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弟弟霍光是如何发迹的【02】

吕公评历史 2023-02-11 04:36:02

如果仔细看看汉宣帝继位到许皇后驾崩这两年的历史,会发现汉宣帝只下达过两道大的政令,头一个是要求祭祀卫太子刘据,被驳回。第二个是要高调祭祀汉武帝,被通过。然后其他的军国大事,杀谁用谁,都是霍光说了算。

但是从本始三年许皇后驾崩后,汉宣帝开始着手抓政务了。许皇后的死让汉宣帝知道,老百姓可以寄人篱下,但是皇帝不能!

来理一理人物关系,丙吉是汉宣帝头号铁杆。儒生魏相是丙吉的好友。丙吉、魏相、夏侯胜都是鲁西南同乡,所以魏相是个隐藏的汉宣帝亲信。

晚年的田千秋是霍光的铁杆,田千秋的儿子田顺自然是霍光的铁杆,而田顺和魏相不和,是当时人尽皆知的事情。当初,因为魏相执法严厉,曾经吓得田顺辞官逃跑。而霍光因为这事,没少给魏相小鞋穿。

始元三年五月,田广明和田顺因罪自杀。六月,汉宣帝就提拔魏相接替田广明任御史大夫。这样御史大夫魏相和侍御史公孙益寿就练成了线,汉宣帝不动声色的掌握了这些。

同样是六月,老天都帮助汉宣帝夺权。霍光的铁杆,丞相蔡义因未知原因死亡,丞相的位置空出来了。夏侯胜和丙吉的同乡韦贤接任了丞相大位。

虽然霍光时代的丞相没什么实权,但也不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角色。汉宣帝又将自己人安插到了丞相位置上,实力进一步加强。

那么说霍光怎么会容忍汉宣帝这样自无忌惮的提拔自己人呢?废帝刘贺就是因为提拔自己人才被霍光废掉的。这就是汉宣帝高明的地方,也是刘贺欠缺的地方。

当初刘贺重用自己的党羽,但是他的党羽都是一些厨子、门卫、花匠之类,名声不好,提拔起来天怒人怨。而汉宣帝的党羽一来隐蔽,二来都是当世大儒,提拔他们无人不服。

这只是先决条件,更深层的是汉宣帝做事非常的有分寸,节奏把握的特别到位。始元三年,汉宣帝逼死田广明、田顺之后,册封了常惠为长罗侯。常惠上奏朝廷,说当初龟兹国杀害汉朝的轮台校尉赖丹,应该趁此时惩罚龟兹国。汉宣帝高调命令常惠,不许招惹龟兹国。

这样一搞,霍光的注意力被常惠给吸引了。俩田爷确实犯罪,自杀也正常。但是汉宣帝又是册封常惠,又是给常惠下旨,那这就是拉拢边将啊。那常惠到底听谁的?这才是霍光最关心的。毕竟常惠不是霍光的嫡系,又身居要职。所以,霍光又悄悄给常惠下令,教训一下龟兹国。

常惠当然知道谁的大腿粗,从西域亲汉各国中借兵四万七千人,包围龟兹国,指责龟兹国杀害赖丹之罪。龟兹王说这事不赖他,是先王听姑翼之言,才杀害了赖丹。于是常惠要求龟兹王将贵族姑翼交出,方可免罪。龟兹王吓破了胆,赶紧把姑翼交给常惠,臣服大汉。

这成功的转移了霍光的视线 ,常惠杀姑翼回国,自然会受到崇高的礼遇。接着,汉宣帝提拔了韦贤为相、魏相为御史大夫。

而这个时候,匈奴也帮了一把汉宣帝。匈奴为了报复乌孙,且鞮侯单于亲率数万骑兵突袭乌孙。常惠不在,乌孙还是不够匈奴打。且鞮侯单于大获全胜,抓了不少乌孙百姓、牲口退兵。

不料,天降大雪,一天之内,积雪过丈。且鞮侯单于抢来的牲口几乎全部冻死,而数万匈奴骑兵,回去的还不到十分之一。所谓偷鸡不成蚀把米,且鞮侯单于是深刻理解了。

这样一来,乌孙精神了,马上带兵追击匈奴。而东部一直跟匈奴有仇的乌桓,也开始攻打匈奴的东部。此战,匈奴人口损失约三分之一,牲口损失一半,臣服于匈奴的西域小国全部背叛。霍光没工夫搭理汉宣帝提拔俩儒生的事,派三千骑兵出塞。连丁零都来踹一脚匈奴了,汉朝无论如何不能不捶一把匈奴这个破鼓。

此战,汉朝大胜,俘虏数千人。

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时候,汉宣帝提拔了颍川太守赵广汉为京兆尹。赵广汉不是汉宣帝的人,也不是霍光的人。这事值得研究的吧,甭着急,霍光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汉宣帝就很时趣的在过完年把霍成君立为皇后,霍光开心了吧。

