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6钱学森每一阶段进入的学校,全是第一流的名牌学校

大肥肥文史说 2024-12-26 22:38:40

作者:叶永烈

钱家祖辈乃丝行大亨

其实,方谷园2号原本是钱学森外祖父、外祖母的物业。后来,作为钱学森母亲章兰娟的陪嫁,“带”到钱家。

章家富甲一方。不光方谷园2号是章兰娟的嫁妆,钱学森父亲后来在上海愚园路1032弄111号、北京宣武门的住宅,也都是章家的产业。

章兰娟的父亲章乐山曾经担任两广盐运使,后来回到杭州经商,经营丝业、酱园等业,钱财广进。

章家有一子三女。长子章镜秋,长女章兰娟,章兰娟之下还有两个妹妹。

钱家也是“华丽家族”。钱家世代在杭州经营丝业,乃丝行大亨。

钱家老宅在方谷园不远处,即东街路887号(后改为建国北路369号,位于建国北路与凤起路交叉口)。祖居杭州市三墩乡钱家桥村。

东街路那一带也是杭州老城区,当年因位于吴越国罗城东城墙外而得名。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改“抗战救国”为“抗战建国”,一时间在中国许多城市出现了“建国路”,东街路也被改名为建国路,分建国北路、中路、南路三段,直至今日。1999年建国路经过拓宽,成为杭州城东贯通南北的主干道之一。

杭州这地方,茶丝两业鼎盛。茶,龙井茶也;丝,杭州丝绸。这一茶一丝,乃杭州的两张“金名片”,驰名海内外。

在中国古代,漫漫丝绸之路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使精美细柔的中国丝绸饮誉世界,成为东方文明的标志。

丝绸之路的源头,乃是被称为“丝绸之府”的杭嘉湖地区。杭州是“丝绸之府”的中心。早在四五千年前,杭州的先民已经忙于种桑、养蚕、缫丝、织帛。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以“奖励农桑”作为富国之策。唐代时,杭州盛产的绫类已有“天下为冠”的盛誉,成为宫廷贡品。南宋时,杭州城内“机杼之声,比户相闻”,一片繁忙。马可·波罗在元初游历杭州时说:“杭州生产大量的丝绸,当地居民中大多数的人,总是浑身绫绢,遍体锦绣。”

当年东街路一带,丝行绸庄云集。绸庄里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样样齐全,而丝行则专门为绸庄收购土丝,供应原料。钱学森的曾祖父钱继祖开设的钱士美丝行,在杭州颇有名气,执丝行之牛耳。

据云,钱士美丝行的门面达三根电线杆——如果按照两根电线杆之间的距离为50米的话,那就相当于150米。

东街路的丝行每年正月十六开张,四月的小满一过,进入东街路的黄金季节,投售土丝的蚕农摩肩接踵。近到笕桥、乔司,远到南浔、湖州,蚕农们纷纷赶到东街路出售土丝。丝行掌柜唱价秤码,忙得不亦乐乎。卖完土丝,蚕农们在茶馆歇个脚,在戏院里看出戏,这才回去。

据钱学森的堂侄女钱永龄回忆:“祖辈在杭州经营丝业,为当年赫赫有名的钱士美丝行。当时在杭州很有影响,每到夏初春丝上市前,要我家丝行定价全省方可开市。”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

钱家老宅的客厅里挂着“亚魁”两个大字的横匾,表明钱家祖上曾获科举第二名。

东街路上的钱家老宅,是钱家的祖屋,钱学森的曾祖父钱继祖、祖父钱承镃都生活在那里。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在那里出生,直至与章兰娟结婚才迁入方谷园2号。

然而,东街路上的钱家老宅在前些年杭州进行旧城改造的时候被拆除,已经无从寻觅,今日矗立在那里的是一幢四星级杭州国际假日酒店高层大楼。

钱家老宅没有留下照片。曾经住在钱家老宅的钱学森堂甥陈天山,根据回忆画出了钱家老宅的平面图,可以看出也是前有天井、后有后花园的三进大院,其规模不亚于方谷园2号。中间的主建筑,也是两层过街楼式的木屋民居。

钱学森与父亲钱均夫

钱学森的曾祖父钱继祖经营有方,丝行生意兴隆。钱继祖家庭也兴旺,育有四子。钱家是依照“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钱继祖的长子取名钱承镕,次子为钱承镃,三子钱承铎,而第四子过继给钱继祖夫人卢家,改姓卢。

到了钱承镕、钱承镃、钱承铎这一辈,“开始转入仕途,家业经营交由大伙(相当于经理)管理,此人投靠钱士美时,只有一个小包,最后钱士美丝行破产,而此人却家产万贯。”从此钱家丝行生意一落千丈。

