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玉石圈子的老藏家总念叨“玉不欺人,人总自欺”,这几天和玉大叔看到了一则本地新闻,说是在乌鲁木齐引入了一个培育钻石的招商引资项目,也开始搞产业园了,不管是什么钻,当培育钻石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钻石行情,那些闪着幽光的实验室里,是否也正在孕育着颠覆八千年玉文化的致命危机?

玉石和天然钻石都有着类似的一些理化属性——它们都是大自然的杰作,经过亿万年高温高压的洗礼,才得以在火山喷发的反应中生成,由于生成的条件苛刻,其稀有性不言而喻,金刚岩中仅有极小极小部分含有可开采的钻石。正是这种稀有性,赋予了天然钻石高昂的价值。后来人们更是发现,钻石独特的晶体结构,使得在特殊切工下光线在钻石内部折射出绚丽的光芒,辅以极高的硬度,使得天然钻石成为耐久与美丽的象征。

最近这些年培育钻石的出现,无疑算人类科技智慧的结晶。实验室中模拟天然钻石的形成条件,使得培育钻石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与天然钻石几乎无异,甚至在某些方面(大小,纯净度)更胜一筹。尤其是实验室可以控制培育条件,生产出不同尺寸和颜色的钻石,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从收藏的角度来说,天然钻石目前仅有的优势在于其稀有价值和情感寓意,被视为爱情的象征;而培育钻石则以其可控的生产过程和低廉的成本,展现出强大的价格优势。就算培育钻石在显微镜下与天然钻石存在细微差别,但其价格仅为天然钻石的一少部分,因此仅仅几年,天然钻石的市场份额就被啃下来一大块。

那么和田玉会不会也在这种类似的竞争中败下阵来?被科技,被AI所替代?大叔当然思考过,不过至少在最近的几十年里这一点很难实现,钻石的主要成分是碳元素,结构相对简单,可以在实验室中搞到极高的纯度;而和田玉是一种复杂的硅酸盐矿物集合体,其内部结构、纹理和质地都是在特定地质环境下长期累积形成的,目前的科学手段难以完全模拟。和田玉并不像钻石属于单晶质的,而是复合多种矿物,且其中各类矿物的含量指标必须控制在某个非常苛刻的比例当中,比如说透闪石含量超过98%的才能叫羊脂白玉,那么我们直接人工合成100%的透闪石岂不是更纯净?

先不说目前的科技能否实现,事实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地质科学告诉我们因为阳起石、角闪石甚至部分含铁矿物的参与,和田玉才能有那种细腻的“交织结构”,进而才会出现“油润感”。科技降维打击的真正可怕之处在于:当科技能够完美复刻物理属性,文化溢价还能支撑多久?但和田玉的形成条件极为苛刻,产量非常有限,也非科技能复制的。尤其是新疆和田玉籽料经过几千年的开采,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物以稀为贵这道理大家都懂。

和田玉和钻石虽然同属珠宝,它们却有着本质的收藏差异——钻石实用价值主要是在工业上,收藏价值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营销和炒作。而和田玉本质上只是石头,但在中国,它更像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一种精神的寄托。就像我们在现代社会也要过春节一样,大家都知道其实没有什么“古代年兽”需要赶,但放鞭炮的习俗仍然传递了下来,你能说春节就是封建迷信吗?

中国的玉文化那可是源远流长,花费了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下来的。和田玉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君子象征,象征着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寓意。这种文化底蕴才是核心的价值基础,是培育钻石用价格战无法复制的。很多玩家玩玉,玩的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大部分的玉石可能不完美,唯有懂它,喜欢它就有了温度,传承是冷冰冰的培育钻石,永远无法比拟的。

如果您有幸在和田的玉龙喀什河亲眼见到采玉人在河滩上刨玉的虔诚,在苏州工作室见证玉雕师为一道衣纹琢磨整月的执着,便懂得和田玉的真正价值不在复杂的晶体结构,而在那跨越几千年的文明接力。在这场传统与科技的博弈,终将让真正的美玉在淬炼中愈发璀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和田玉的魅力,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懂玉、爱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