也就一个月的功夫,夏侯胜和黄霸就出狱了。汉宣帝的党羽遍布朝内外,基础已经打下了。

汉宣帝本始四年的霍光,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这一年的霍光是汉帝国唯一的真正元首。所谓四夷宾服,也是服的霍光。霍氏家族的人都身居要职,掌握着汉帝国的国家机器。刚好这一年,他的女儿成了皇后。不出意外的话,将来霍光的外孙子就是太子。最令霍光满意的是他的好女婿汉宣帝,人家虽然是皇帝,但是却把自己跋扈的女儿捧在手心骄纵,让霍皇后专宠后宫。再一个,汉宣帝对岳父很孝顺,霍光几次要把大权还给他,他都不要。

这么囧傻呆萌的可爱皇帝,就爱夏侯胜啦、黄霸啦、赵广汉啦、于定国啦这些素有贤名的人。这些人看上去要么是做学问的,要么是做业务的,没有像上官桀那样职业做官的。

霍光很满意,同时又觉得汉朝对不起他们霍家,具体一点,就是汉武帝对不起他们霍家。霍家能走到今天这个荣耀地步,全靠了自己的哥哥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拿命换来的起点。霍去病为国征战一生,二十出头就因公殉职。霍去病的儿子霍嬗继承爵位,六年后,十岁的霍嬗跟着汉武帝去了趟泰山,就暴毙途中。讲道理应该从霍家再寻亲属过继给霍嬗,然后继承爵位,或者是把爵位再传给霍嬗的弟弟。结果号称爱霍嬗的汉武帝,拒绝了霍家的请求,冠军侯国被撤销。一代英豪霍去病的后人,居然混的没有爵位。。。

不过霍光很自信,他坚信汉帝国将在他们的霍家的领导下,进入“幕府时代”。刘氏皇帝作为虚君,在庙堂之上。而霍氏大将军掌握实权,开府治事。如果大将军这个职位不是世袭的话,那这样的二元政治格局,是古代士大夫最希望看到的政体。这能保证推动国家机器运转的,始终是个职业的政治家,可以避免各种混 蛋坐在国家君主位置上胡来。

然而就在霍光的高度自信中,残酷的病魔击垮了这位当时地球上最有权势的男人。地节二年,霍光的病重,让汉宣帝得到了反噬霍家的机会。但是汉宣帝懂得隐忍,懂得审时度势。

汉宣帝当时的处境很微妙,无论是未央宫还是长乐宫,都是霍家的人在主事。长乐宫的太后娘娘,是霍光的外孙女。未央宫的皇后娘娘,是霍光的亲闺女。掌握两宫禁卫的是霍光的女婿任胜和邓广汉。汉宣帝的势力虽然渗透到了各大政府机构,但是掌握兵权的还没有!

所以病榻上奄奄一息的霍光,汉宣帝依然不敢怠慢。汉宣帝亲自去探望霍光,并表现的极为悲痛和焦虑,大汉如果没有了霍大将军,万一崩盘了怎么办?说到这里,汉宣帝戏精附体,眼泪哗哗直流。

霍光不担心别的,就想知道自己死后,汉宣帝会怎样跟自己的后人相处。于是试探性的祈求汉宣帝,说霍去病的孙子霍山没有爵位,希望能从自己的封地之中分出三千户给霍山,也好祭祀霍去病的香火。汉宣帝当然表示同意,不仅如此,汉宣帝马上册封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意思就是只要霍光咽气,汉宣帝马上就能让霍禹升一步成为大将军,继承霍光的职位。

没过多久,这个掌握汉帝国政权达二十年之久的大将军霍光溘然长逝。汉宣帝表现的极为悲痛,用皇帝的规格为霍光举行了奢华的葬礼,并免除霍氏后人的赋税,让他们世世代代享受爵位,世袭罔替。霍家的人显然觉得即使如此,也不能彰显霍光的威势,对此意见很大。汉宣帝任由他们将霍光的墓葬规格一再僭越扩大!

霍光的时代结束了,该怎么评价这样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的人呢?霍光是个运气极佳的人,本来平民出身的他,会在平阳县度过普通的一生。霍光自幼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武略水平也未见过人之处。所以班固对霍光的能力评价为四个字:不学亡术。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赞:“然光不学亡(无)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

苏轼评价霍光的能力也是四个字:才气不足。

总之吧,历朝历代,没有人说过霍光的文韬武略有常人不及之处。即便是有科举的时代,霍光也很难混出来,更何况讲究门第高低的汉朝呢。说到门第,霍光的父亲是平阳县小吏,霍仲孺。

霍仲孺勾搭平阳侯府上的侍女,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卫少儿怀孕后,霍仲孺提裤子不认账。卫少儿怀胎十月生下一个男婴,又含辛茹苦的把这个男婴养大,取名霍去病。

功成名就的霍去病,居然认祖归宗,不仅给霍仲孺广置田产,还把异母弟弟霍光带回长安。自此霍光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在汉武帝身边当了秘书。

若干年后,汉武帝要进行权力交接的时候,最信任的还是自己身边的人。比如贴身秘书霍光、贴身侍卫上官桀、贴身好基友金日磾。汉武帝对男人的热爱,史书上毫不讳言,毕竟是家传的爱好。不管怎么说,在没有卫青、霍去病,没有公孙贺、公孙贺,没有张汤、江充的时代,本没有资格在朝堂上谈论大事的霍光、上官桀、金日磾一下被推到了汉帝国的权力顶点。