钱学森的祖父钱承镃有两子,“家”字辈,长子钱家润,字泽夫,次子钱家治,字均夫。两人后来都以字行世,即钱泽夫,钱均夫。

在钱学森的祖父钱承镃去世之后,钱学森的伯父钱泽夫住在钱家老宅两层过街楼式的木屋的楼下,而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住在楼上。钱泽夫之孙,即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

作为教育家的钱均夫

在中国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钱姓排名第二,是中国的大姓。不过,对于杭州而言,钱姓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西湖的柳浪闻莺公园东北角,有一座钱王祠,相传那里原是钱王钱镠的故居,后人建祠以纪念他。

钱镠,五代十国人(852~932),字具美,浙江临安人,谥武肃。21岁从军,骁勇多谋。887年授杭越管内都指挥使、杭州刺史。907年被梁朝廷晋封为吴越国国王,人称钱王。钱镠创建了一郡十三州的吴越国(今浙江省和江苏、福建部分地区),他重视农桑,修筑河塘,开拓海运,发展商贸,使吴越国富甲江南,奠定了杭州作为“人间天堂”、“丝绸之府”的基础。

钱王家训中告诫子孙:“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在钱氏子孙之中,人才辈出,宰相、翰林比比皆是。在现、当代钱王后裔之中,有钱钟书、钱玄同、钱其琛、钱正英、钱君匋、钱复、钱穆等众多名人。

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亦为钱王后裔,人称“三钱”。有趣的是,在“三钱”之中,钱学森生于1911年,钱伟长生于1912年,而钱三强生于1913年,这“三钱”正好在连续三年中出生。

1985年4月17日,在全国交叉科学讨论会的“三钱”合影。右为钱伟长,中为钱学森,左为钱三强

据查证,钱学森之父钱均夫是钱镠的第三十二世孙。钱均夫曾说:“我们钱氏家族代代克勤克俭,对子孙要求极严,或许是受祖先家训的影响吧!”

钱均夫出生于1882年12月,清末秀才。当时,钱家已经是家道中落。幼入蒙馆。1895年入正蒙义塾。

1899年,钱均夫就学于杭州求是书院,即浙江大学前身。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受命查办杭州蒲场巷内普慈寺僧人不法案件,籍没了寺产。借此机会,他和杭州一些士绅商议,极力建议利用寺屋开办新式学堂。在多方促进下,决定就寺兴学,办起了求是书院。求是书院是当时中国最早的几所中西式高等学堂之一。1928年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

钱均夫入求是书院时,监院(相当于教务长)是陈仲恕先生,乃陈叔通之兄。清末翰林陈叔通先生也执教于求是书院,与钱均夫友情甚笃。

1902年,钱均夫与许寿裳、经亨颐、陈衡恪等一起到日本东京留学。经亨颐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他的女儿经普椿乃廖承志夫人。陈衡恪则后来成为名画家。

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时候朋友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钱均夫来说,许寿裳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许寿裳(1883~1948),字季,号上遂,浙江绍兴人,跟钱均夫在求是学堂相识,后来成为教育家。许寿裳为人忠厚,注重情义。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留学日本时的照片

当钱均夫、许寿裳来到日本,摆在他们面前的,首要的任务就是过语言关。他们到东京之后先入弘文学院补习日语,那时许寿裳结识了也在那里学习的绍兴同乡周树人——后来以笔名鲁迅传世。

当时,鲁迅从南京陆军学堂附近的矿路班毕业,比钱均夫、许寿裳早半年来到日本。从此,许寿裳成为鲁迅终身挚友。在鲁迅病逝之后,1937年他与周作人共同编撰了《鲁迅年谱》。他的《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成为研究鲁迅的重要著作。

许寿裳历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都华西大学、西北联大等校教授。1946年转往台湾大学任教。1948年2月18日,许寿裳在台湾大学宿舍不幸遇害身亡。

1902年求是书院选派的留日学生许寿裳(站立者)在日本与鲁迅合影

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之后,钱均夫与许寿裳、经亨颐于1904年入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钱均夫为史地科。在日本,钱均夫与鲁迅交往颇多。鲁迅挚友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一书中,曾详述“从章先生学”的经过。章先生,即国学大师章太炎,杭州余杭人。

许寿裳写道:

章先生出狱以后,东渡日本,一面为《民报》撰文,一面为青年讲学,其讲学之地,是在大成中学里一间教室……我们同班听讲的,是朱蓬仙(名宗莱)、龚未生、钱玄同(夏)、朱逷先(希祖)、周豫才(树人,即鲁迅)、周起孟(作人)、钱均夫(家治)和我,共八人。

周作人则在《知堂回想录》中,回忆当时听课的情形:“一间八席的房子,当中放了一张矮桌子;先生坐在一面,学生围着三面听,用的书是《说文解字》,一个字一个字地讲上去,有的沿用旧说,有的发挥新义,枯燥的材料却运用说来很有趣味。”

