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7月26日,埃及首都开罗举办了一场庆祝埃及革命胜利四周年庆典,时任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庄严地宣告:
“现在埃及的一些人民正在挨饿,而那条财源滚滚的宝河,却在我们身旁悄悄流过,帝国主义的跨国公司正在榨取着我们,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就在我和大家讲话的时候,苏伊士运河已经是属于我们的了。”
听到这个消息,埃及人民举国欢庆,欢呼声笼罩了整个埃及上空。
在埃及人民的一片欢呼声中,苏伊士运河的河面上冉冉升起了埃及国旗。
然而,埃及的这一举动引起了英国的强烈不满,时任英国首相罗伯特·安东尼·艾登对外宣称:“这是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遇到的最危险的局势,英国一定要用战争夺回苏伊士运河。”
纳赛尔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导火索苏伊士运河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开凿的运河之一,它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之间的一条战略交通要道,所处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早在1936年,英国和埃及签订了《英埃同盟条约》,其中规定,英国对苏伊士运河有二十年的管理权,并在苏伊士运河一带区域驻扎一万人的军队。
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经营之下的苏伊士运河每天船来船往,生意十分兴隆,每年的收入足足高达一亿美元,仅仅分给埃及三百万美元。
因此,对于英国霸占苏伊士运河的野蛮行径,埃及人民感到非常气愤。
在英国殖民统治埃及期间,就在埃及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穆罕默德·法鲁克是这个政权的第二任国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随着埃及国内出现了“反抗殖民主义运动,要求国家独立”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安抚埃及人民,穆罕默德·法鲁克必须要做出点实际行动。
1951年10月,穆罕默德·法鲁克再也忍受不了英国的压迫,单方面宣布废除《英埃同盟条约》这份不平等条约,同时要求英国军队撤离。
由于英国对苏伊士运河的二十年管理权还没有到期,英国直接拒绝了穆罕默德·法鲁克的要求。
正是因为如此,埃及的一些民间激进团体开始组织武装力量,朝着驻扎在苏伊士运河地区的英国军队发动袭击。
一时间,英国修建的道路、桥梁和卡车均被炸毁,就连存放物资的仓库也被烧毁。
无奈之下,英国政府只好向苏伊士运河地区增派兵力,军队人数一度增加到了八万人。
不久之后,埃及爆发了一场大规模“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埃及警察也加入了进来,在与英国军队的冲突当中,有四十六名警察不幸遇难。
这个消息刚一传到开罗,顿时激起了埃及人民的一致愤慨,他们集体走上街头抗议英军的暴行。
不仅如此,埃及人民还放火焚烧了英国开设的银行、商店、电影院等等,导致多名英国人死亡。
1952年7月22日深夜,以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突然发动军事政变,出兵包围了穆罕默德·法鲁克居住的蒂恩角宫。
这场军事政变就是埃及历史上著名的“七月革命”。
7月26日,埃及国王穆罕默德·法鲁克被迫签订退位诏书,然后流亡到了意大利,由儿子福阿德二世接任王位。
一年之后,埃及正式宣布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制,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接替纳吉布担任埃及总统兼革命指导委员会主席。
于是,埃及政府马上跟英国政府进行了交涉,坚决要求英国军队从苏伊士运河地区撤离。
但是,英国始终不愿意放弃这条能够带来巨额财富的苏伊士运河,以“二十年管理期限未到”为由,一口拒绝了埃及政府的谈判。
从此以后,埃及政府与英国军队之间的冲突不断,英国军队几乎每天都会遭到埃及人民的袭击。
围绕苏伊士运河的归属,爆发战争直至1954年7月27日,由于英国军队损伤惨重,英国政府终于被迫作出妥协,同意在1956年6月25日二十年运营权到期以前,把军队全部撤离埃及。
随着二十年管理权的期限已到,英国政府虽然在1956年把军队撤走,但是苏伊士运河依然在英国和法国联合开办的万国苏伊士运河公司的管辖之下。
这样一来,埃及依然没有达到收回苏伊士运河的目的。
1956年7月26日,在庆祝埃及革命胜利四周年的庆典上,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突然对外宣布,要将苏伊士运河强行从万国苏伊士运河公司的手里收回来。
纳赛尔
然而,英国和法国利用苏伊士运河赚取了巨额财富,当然不愿意失去这个香饽饽,决心采用武力手段夺回苏伊士运河。
自从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之后,埃及军队就封锁了蒂朗海峡,切断了以色列进入红海的通道,这让以色列非常生气,时刻想要寻找机会报复。
就在这个时候,由于英国和法国的兵力不足,就教唆以色列参与对埃及的战争。
10月29日,在英国和法国的拉拢之下,以色列派出了大量坦克越过埃及的边境,正式拉开了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序幕。
战争刚一打响,以色列空军利用飞机的优势,向米特拉山口空投了一个营的空降部队,还有一些吉普车、无后坐力火炮和迫击炮等装备。
正是由于以色列空投的这些作战装备,使得以色列在跟埃及军队交战的时候,具备了很强的进攻能力和防守能力,为接下来的装甲部队向前推进奠定了基础。
10月31日,就在第二次中东战争打响之后的第三天,英国和法国的空军飞机从地中海方向对埃及境内发起空袭。