金日磾因为是匈奴人的身份,所以退出了权利最高层。上官桀再跟霍光政权的时候,居然想到了连汉昭帝一起废掉。那这就是为了解决一个小麻烦,扯上一个大麻烦。一介武夫上官桀失败了,霍光成功了。霍光虽然把持着汉帝国各大重要机构,但是牵扯到具体的业务,霍光总是启用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决不自专。而霍光办事倒是简单粗暴,比如刺杀楼兰王,虽然历朝历代总有卫道士批判霍光此举不大气,属于鸡鸣狗盗的手段。但是很明显这一手对西域的威慑力更强。

而在这每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霍光总能用对了人。然而霍光之所以成为权臣,也并非霍光处心积虑一步步揽权。在每个关键时刻,霍光甚至显得有些优柔寡断。比如在废除刘贺这个问题上,霍光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还是张安世、田延年给了他定心丸,再加上夏侯胜的推波助澜,霍光才下定决心马上废帝。

霍光的成功,就是这些对手的衬托。他用霍氏子孙把持了整个汉帝国,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有分量的对手是汉宣帝,以及汉宣帝背后的整个儒生集团。他永远都不会想到,爱他女儿爱的天昏地暗的汉宣帝,恨不得把霍皇后弄死给许皇后陪葬。他永远不会想到,汉宣帝这个恭敬、孝顺的女婿,对霍家有着刻骨的仇恨。

真正有分量的对手来了,霍光却不在了。不知道这对于霍光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霍光对刘氏王朝忠不忠?篡位如反掌般简单的霍光,却没有篡位,这就是大大的忠。

不过对于汉宣帝来说,国家姓刘还是姓霍,却非常的重要。霍光一生最大的污点,也是霍家灭亡的根源,那就是霍光的老婆霍显。在没有霍光的日子里,霍显比以前更加的作威作福。而在霍光逝去以后,汉宣帝也正式吹响了反击霍家的号角。那么怎么对付手握兵权的霍家?

霍光死了,但是他家族的势力还在。来看下汉宣帝和霍氏集团的力量对比,霍光的儿子霍禹担任右将军,霍去病的孙子霍云都被任命为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被任命为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由胡人、越人组成的军队,霍光的两个女婿范明友、任胜分别担任长乐宫、未央宫卫尉,霍光的其他兄弟、女婿、外孙全都参加朝会,担任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等职,霍光的外孙女是皇太后,女儿是皇后。这只是霍光家族的人担任这些要职,还不算霍光的党羽和门人故吏。

再看汉宣帝这边,在朝中担任要职的有丞相韦贤、御史大夫魏相、光禄大夫丙吉、侍御史公孙益寿、谏大夫兼给事中夏侯胜、扬州刺史黄霸、廷尉于定国。

看上去官位都很唬人,但是自霍光执政以来,三公九卿都是摆设,掌握兵权才是硬道理。

很显然,双方实力过于悬殊,汉宣帝的党羽无人担任军职。

不过,汉宣帝的人不担任军职,但不代表担任军职的就都是霍家的人 。一个人,在朝中的位置非常的特殊,此人就是车骑将军张安世。

张安世是著名酷吏、御史大夫张汤之子,在汉武帝时期,御史大夫是个实权官位,往往比丞相都要横。张安世作为一个官二代,并没有选择当个纨绔子弟。张安世天赋极高,有超强的记忆力,后来又写的一手好书法,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尚书令、光禄大夫。

酷吏出身的张汤,当初仗着汉武帝的宠信,没少杀人,一直做到了御史大夫,威势压过丞相一头。但是在朱买臣的构陷下,汉武帝听风是雨,逼死了张汤,张家自此失势。张安世的哥哥张贺为了家族的荣光,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太子刘据一边。而张安世老老实实当官,奉行君子不党的原则。结果在太子被构陷之后,张贺被当做太子党判了死刑,张安世出钱营救,最终留了张贺一命,改死刑为腐刑。

后来霍光执政,在上官桀谋反案之后诛杀了很多大臣,因为朝中没有旧臣,所以霍光提拔了张安世任右将军、光禄勋,后来一直做到了车骑将军

霍光把霍氏家族安插在军队体系各大要职之后,很明显下个大将军就是霍禹,不可能是张安世。所以张安世不可能在霍光死后,死心塌地为霍禹卖命。再加上张安世的三个儿子张千秋、张延寿、张彭祖也在朝中身居要职,张家也是朝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霍家当时豪横的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霍家的家奴跟御史大夫魏相家的家奴因为争道打了起来,霍家人多势众,满长安追着魏家的人暴打。魏家的人只好逃回御史大夫府,求魏相庇护。结果霍家的人追到了魏府,砸了魏家的门。御史大夫魏相亲自给霍家的家奴下跪磕头赔罪,霍家的人才扬长而去。

霍家的人多豪横。有这么横的下人,他们的主母霍显得多豪横?这样的人连御史大夫都不放在眼里,会高看张安世一眼吗?