1908年春,钱均夫毕业于日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科。此后,在日本考察教育半年。

辛亥革命前夜,许寿裳、鲁迅、钱均夫先后从日本回国:1909年4月,许寿裳回国,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担任监学(即教务长)。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又称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是中国建立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之一。

7月,鲁迅回国,经许寿裳推荐,鲁迅到该校担任化学教员、生理卫生学教员。紧接着,1908年冬钱均夫回国,又经许寿裳推荐,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史地科主任教员,不久又兼任浙江高等法政学校心理、伦理教员。

木瓜之役的25名教员,1909年底摄于杭州“湖州会馆”,前排右起第三人是鲁迅,后排右起第二人为钱钧夫

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监督(即校长)原为沈钧儒。他是清末进士,后来赴日本留学。他思想倾向革命,所以担任校长之后,校内民主空气浓厚。

1909年10月,浙江巡抚改派浙江教育总会会长夏震武兼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监督,发生了鲁迅所说的“木瓜之役”。那是因为夏震武思想保守,尊孔读经,鄙视科学,与鲁迅、许寿裳、钱均夫等“海归”产生尖锐矛盾是理所当然的。鲁迅等人称夏震武为“木瓜”,杭州话的意思是木头木脑、不懂事理。

于是,1909年11月10日起,鲁迅等人发动“木瓜之役”,反对夏震武,教师们纷纷辞职。钱均夫也积极参加“木瓜之役”,跟鲁迅站在一起。

许寿裳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这样写及:

我因为新旧监督接替未了,即向旧监督辞职,不料教员们也陆续辞职,鲁迅便是其中之一。教员计有朱希祖、夏丐尊、章嵌、张宗祥、钱家治(钱均夫)……统统搬出了校舍,表示决绝。

学生奋起响应,举行罢课。夏震武无奈,离职。“木瓜之役”可以说是浙江两级师范学堂里的一场“辛亥革命”。

“木瓜之役”胜利之后,许寿裳辞去监学之职,前往南京。鲁迅回到故乡绍兴,在绍兴府中学堂当教师。夏震武则在辛亥革命之后回到故乡浙江富阳,束发古装,足不入市,以清王朝遗老自居,封建到底。

钱均夫也离开了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

“木瓜之役”之后,许寿裳、鲁迅、钱均夫原本已经分处南京、绍兴、杭州,然而辛亥革命风云际会,却又促成三人齐聚北京教育部——这是三人在日本、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相聚之后第三次相聚。

许寿裳、鲁迅、钱均夫的重聚,又是许寿裳在牵线,如同当年鲁迅、钱均夫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是由于许寿裳在那里担任监学。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全国各省区纷纷响应,宣告脱离清王朝。12月29日,各省区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刚刚回国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建立中央政府——南京临时政府。中华民国的诞生,它不仅结束了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南京临时政府任命蔡元培为教育总长。应蔡元培之邀,许寿裳在“木瓜之役”之后,赴南京任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经许寿裳向蔡元培推荐,1912年1月,鲁迅赴南京任教育部部员。从此鲁迅在教育部任职长达14年,直至1926年离开。

1912年5月,教育部迁往北京,许寿裳、鲁迅随教育部北迁。到北京后,许寿裳任教育部佥事(地位则略高于科长)、普通教育司司长,鲁迅任教育部佥事、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

许寿裳在举荐了鲁迅之后,又举荐了钱均夫。

钱均夫在辛亥革命之后,在上海创办了“劝学堂”。1913年,钱均夫重回杭州,在浙江省立第一中学任校长。

由于许寿裳举荐,在1914年初,钱均夫携全家前往北京,出任北洋政府教育部视学。《鲁迅日记》在1914年1月22日的日记中写及:“22日,张阆声、钱均夫到部来看。晚复关来卿先生函,又复宋子佩函。夜濯足。”

鲁迅日记中后来还多处提到钱均夫:

1915年3月13日,午后同齐寿山、与钱均夫至益昌饭,又游小市。

1916年4月21日,钱均夫来。

1917年7月2日,钱均夫代买江苏碑拓十八枚,直九元。

1918年1月23日,微雪……午后寄季市《新青年》一册,赠通俗图书馆、齐寿山、钱均夫各一册。

1918年3月11日,晴。上午分送图书分馆、钱均夫、齐寿山,《新青年》各一册。又寄季市一册并函。赠戴螺舲笋三枚。下午得徐宗伟函,即复。陈师曾与好大王陵专拓本一枚。又同往留黎厂(引者注:即琉璃厂)买杂拓片三枚,一元。又《曹全碑》并阴二枚,二元。

