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刘裕刚刚消灭后秦,准备继续挥师北进完成他的统一大业时,来自建康的消息让他不得不放弃北伐,同时也使得南朝最有希望统一南北的一次机会破灭了。
这个消息就是,替刘裕稳定后方的刘穆之病逝了。
这位帮助刘裕稳定朝中局势,在建康给刘裕搞后勤的大总管刘穆之最终没能抵挡住病魔的肆虐,当刘裕收复关中的消息传到建康后,刘穆之的大限也到了。
刘穆之的死,成为了此时刘裕最大的难题,同时,也直接改变了整个关中及西北地区的格局。
对于一个野心家来说,听闻刘穆之死讯后,刘裕最先考虑的是建康的政治安全问题,然后才是失去好友的悲痛。
同为寒门出身,刘穆之自从受到刘裕提拔以来,就对刘裕毫无保留,尽心竭力。他也一度把刘裕视作一个能改变东晋王朝士庶格局的重要人物。因此,刘穆之不仅对刘裕推心置腹,甚至连自己的缺点他也毫不隐瞒。
刘穆之有才,但他好吃。在给刘裕当了高级秘书后,生活条件改善了。好吃的这一点毛病也就明显体现出来了。刘穆之吃饭时一定要尽量宽大的饭桌,而且天不见亮就让仆人们准备好够十个人吃的饭食。
对于这一点,刘穆之也曾亲口向刘裕提起过∶"我刘穆之的家庭出身本来贫穷微贱,维持生计都很艰难。自从得到您的信任担任高位以来。虽然心中常常想着节俭,但从早到晚所需要的花销,仍然稍微显得过于丰厚了一点,除此之外,没有一点儿是对不起您的了。"
刘穆之的确没有什么对不起刘裕的,他不光工作做得出色,甚至为了维护刘裕的尊严和面子,他还在刘裕的文化水平上下过工夫。农民出身的刘裕自小就没跟方块字打过交道,虽然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慢慢地也会写几个字了,不过可以想象得出他写的字也和鬼画符差不多,比起当时流行的篆隶真行草诸体书法来相去何止万里。别人的字是阳间写的,而刘裕的字一般只在阴间通行。
为了让刘裕的字能拿出来见人,刘穆之便对他说:"你如果没时间练字,那就把字写得大块些,字写得越大越好。字写得大,不但能够藏拙,而且有气势。"刘裕一听这个主意不错,从此以后就写上了大字,一张足比A4 纸
大得多的文告纸,在刘裕手上顶多能写上六七个字,可以说.这应该是当时国际上最大字号的文告了。
当然,这些只是平常的一些琐事,对刘裕来说,他最倚重的还是刘穆之的工作能力。刘穆之总管府中事务,将整个后勤工作打理得有声有色,而且,刘穆之为了维护刘裕的总理地位,还时刻通过和过往宾客谈天说笑中了解政局最新动态,并且有意布下耳目,探访民意,一遇对刘裕不利的情况,他总会处理得非常稳妥贴切。
因此,只要有刘穆之在首都镇着,他刘裕就是去了天边,在朝廷的地位都是安全的。
虽然,刘裕一直以来只是把刘穆之看做一个得力的助手而已,为了自己那份私心,他对刘穆之还有所保留;虽然,在几年的共事中,他和刘穆之也建立起了或多或少的友情,但他刘裕的信条永远还是权势至上;虽然,刘穆之因为刘裕最后显露的野心而病倒,但那只是他刘穆之未曾料到而已,而且他尽他最大的努力保障了刘裕总理位置的安全。
不管刘裕对刘穆之的态度如何,亦或刘穆之对刘裕的态度如何,刘穆之总归是曾经很好地完成了刘裕交代的任务。现在刘穆之走了,又有谁能够代替刘穆之的位置呢?建康又如何能让他放心?
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将领,刘裕培养了一大批能征善战的勇将,在战场上,有众多替补可以让刘裕轮换,但在高级秘书的人选上,刘穆之却是雷打不动的主力,放眼天下,的确没几个比得上刘穆之了。
多事之秋,得一人则重于山岳,少一人则弱于婴儿。这是曾国藩说过的一句话。现在,刘裕就有着和曾国藩一样的感受。
在刘穆之空下来的位置上,刘裕考虑了两个人选。一为徐羡之,一为王弘。刘裕委决难下之时,从事中郎谢晦提醒说:"王弘做事轻率浮躁,比不上徐羡之。"
因此,刘裕决定让徐羡之暂时代理刘穆之的位置。但徐羡之的能力比起刘穆之来就差得远了,有的事情他根本办不来,时不时地总要麻烦一下邮差大哥,将要办的事送到长安来让刘裕批阅。既耗费时间,也耗费人力物力。
刘裕不能再待在长安了,他对建康不放心。本来就没留几个心腹在建康监视着司马家的一举一动,而且现在这个徐羡之,其水平比之刘穆之差得太多,如果有人趁机夺权怎么办?
为了那个唾手可得的位置,刘裕必须舍弃继续攻伐的计划,回去,只有亲自近距离地掌控着朝廷动向,他才能把觉睡得安稳。
在长安做了简单的安排后.刘裕率领部分军队东返。留在长安的是他的次子刘义真,职位为都督雍、梁、秦三州诸军事,安西将军,另领雍、东秦二州刺史。其下分别以王镇恶为司马、王修为长史,沈田子、毛德祖、傅弘之为参军从事,辅佐刘义真。
刘裕此次东返,目的已经很明确了。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看得出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北魏的崔浩,崔浩就曾对拓跋嗣说过:"刘裕平姚而还,必篡其主,其势然也。"可谓一针见血。
不仅是崔浩,赫连勃勃帐下的军师王买德也看出来了:"狼狈而返者,欲成篡事耳"。
但是,百姓比不得这些读书人。很多三秦之地的父老听说刘裕要回去,非常不理解。纷纷到军门前来挽留:"我们这儿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过汉人的统治了,直到现在才看到汉民的衣冠装束,大家都很高兴。在长安,十陵是你们刘家的,连咸阳都是你们刘家的,这些你都不管了,你又要去哪儿呢?"
刘裕说∶"我是东晋的大臣,现在朝廷要我回去,我只能回去。"
刘裕向关中父老撒了一个谎,他心中的秘密,连走得最近的刘穆之都不曾得知,何况百姓。
刘裕终于急不可待地走了。建康安全了,但缺了主心骨的关中却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