而这一点,成为了汉宣帝绝地反击的桥头堡。汉宣帝在霍光死后,高规格的封赏霍家土地、财产。另一方面,汉宣帝的亲信魏相上了一道密折,奏请拉拢张安世对抗霍家。汉宣帝准奏,准备用张安世接替霍光的职位。本来右将军霍禹都等着接任大将军了,朝廷的圣旨下来了。册封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大将军和大司马是汉武帝设立的职位,当初卫青担任大将军,霍去病担任大司马,这是一对同等尊贵的职位。如今大将军之位空缺,张安世却担任了大司马,很明显接替了霍光的职位!

为了安抚霍家,汉宣帝又册封了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奉车都尉领尚书事。这就有意思了,领尚书事,在当时是个很重要的职位。因为在霍光时代,群臣奏章要写两份,一份正本,一份副本。奏章到了尚书手里,尚书会把正本全部转给霍光处理,然后看副本,捡重要的给汉宣帝看。当然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那大家心照不宣。总之尚书的作用,就是剥夺皇帝的行政权利。如今张安世和霍山同领尚书事,那就是这二人看奏章,权利重叠。重叠意味着推诿,意味着争夺,意味着对抗,总之对皇帝都是有好处的。这俩人还没来得及互相挤兑,魏相又暗地里使劲了。这次他再上密折, 奏请取消尚书筛选奏折的权利。汉宣帝准奏,加封魏相为给事中,成为了皇帝秘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就是汉宣帝的第一套组合拳,先用张安世分了霍家的兵权,又把行政权收回自己手中。同时又安抚霍家,做的不漏痕迹!

汉宣帝是个擅长温水煮青蛙的皇帝,在霍光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汉宣帝一方面对霍家的青蛙们大加封赏封地、爵位、金钱,一方面提拔张安世为大司马、魏相兼职给事中,然后把尚书看本的权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基本上汉宣帝把汉帝国的中央行政权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霍家的子弟们,忙着及时行乐,完全没有意识到是否丢失了什么。

为什么霍家子弟这么自信呢?那是因为汉宣帝并没有夺取霍家的兵权。只要兵权在握,霍家子弟就不用怕汉宣帝。

而汉宣帝为了抓权,树立自己的权威,化身为一个汉代最勤政的皇帝。他五天一朝,要求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员都要来述职。这就跟国企开例会一样吧,都说说吧,这五天都干了啥?后五天你打算干啥?之前的任务完成了多少?朕指导一下以后的工作。这个例会制度开始之后,朝臣都以皇帝为最高领导。

不过有句话要说在前边,对于汉宣帝来说,这样是有利于他个人夺权。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把过去的各司其职改为政出一人,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对于中央政府官员,汉宣帝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据传说自此以后,中央官员自此打了鸡血,没有了尸位素餐的情况。这种情况大家估计也亲身体验过,自己述职能说自己不好吗?肯定说自己多忙,多卖力,多有成绩。一切,看上起很美罢了。

至于地方官员,汉宣帝也要牢牢掌握。当时汉朝普遍实行郡县制,郡相当于现在的省,直属中央。太守就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属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中央为了直接领导地方,于是在汉武帝时代把刺史制度固定下来,让中央派往地方上的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书记。汉朝还一种特别的地方行政单位,就是封国。封国其实相当于郡,但是封国不设太守,国相是中央派往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刺史。

汉宣帝要求地方等刺史、太守、国相要进京述职,要求他们为民办事,政绩好的给予封赏。什么时候中央大官有了出缺,那就根据地方长官谁得到的封赏多,谁就优先升官。在此之前,地方长官长期留任,不迁移,不升迁。

所以,地方官员在进京述职的时候,能说自己不行吗?所以,大汉王朝迅速变得尧天舜日。中央人人有干劲,地方个个为人民服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汉王朝自称为“中兴”。

从汉宣帝的角度讲,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权,他都牢牢的抓住。不过很快打脸的事也就来了。地节三年,看上去吹得最好,政绩最高,最忠君爱国,最为人民服务的官员是胶东国丞相王成。汉宣帝给王成加爵关内侯,还没等朝廷把王成调到中央,这哥们因公殉职,病死在任上。人死茶凉,很快就有人举报,王成谎报政绩,事情就是这么尴尬,没人监察的权利,靠自觉的结果就是这样。更何况汉宣帝并不在意这个人到底能力、节操如何,而是这个人是不是听话。汉宣帝这一系列的手段,并不能引起霍氏集团的警觉。但是下面的事,就让霍氏集团警觉不安了!

地节四年四月,汉宣帝立长子刘奭为皇太子,引起了朝野的大动荡。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太子刘奭是许皇后的儿子。而霍氏集团希望看到的是霍皇后的儿子当太子。汉宣帝也好说,因为霍皇后没生孩子。

霍氏集团的领头人是霍光的老婆霍显,霍显不惜毒死许皇后运作自己的女儿当皇后,为的就是让自己将来的外孙当太子,将来的大汉皇帝有一半霍家血统,这样霍氏家族的地位才能稳固。现在还没来,仇人的儿子当了太子,这还得了?