1917年,教育部总长范源濂任命钱均夫为吉林省教育厅厅长,钱均夫未赴任,仍在教育部担任原职并兼任普通教育司第三科科长。

1928年,政府南迁,钱均夫随之南迁,任南京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司一等科员。

1929年,钱均夫回到杭州,在浙江省教育厅任督学。

1931年,钱均夫任浙江省教育厅秘书。

1934年冬,52岁的钱均夫因病退休。后来,从杭州移居上海。

父亲是第一位老师

虽说钱家到了钱均夫这一辈的时候,家道中落。钱宅之内最新的一幢楼也变卖了。不过,作为杭州富豪的章家却不重钱财,倒是看中钱均夫的才华和人品,把女儿章兰娟嫁了过去,还把方谷园2号作为嫁妆让女儿带到了钱家。

在辛亥革命推翻中国千年封建王朝那惊天动地的岁月,钱学森来到人世,在方谷园2号度过他人生最初的岁月。

钱均夫按照钱家“继承家学,永守箴规”八字论辈取名,新生儿属“学”字辈。至于名字,沿用“木”字旁,因为他的同辈堂兄弟,除了都用“学”字辈之外,名字都用“木”之旁,诸如钱学榘、钱学梁、钱棠(钱棠按辈分应名钱学棠,因其母亲名字中有“学”字,为避讳取单名钱棠)。

钱均夫最初曾用双木——“林”字,后来索性再加一木——“森”,更加蓊郁葱茏,充分体现繁茂之意。并且,“学森”的谐音是“学深”,又体现了学问深远之意。

钱均夫终生从事教育工作,对于钱学森的教育更加倾尽心力。正因为这样,钱学森后来常说:“我的第一位老师是我父亲。”

左图:满周岁的钱学森与父亲的合影

右图:满周岁的钱学森与母亲合影

钱均夫兴趣广泛,给了钱学森颇多影响。

钱学森在晚年曾经对秘书涂元季这么说及父亲:

我的老师冯·卡门听说我懂得绘画、音乐、摄影这些方面的学问,还被美国艺术和科学学会吸收为会员,非常高兴,说我有这些才华很重要,这方面我比他强,因为他小时候没有我那样的良好条件。

我父亲钱均夫很懂得现代教育,他一方面让我学理工,走技术强国的路;另一方面又送我去学音乐、绘画等艺术课。我从小不仅对科学感兴趣,也对艺术感兴趣,读过许多艺术理论方面的书,像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我在上海交通大学念书时就读过了。这些艺术上的修养不仅加深了我对艺术作品中那些诗情画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让我学会了艺术上大跨度的宏观形象思维。

我认为这些东西对启迪一个人在科学上的创新是很重要的。科学上的创新光靠严密的逻辑思维不行,创新的思想往往开始于形象思维,从大跨度的联想中得到启迪,然后再用严密的逻辑加以验证。我已九十多岁了,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其中包括如何使我们一些一般性的大学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达到科学和艺术的结合的标准。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生于1887年,大家闺秀,温良谦恭,一心一意相夫教子。尤其是当丈夫忙于公职,她以更多的时间教育幼小的钱学森。

钱学森在回忆他的母亲时说:“我的母亲是个感情丰富、纯朴而善良的女性,而且是个通过自己的模范行为引导孩子行善事的母亲。母亲每逢带我走在北京大街上,总是向着乞讨的行人解囊相助,对家中的仆人也总是仁厚相传。”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

章兰娟颇有几分数学天赋,心算很快,在钱学森小时候,她常跟钱学森做心算游戏,从小培养了钱学森的数学爱好。

钱学森父母对于独子钱学森的培养,不遗余力。钱均夫作为留日归来的学者,给钱学森选择了正确的教育途经:不进私塾,而是接受辛亥革命之后建立不久的现代教育。

出身豪门,章家宽绰的财力,加上父亲作为教育家的指点,钱学森可以说是走过了一条最正规的循序渐进的学习途径:蒙养院→小学→中学→大学→留学→硕士→博士→副教授→教授。

尤其值得提到的是,钱学森每一阶段进入的学校,全是第一流的名牌学校:

初小: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

高小:国立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

中学: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大学:国立交通大学

硕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博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

可以说,钱学森所受到的教育是最良好的。当然,这一条由一系列名牌学校组成的学习链条,只是客观的条件。应当说,这一学习链条的设计师,便是作为教育家的钱学森父亲钱均夫先生。

就主观条件而言,钱学森天资聪颖,学习刻苦而又认真。

一颗丰满的种子,落在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气候中,茁壮成长为亭亭大树。优秀的主观条件和优越的客观环境相结合,便打造出名牌科学家钱学森。所谓十年树木,所谓百年树人,钱学森就是这样炼就的,这位导弹专家就是这样在扎扎实实的学业基础上腾飞的。

两周岁时的钱学森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