那个年代,类似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

通过百姓的口口相传,这种借助儿歌讽刺官员的许多儿歌传到了汉灵帝的耳朵里,这也是远在京城洛阳的汉灵帝了解底层百姓的一种重要渠道。

汉灵帝马上命令说:“派人下去调查,凡是被儿歌讽刺的官员,都不是什么好官,列出一份名单出来,朕要把他们全部罢免,将他们全部关进大牢!”

为此,汉灵帝亲自挑选了两名高官负责调查此事,一位是太尉,一位是司空。

没想到,这两个官员本身就是贪官污吏,他们想要借机大捞一笔。对待儿歌当中涉及的官员,只要交纳足够的钱财,就可以免除处罚。然后把一些既没有钱财,也没有后台的官员当成替罪羊,写进名单之中。

太尉和司空可是“三公”,可以称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身为东汉朝廷的代表官员,不仅没有做出表率,反而公开进行贪污腐败。

“三公”里面除了太尉和司空,还有担任司徒的陈耽,陈耽还是具有正义之感的,不跟其余两人同流合污。

因此,曹操得知这件事情以后,就联合陈耽一起向汉灵帝检举揭发太尉和司空“利用职务之便,实施贪污腐败”的罪行。

尽管汉灵帝非常重视这件事情,但也仅仅只是对太尉和司空进行了一次严厉的口头批评,并没有做出什么实质性的惩罚。

这样一来,曹操和陈耽破坏了太尉和司空的好事,算是彻底得罪了太尉和司空,太尉和司空随即展开了报复行动,首先拿身居高位的陈耽下手。

很快,陈耽就遭到诬陷,被捕入狱,不久之后死在狱中。

而曹操只是一个年薪六百石的芝麻小官,太尉和司空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因而逃过了一劫。

这件事情发生以后,让曹操的触动很深,他深深明白了官场上的残酷无情,《三国志》注引《魏书》当中这样记载:

“曹操从此以后,知不可匡正,遂不复献言。”

在曹操的眼里看来,汉灵帝已经昏庸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彻底对汉灵帝丧失了信心,不愿再为汉灵帝效力,萌生了离开朝廷的念头。

黄巾起义

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还没有等到曹操离开朝廷,百姓对于汉灵帝的腐朽统治实在忍无可忍,张角领导农民武装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很快就蔓延到了全国。

眼看“黄巾起义”来势凶猛,汉灵帝再也坐不住了,赶紧派出皇甫嵩、朱儁(jun)等人率军镇压,身为议郎的曹操也被临时任命为骑都尉。

“黄巾起义”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却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秩序,同时也让地方武装力量得到了发展壮大。

“黄巾起义”被镇压之后,朝廷开始论功行赏,曹操被任命为济南国的国相。

济南国是东汉王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国与郡并行,虽然曹操被任命为济南国的国相,身为一方之主,但在当时只是代理地方的政务,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力。

与年薪六百石的议郎相比,济南国的国相可是年薪两千石,官职也比议郎高得多,可以称得上一步青云。

此时的曹操也不过只有三十岁......

0 阅读:3

无事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