霍显气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根据她惯用的伎俩,她通知自己的霍皇后,下毒害死太子。汉宣帝没能保护好自己心爱的女人,断然不会再让悲剧重演。所以汉宣帝给太子安排了两个保姆,这俩保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无论什么食物,都要她俩当众先吃完,再让太子吃。尤其是皇后给的食物,这俩保姆抢着吃。

霍皇后攥着毒药就是没机会给太子吃。所以,太子的地位一直无忧。汉宣帝顺便把自己的大恩人丙吉升为太傅,老丈人许广汉封为平恩侯。为了照顾霍家的情绪,又封霍去病的孙子霍云为冠阳侯。一个月后,汉宣帝又有了大动作。霍光为什么这么强大呢?那是因为霍光和皇帝一样,都是终身制。那要加强君主集权最重要的就是皇帝终身制,而大臣有任期。为了完成这一步,汉宣帝的亲信儒生丞相韦贤奏请退休。从此以后,大臣退休变成了定制。韦贤退休以后,魏相顺理成章的升为丞相,而丙吉则毫无意外的升为御史大夫。

自此,儒生云集长安,参与政事。而霍家备受指责,弹劾霍家的奏章一封封往朝廷发。别忘了,霍家的重要成员霍山是尚书。虽然他没了垄断奏章检阅的权利,但是依然具备先看到部分奏章的权利。霍山一看好多奏章是弹劾他们霍家,就扣住不给汉宣帝看。再后来霍山发现自己扣下没有用啊,张安世也有看奏章的权利,大臣也有直接给皇帝上书的权利,他这个尚书有没有都一样!

而汉宣帝在封赏自己祖母史家和老丈人许家咨询的同时,有找到了自己姥姥王家,也大加封赏。汉宣帝有了这么多自己人,决定触动一下霍家最敏感的神经。负责未央宫警卫的是霍光最出息的女婿卫尉范明友。汉宣帝表示很器重这个能征善战的将军,调范明友任光禄勋。

简单解释一下,过去汉朝宫廷戍卫分内外,宫外的卫兵归卫尉管,宫内的侍卫,归光禄勋管。但是从汉武帝中期开始,大内侍卫归期门管,光禄勋成为了内务府总管。也就是说,汉宣帝的这次人事调动,等于是剥夺了范明友的兵权!解除了范明友的未央宫兵权,那么汉宣帝父子的安全就更有保障了。下一步,让汉宣帝如鲠在喉的另一个霍家人就要调动工作了。

他是霍光的另一个女婿,叫任胜,官拜羽林监,掌握戍卫建章宫的骑兵特种大队羽林骑。汉宣帝调他人安定太守,剥夺了兵权。安定在哪?在今天的宁夏,当时算是靠近匈奴的边疆。

调走了任胜,汉宣帝常住的未央宫和建章宫就都安全了。接着,霍光的姐夫光禄大夫张塑,汉宣帝调到了蜀郡任太守,挨着西南夷,也不是好地方。

建章宫还一个掌兵的人让汉宣帝不放心,此人是霍光的孙女婿中郎将王汉。汉宣帝把他调任武威太守,挨着匈奴和西域,又是边疆地区。

特别介绍一下汉朝长安城的戍卫情况。汉朝精锐的中央军驻扎长安,分为南北二军,初由太尉掌管。自从周亚夫从太尉的位置上调走以后,南北军就没有了统一主帅。南军人数一般有一万多,主要负责未央宫和长乐宫的戍卫工作,由两宫卫尉分别统辖。汉武帝时设建章骑,这是一支在汉朝装备最精良,机动性最强,实力最吓人的骑兵特种部队,后来改名为羽林骑。北军一般有数万人,负责整个长安的戍卫和警察工作,由长安中尉统辖。汉初每当有政变发生的时候,人多的北军是必争之地。从诸吕之乱到卫太子案,都是掌握北军的人取得了胜利。

汉宣帝掌握了两宫卫尉和羽林骑,等于掌握了南军。在汉初,掌握南军并不能掌握长安的局势,还是属于弱势群体。但是汉武帝之后就不一样了,史书上说:“(汉武帝)恐中尉之权太重,又于光禄勋置羽林、期门,而后南北二军之势始均。”简单说就是南军加上大内侍卫和羽林骑,可以跟北军势均力敌。所以掌握了南军的汉宣帝,最起码掌握了半个长安城。

如果想夺权,根本还不够。但在霍家眼里汉宣帝触碰了他们的底线。按下霍家的感受不表,单说汉宣帝得到南军之后,瞄上了实力雄厚的北军。当时朝上的最大的官是哪一位?前面说过,是大司马张安世。这像话吗?不是说好的让霍光的儿子霍禹接任大将军,成为政府首脑吗?于是,汉宣帝下旨调张安世任卫将军,升右将军霍禹为大司马。

看,汉宣帝对霍家够意思吧。但是,圣旨还说了,长安城南北二军都归卫将军统领。然后呢?霍禹还等着然后呢。卫将军统兵了,大司马管啥?差点忘了不是。汉宣帝告诉新任大司马霍禹,既然不统兵了,把之前的印信交出来。还有范明友,你的印信也交出来。这大司马当的,还不如右将军。长安的军权被汉宣帝掌握后,周边的地方卫戍部队,也不能不抓吧。骑都尉赵平,也是霍光的女婿,来吧,交出印信。统领胡越骑兵的霍云,你别搞特殊,交出印信来。