随着英国派出空军部队的参战,也是英国皇家空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首次作战。
而埃及的防空力量十分脆弱,许多飞行员还正在苏联进行受训,自然无法抵挡英国和法国联合空军的狂轰滥炸。
按照原先的计划,英国和法国联合空军准备对埃及实施连续两天的轰炸。
然而,仅仅用了一天半的时间,英国和法国联合空军就几乎彻底摧毁了整个埃及空军。
在摧毁埃及空军的同时,英国空降了一个营的部队,法国空降了一个团的部队,他们的目标是占领埃及的塞得港。
面对以色列、英国和法国的同时进攻,埃及有些无力招架。
很快,埃及军队还没来得及采取应对措施,行动迅速的英国和法国的空降部队就成功占领了塞得港附近的机场,对埃及军队的侧后方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随着塞得港的失守,也为以色列、英国和法国夺取最后的胜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苏联施压,英法以三国签订停战协议英国和法国联合军队攻入塞得港之后,与埃及军队展开了巷战,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也做好了进行游击战的准备。
不仅如此,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还计划将游击战的司令部设置在尼罗河三角洲地区。
与此同时,埃及军队与以色列军队在西奈半岛的战斗,也进入到了白热化的阶段,他们利用地形优势坚守西奈半岛。
为了增援苏伊士运河地区的作战,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决定放弃坚守西奈半岛,下令将埃及的主力军队全部部署在英国和法国联合军队可能登陆的地点。
这样一来,以色列军队在西奈半岛几乎没有遭到有效抵抗,就在11月2日顺利占领了加沙地区。
纳赛尔
11月5日,整个西奈半岛几乎均被埃及军队占领。
为了阻挡英国和法国联合军队南下,埃及军队把五艘大型货轮炸沉在苏伊士运河的水道下面,直接导致苏伊士运河无法通航。
由于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运送石油,英国、法国等西方国家很快就发生了石油饥荒,引起了许多西方国家的强烈不满。
数万伦敦市民甚至走上街头,发起示威游行活动,强烈抗议英国政府的战争行径。
而且,英国和法国的空军部队在轰炸塞得港的时候,导致1200多名无辜平民被炸死,经过媒体的传播和渲染,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一致愤慨和谴责。
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更是直接向英国发出警告说:“若是英国再不停火,伦敦将遭受苏联的导弹袭击!”
苏联之所以公开支持埃及,纯粹是为了对抗美国,因为美国已经支持中东地区的以色列,所以苏联则成为了埃及的最大支持者。
从1952年埃及革命发生以后,埃及政府打算在尼罗河的上游修建一座阿斯旺大坝,美国原本同意向埃及贷款2.7亿美元,并排除设计师对阿斯旺大坝进行设计。
但是,埃及政府于1956年正式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气急败坏的美国则取消了对阿斯旺大坝的各种援助。
然而,苏联却抓住了这个机会,趁着美国与埃及产生矛盾的时机,当即许诺向埃及贷款四亿卢布,并且愿意帮助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
赫鲁晓夫和纳赛尔
通过这件事情,彻底让埃及和苏联站在了一起,同时也扩大了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
11月6日,在苏联等国家的施压之下,英国、法国和以色列只好接受了联合国的停火决议,第二次中东战争才算结束。
以色列成为中东地区的共同敌人第二次中东战争又被称为“苏伊士运河战争”,这场战争持续了整整九天的时间,埃及虽然战败,但却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
通过这场战争,埃及正式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而且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英国和法国再也不敢打苏伊士运河的主意。
因此,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被埃及人民称为“尼罗河雄狮”。
赫鲁晓夫和纳赛尔
但是,以色列利用这场战争进一步扩大领土,使得巴勒斯坦变为了犹太人的土地,他们禁止让逃往国外躲避战乱的巴勒斯坦人民返回家园。
由于无法重返家园,导致巴勒斯坦的难民越来越多,被迫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
随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成立,他们开始向以色列寻求复仇,从而导致各种武装冲突时常发生,而且武装冲突还在进一步升级。
由于以色列也是埃及的敌人,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就成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幕后支持者。
其实,在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的心里,他并不满足于夺回苏伊士运河,而是要彻底消灭以色列,以及解放巴勒斯坦,在中东地区建立一个强大的阿拉伯联盟。
可是,一旦形成一个强大的阿拉伯联盟,必然会威胁到以色列。
因此,以色列绝对不会允许阿拉伯联盟的诞生,更不会允许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发展壮大,从而让以色列与埃及、叙利亚之间的矛盾升级。
正是由于这种紧张局势的迅速升级,直接导致了第三次中东战争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