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从谂总是叫新到僧人吃茶去,品茶的过程既是勘验也是指引

青云塾点墨人 2025-03-23 04:58:37

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

——《五灯会元》第四卷 赵州从谂禅师

白话直译:

赵州从谂问新来的僧人:“以前来过这里吗?”

僧人说:“曾经来过。”

赵州就说:“吃茶去。”

接着又问另一位新僧:“来过这里吗?”

僧人回答:“不曾来过。”

赵州还是对他说:“吃茶去。”

一直站在旁边的院主就觉得很奇怪,于是问赵州:“为什么来过的叫他吃茶去,不曾来过的也叫他吃茶去呢?”

赵州喊道:“院主!”

院主应声道:“在。”

“你也吃茶去。”

鉴赏评说:

来过的叫去吃茶,没来过的还是叫去吃茶,其中有着什么深意呢?谁该吃茶,谁不该吃茶呢?

来过的吃茶去了,没来过的也吃茶去了,你都亲眼见到了,已经成为事实了,还有什么好问的?没有任何深意,没有该与不该,已然如此,这就是道。

可为何院主会觉得奇怪呢?因为他有“心”在,有那个“人人皆具的如来智慧德相”。

佛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在“我”的演绎下,道已不道。道在“我”的映照下投射出了形形色色,而成为了“相”,构成了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我的世界”。为此,《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实相非相”。

如有所得,皆是外境在自心中的投射而已,已非本来面目了。

所以,如果向“赵州何意”中去深究,所得皆不是。但是,正在起疑的那个却是货真价实的存在,没看到觉得奇怪的院主在赵州的一声召唤之下就清醒过来了吗?

那一声“在”,分分明明。那个不在,如何能应答出这个“在”来呢?

那个,就是能生万法的“如 来智慧德 相”,所生万法皆为化 身。法 身在哪里?就在院主的那一声“在”之中。

真的不在赵州那里,恰恰在这里,在各位这里。“如何是祖师西来意”?不在祖师那里啊!除了你,谁能为你回答这个问题呢?禅师对于这个问题,只得绕路说禅了。

茶是什么味道呢?清甜香醇?纯正厚重?淡香典雅?都不是!

你喝呀!喝了就知道了。那个味道,尝过这杯茶的每个人都知道,但不是任何一个词语所能完美表达的。因为表达与“我的体验”是两个维度的东西,根本就牛头不对马嘴。

一个来自于思维意识,一个来自于亲身体验。

正在品味茶香的哪个是谁呢?与院主的那一声“在”是同是别?

闻声见色的那个,就是吃茶尝味的这个,“色声香味触法”之下,无一不是真 我的展现。当下一切,都是“我”的妙用。

赵州太小气了,招待客人就喝这种茶吗?

赵州是不是对我另眼相看哦,居然给我喝这么好的茶?

关赵州什么事呢?这就是对“我”失察了,所以才生起种种妄想。

如能时时觉察“我”在起作用,一切所得都是拜“我”所赐,和茶无关、和赵州无关。不管如意与否,只见己过,不见人非!那还有什么能令你烦恼呢?

踏踏实实做自己是唯一出路,只有自己与自己作斗争,自然就与外界的一切和解了。

禅,最妙的地方就在于,无论禅师对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不会影响你的现实生活。无论你悟还是未悟,都不影响外境,仅仅是体验不同而已。

所以啊,来过的去吃茶,没来过的还是去吃茶。赵州仅仅是提供一个你能面对自己的机会,至于你见到了自己还是品到了茶味,全在于你,与老和尚无关哦,他实在是什么也没给你讲啊!

觉知那个“我”,当然能好好品茶。没有觉知那个“我”,也不影响你品茶。只不过,在品茶的时候能觉知这个味道来自于自己,而不仅仅是茶的味道、赵州的待客之道,那就更妙了。

禅茶一味,不是别有一味,而是自己的味道,那就好好品品,不要只去知解而茶不沾唇哦!

“个中滋味若为论,大展家风说早春。三度口行人事了,这回莫道不沾唇。”

2 阅读:71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