而这些空出来的军官职位,都由汉宣帝的亲戚史家和许家的人担任。汉宣帝这样一搞,霍家就不能当看不见了。霍家带兵多年,未必就是没了印信就指挥不了。但是为什么一向对霍氏恩宠有加的汉宣帝会翻脸呢?霍氏子孙其实是根本不知道。霍家的人普遍认为,导致汉宣帝翻脸的根本原因,是新任丞相魏相在捣鬼。前边不是说过吗?霍家的家奴追打魏家的家奴,甚至踹了魏相家的大门,魏相给霍家的家奴磕头赔罪,霍家家奴才扬长而去。那现在搞事情迫害霍家的,一定是魏相!电光火石间,汉宣帝掌握了原本霍氏集团才掌握的兵权,把霍氏集团的重要羽翼调到了边疆。或许从那时候开始,胜负就没了悬念。

霍禹作为史上最没存在感的大司马,一怒之下称病不朝。这就是甩脸给皇上看,你不是不给我权利吗?我直接不上朝了!霍禹的秘书,太中大夫任宣前来探病,霍禹满腹牢骚的说,自从魏相当上丞相之后,皇上对霍家百般削权。现在朝上掌权的都是许家、史家的人,我都没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任宣劝霍禹,该上朝还是得上朝,这么明目张胆的告诉皇上对这个无权大司马的职位不满,是没有好处的。大将军的时代过去了,过去车丞相的女婿徐仁得罪了大将军,大将军照杀不误,乐成这样的平民出身,因为得到了大将军宠爱,不仅位列九卿,还爵封列侯。朝中百官别管职位多高,看见霍家的管家冯殷都不敢抬头。如今许家和史家是皇上至亲的外戚,他们发达也理所当然。不应该这样跟皇上较劲。

霍禹从善如流,当然了,他的从善如流是因为自己没注意,所以接茬去上班。上班可是上班,过去百官看见霍家的人连口大气都不敢喘,现在没人拿霍家人当回事看,朝臣弹劾霍家,甚至都不避着他们。

这一系列的变故,让霍禹、霍山、霍云等人感觉不可思议。史书所载,这几位霍爷在一起开了几次会,都不明白汉宣帝这是唱的哪一出。都说墙倒众人推,这墙还没倒呢,弹劾霍家的人越来越多。弹劾就弹劾吧,还给霍家编排故事,恶意造谣中伤。霍家的爷们没探究出原因,但终于有一次,霍家全体会议召开:在那次全体会议上,尚书霍山非常生气的说,如今长安的儒生越来越多,这些人非常的不像话,居然造谣说霍氏毒死了许皇后。这瞎话能胡说吗?!

霍山的义愤填膺,惊起了主座上的霍显。霍显后背直冒冷汗,没想到这么机密的事,居然破案了。正当霍家的爷们咒骂给他们家“栽赃”的儒生时,霍显缓缓的道出了实情,那不是编故事,就是事实。许皇后就是她霍显派人毒死的。

霍家的爷们惊到了,有这事早说啊,这是不共戴天之仇啊,做的还这么明显,皇上怎么可能不知道?早知道这样,大将军一咽气就得造反,还能等到皇上削了权再动手?霍家还有选择吗?显然没有了,造反是必然的,唯一的悬念就是如何部署,什么时候动手,以什么形式动手。

但是,一定要跟汉宣帝刀兵相见吗?霍家的家业这么大,靠的并不是这几位霍爷。当年霍光手下有一干能臣襄赞,又有几位有本事的女婿帮助,才能独霸朝纲。当然了,霍光这些女婿里边,我们能看到有极高水平的,也就是范明友

霍家的爷们要找人商量大事,首先想到的是这些女婿们。上一章说了,霍家的女婿们好多被调到了边疆。留在长安的这些,红有霍光的三位女婿。按顺序应该是邓广汉、赵平、范明友。邓广汉和范明友没有给霍家出主意,但是赵平坐不住了,他决定给霍家出主意。

且说赵平当年是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还掌握长安城外的屯兵,老厉害了。现在赵平虽然没有降职,也没有外调,但是调兵的印信全给收走了。跟霍禹这个大司马一样,是个光杆。赵平有个门客叫石厦,这哥们是个星象学家,他经过占星后告诉赵平,从星象上看,霍家轻则免职,重则死刑。赵平的琢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干脆跟皇上拼了!

