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語録類編:問學私記
熊子真先生由滬來書,命以風等在杭集合友朋成立講學會,並推請先生訂立會章。先生曰:講學固善,不必定有會章。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是吾憂也”,可見古人修德與講學並舉,尤重修德。後人只求講學而遺修德,這不過口耳授受,有何是處?禪師家上堂,只是普通說法,接機引人,還在小參入室。如是方能耳提面命,指出學者病痛來,再由學者自己體會去,最爲切實。即濂、洛、關、閩諸儒講學,弟子衆多,亦是隨來隨去。自明末學者喜結社標榜,風氣爲之一變。
羅膺中問:自己用工之時,收斂則感枯滯,放下又感散漫,病在什麽處?先生曰:此正是孟子所謂助忘,平時若能用居敬工夫,自無此病。立民遂問:初用居敬工夫亦覺得枯滞,用工既久,此病遂消,是居敬工夫未純熟時,亦不免有枯滞之病?先生曰:敬是徹始徹終底工夫,果能居敬,無論久暫,無不舒和。故當心中放馳之時,一加收斂,便是本性發露;若有枯滯之感,正是病痛未除,還須提撕,不可放過。居敬正是要收斂此心,使其常在,果能常在,自然舒和。若初用工便感枯滞,則是苦事,便難繼續下去,又何以能貫徹始終耶?
《易·艮卦》:“艮,止其所也。”止其所,即是此心常存。就卦象上說,艮主敬,兼動静而言,故静時敬,動時亦敬,不是呆板板的不動方是敬也。故《艮》彖曰:“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静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摘自《馬一浮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