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成过去式!年轻藏家只认“玻璃底”和田玉,是炒作还是智商税

桥蕤看文 2025-02-21 14:21:39

和田玉审美标准的变迁在最近二十年里大概有过好几次,比如从羊脂白玉变成多颜色玉种,又或者是把大头观音改成如今的九头身比例,可以说社会的审美确实决定了和田玉市场的走向,这段时间和玉大叔见了好几块“冰底料”,这种料子主要得到特点是光亮如镜,透明度极高,报价一点也不便宜,同行说:“这块料子透亮,真正的玻璃底,现在价格高的很!”听完和玉大叔不禁莞尔。其实这正反映了当下和田玉市场一个有趣的现象 - 对肉质的审美标准正在悄然改变。

传统的和田玉,最讲究的是“油、润、糯”三字。这油性要由内而外,不是表面抹了油的那种油腻感,而是一种内敛的光泽;温润还要恰到好处,不能过透也不能太闷;糯性最好像年糕一般细腻紧实。这三点的完美结合才是籽料的终极追求。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玻璃般的光泽和通透。玻璃底的料子有些也叫“无结构”,表面光亮剔透看起来确实很“上档次”,但对于大叔这样见过很多业内公认好料子的人来说,总觉的失去了和田玉最珍贵的内在韵味。玉石是矿物集合体,并不像钻石是单质结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无结构”事实上只存在于人造玻璃中。天然玉石一定会有其固有的结构,有些料子的结构恰好细密到了肉眼难以分辨的程度,这就是冰底料了。

冰底料的特点和优势:

视觉效果上乘:高细带来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手电筒打光时,看不到明显的纤维结构,就好像握着一块冰,肉质往往会呈现出一种均匀、细腻的质地,特别是在阳光下观察,会有一种柔和的光晕,但往往比传统的羊脂白玉透明度要更高,看起来更像青海料。

玉雕大师们确实比较倾向于细料子,不过很多这种所谓的冰底料往往不易雕琢,因为这种料子不仅雕刻时边缘很容易碎口,容易出现一层一层的裂,市面上的成品基本上没有太多的大件,都是很小的挂坠,女性比较喜欢。从收藏的角度来看,高细料的升值空间往往更大。因为不管是什么品种的和田玉,只要细度够好,就永远不愁没有市场。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玩家特别看重细度这个指标。

高细料大部分集中于山料,而且以青海料为主,在过去这类料子往往被认为产地不如新疆甚至不如俄料,但在如今的行情中,籽料价格大家玩不起,俄料也囤货居奇,山料事实上出现了“中端货空心化”的现象,俄料和新疆料的报价都属于比较高,中端自然会被青海料占据。

工艺的进步让现代抛光技术越来越成熟,可以将玉石表面处理得极为光亮。但过度追求表面效果,反而掩盖了玉石的天然之美。随着新玩家的加入,很多人对和田玉的认知还停留在“越亮就是越油”的阶段,这也推动了玻璃底料子的流行。审美的快餐化。相比温润内敛的传统和田玉,玻璃底料子更容易给客户尤其是女性客户以视觉冲击,更符合快节奏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优质的冰底料有哪些特征呢,大叔总结一下:

首看细度,好的和田玉应该纤维结构细密均匀,打灯时不会出现明显的结构纹理。视觉上更像宝石。二看油性。真正的和田玉油性要由内而外,不是表面的油亮,而是一种内敛的光泽感。用手抚摸时会有一种顺滑中带着微微阻力的感觉。过度的透也不是最好,光线可以适度渗入玉体内部,既不会完全通透又有些氤氲的感觉,把握恰到好处的温润感,才是和田玉的精髓。

玉龙喀什河的流水依旧湍急,只是河床上的追逐者已换了模样。从盲目追捧到文化觉醒,和田玉行业的每次转身都在印证:真正的好玉,经得起时间冲刷,也经得起人心考验。真正的好玉一定是内在与外在的完美统一,而不是简单地追求表面效果。就像一个人的品格,内在的修养往往比外表的光鲜更为重要。

几千年来,和田玉的价值不在于它多么明亮耀眼,而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和田玉的审美标准确实在变化,但有些本质的东西是不会改变的。

0 阅读:8

桥蕤看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