该怎么拼呢?霍云的舅舅李竞更直接。李竞有个叫张赦的朋友给他出主意,他觉得皇上一向对霍家很好,就算是毒死许皇后又怎样?目前霍家的危机,都是许广汉和魏相搞出来的。这俩是霍家的仇人啊,许广汉女儿被霍显毒死,恨霍家正常。魏相被霍家奴仆欺负,恨霍家也正常。So,不用那么大动干戈,请太后下旨,弄死许广汉和魏相,学大将军废昌邑王那样,改立新君,所有的危机都解决了。

霍家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因为李竞刚传达了废立这个意见,就被长安群众张章举报了。天下竟有这么巧的事?那是不可能的,张章也不是普通群众,他和大内侍卫首领董忠是好朋友。只能说张章的出现,说明了汉宣帝身边也有了类似东厂、粘杆处的组织出现。

汉宣帝非常会处理这个事,事情办得非常讲究。不是有群众举报吗?得,那就让廷尉介入调查。调查谁呢?不调查霍家人,而是逮捕石夏、张赦这俩外人。霍家人害怕吧,这俩货肯定一审就撂。这样,霍家的末日审判就马上到来了。

但是,下面发生的事,让霍家看不懂了。汉宣帝特旨下到了廷尉府,要求把石夏、张赦无罪释放。这事闹哪出?霍家人慌了。霍山琢磨着,这是汉宣帝看在太后的面子上,才不追究的。但是这不代表这事就算完了,谋反加毒死许皇后两件事,霍家倒霉是早晚的事。所以,必须先下手为强。

还没开始动手呢,霍家又接到了坏消息。有人弹劾李竞结交地方上的诸侯王,图谋不轨。与此同时,霍家的大管家冯殷也被带走调查。在霍光时代,冯殷虽然不是官,但地位俨然是朝廷的二把手。这回冯殷被带走调查,能查出来什么罪过呢?事实上冯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罪,无非是和霍显有着超友谊的关系,让霍光在九泉之下隐隐闪着绿光。

这也算不上什么大罪,但是冯殷可掌握着霍家大量的秘密。到底能审出什么来,霍家人没底。弄不好冯殷掌握的秘密,比霍禹还多。而且这是政治斗争,冯殷知道什么不重要,汉宣帝可以用冯殷的名义知道任何事,组织任何霍家的黑材料,都极有说服力。

这个时候,霍家倒是反啊。结果霍禹、霍山、霍云都失去了勇气,毫无政治家的素质,吓得纷纷做噩梦。最后还是霍山又组织会议,打算以魏相减少霍光贡品为由,以太后的名义叫魏相来问话,让范明友和邓广汉召集旧部趁机杀掉魏相,发动武装政变。废黜汉宣帝,立霍禹为帝。

但是霍家这几位爷,继承了霍光优柔寡断的传统。霍光优柔寡断的时候,有张安世为他打气,有田延年提他执行。而霍禹优柔寡断的时候,霍山、霍云比他还优柔。

这老不动手,汉宣帝都等不及了。说李竞的案子牵扯到了霍家,于是把霍云、霍山革职。皇帝又下诏,说霍光的女儿们对太后无理,抓起来查问。这事怎么说呢,霍光的女儿都是太后的姨,汉宣帝借机抓了霍光的女儿们,其实就是切断了太后跟霍氏的联系。

即便是这时候,汉宣帝还是对霍家一副笑脸。霍云怎么说都是霍去病的孙子呀,闲着多不好,给他封个大官,干脆让他镇守一方,做玄菟太守。写汉武帝的时候我说过玄菟郡,那在北朝鲜啊。这一竿子,把霍云弄到了帝国最东方。霍禹的亲信秘书任宣,被调到了代郡当太守,跟匈奴做邻居去了。没多久,霍山家里也来宣旨的太监了。霍山一琢磨,甭问,这是要调到敦煌郡还是交趾郡?

霍山也是想多了,哪有那好事了?圣旨上说了,霍山私自抄写宫内机密文件,锁拿查问。三位管事的霍爷,现在只剩下一个霍禹。倒是反呀,霍禹不反。不仅不反,霍显还给皇上送了一套宅子和一千匹好马为霍山赎罪。熟悉汉史的朋友都知道,汉朝的法律允许花钱赎罪。但是霍显的东西送上去之后,汉宣帝批示了三个后世帝王争相效仿的三字箴言:知道了。

什么叫知道了?知道了什么?这算什么答复?很快,霍山、霍云、范明友都遭到了有关部门的问询:你打算什么时候杀丞相废皇上?

这三位崩溃了,又出长安群众了?如果下了大狱,那是非常恐怖的。想当初周勃是何等烈性的汉子,也对狱吏怕的蜷缩一团。所以,这三位在关键时刻终于爷们了一把,纷纷自杀。

这回行了,霍家带过军队的三位都死了。尤其是范明友死了,剩下那些没打过仗的,根本不足为虑。于是汉宣帝派兵逮捕了霍显、霍禹、邓广汉等等霍氏集团的所有人。统统被判处了死刑,霍禹被判了腰斩。

整个霍氏集团,谈笑间灰飞烟灭。涉事的几千个家庭被灭族,影响力之大,杀人之多,不亚于汉初的诸吕之乱。汉宣帝还一脸的委屈,屡次放过霍家,霍家还要组织谋反

汉宣帝长舒一口气,积压在胸口的这口恶气总算是出了。许平君,这个汉宣帝最爱的女人,可以安息了。杀妻之仇,汉宣帝终于十倍、百倍、千倍的报了。

回到未央宫,汉宣帝眼前那个专宠后宫的霍皇后,成为了眼中钉。就是因为霍成君,许平君才死于非命。而汉宣帝还得假装爱霍成君这个女人,假装爱一个恨的人,装的越久,恨意越深。如今的汉宣帝,已经恨到了杀了霍成君都不解恨的地步了。

所以,一道圣旨之后,霍成君被废掉皇后,被囚禁在上林苑的昭台宫。霍成君从此过起了生不如死的日子。十二年后,汉宣帝又把霍成君放到了条件更差的云林馆。霍成君忍无可忍,终于自杀。

霍氏集团,终于败亡。汉宣帝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么强大的霍氏,为什么会败的这么彻底呢?

如果宏观的看西汉政治历史,就是刘氏皇帝跟外戚大臣的斗争史。从大汉立国之初,就有吕氏篡夺刘氏政权的故事。汉高帝刘邦生前不能遏制吕氏,因此在驾崩之前留下了“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的祖训。到了汉武帝时代,外戚的势力已经到了尾大不掉之势,所以汉武帝不惜杀了一批又一批,换了一批又一批。到传位汉昭帝的时候,汉武帝不惜杀了汉昭帝生母,以防外戚专权。

但是,外戚不光是太后的亲戚,也有皇后的亲戚。所以,汉昭帝初年的政治斗争,就集中在谁来当掌握皇后这个位置的斗争上。霍光和上官桀这对亲密无间的战友兼亲家,因为这个事愤然翻脸,最后折中了一下由上官桀的孙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为皇后。最终霍光还是铲除了上官桀集团,留着上官皇后独揽大权。以至于后来霍光以上官皇后的名义废立皇帝,都能完美收官。

霍氏集团当政的时候,刘氏诸王早就不掌权了,因此没有一家刘氏王爷能给霍氏带来实质的威胁。再加上霍氏集团人才济济,女婿中有范明友这样的大将,可以纵横塞北。羽翼中有张安世、杜延年、田延年等人才襄赞,可以内外掌控朝纲。在军事方面,当年吕氏掌握的是长安的南北二军,而霍氏最盛的时候,不仅掌握长安的南北二军,还掌握地方驻屯部队和少数民族雇佣兵。也是是因为如此,霍光活着的时候,霍家才能翻云覆雨。

那么霍家的败亡,从哪里开始的呢?其实从霍光活着的时候,霍家的败亡就埋下了伏笔!

古代政治家在评价霍光的时候,几乎都说霍光“无才”。当然受于意识形态的制约,有的人必须得再评论一下霍光的权利比皇帝大,那是大大的不该。

但是,这些政治家对霍光普遍持肯定态度,说其“无才”,其实可以说是一种惋惜。古代正经的士大夫,都希望看到一个虚君政体运行,然而霍光本来有机会做到,结果功败垂成。

造成如此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霍光的私念太重。

还有容易被忽视的一点,霍氏集团的败亡,真正的幕后主导者其实是张安世。论实力,张安世是霍氏集团的二号人物。但是跟着霍光的张安世,地位都不如霍家的管家冯殷。张氏集团,是霍氏集团中的独立单元,也是霍氏集团发展壮大的关键合作伙伴。张安世跟着霍光混,目的就是有朝一日接替霍光的地位。结果霍光把蛋糕分给霍氏子孙、女婿、孙女婿等等之后,才能轮到张安世,那张安世还能死心塌地的为了霍家而奋斗吗?

跟着霍氏,分蛋糕得排在霍氏家奴的后面,那还能剩下什么?如果跟着皇帝,分蛋糕可能是头一个能吃到。所以,何去何从,并不难选。这就像晚清形成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老大是袁世凯,二号头目是段祺瑞。段祺瑞、徐世昌、曹坤、冯国璋等实力派跟着袁大帅,是为了依次分蛋糕,所以北洋集团成为了中国的统治者。当袁世凯要称帝,皇帝的荣光要传给袁氏子孙。而国家政权要通过宪政后的选举,交到新的国家总理手中。那分不到蛋糕的北洋二号人物段总长就不干了,出手推翻了弘宪政权。单指望孙中山、蔡锷、唐继尧搞什么二次革命就推翻袁世凯?那是不可能的。真有那能耐的话,孙中山早当总统了。还轮得到段祺瑞掌握国家政权?

霍光集团的情况也一样,二号人物张安世分利益的时候要排在霍禹、霍云、霍山、邓广汉、范明友……的后面。张安世不敢动霍光,还不敢反霍禹吗?

不光是张安世,当年霍光左右手之一的杜延年,也在霍光死后选择了和霍氏集团非暴力不合作。所以在汉宣帝杀了几万人清算霍氏集团的时候,杜延年作为资历比张安世还高的霍氏集团元老,居然没受牵连!

由此可见,霍光在利益分配的时候,小农意识爆棚,在霍氏集团内部已经民心尽失。在平衡下属利益和情绪方面,霍光比宋江差远了。其实大胆设想一下,就算没有霍显毒死许皇后这一出。张安世早晚也得跟霍氏翻脸,到时候霍氏集团除了自己亲戚外的能人,就算不倒向张安世,也不会倒向霍禹。张安世联合汉宣帝搞霍禹,也基本上没有失败的可能。

0 阅读:219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