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说“弱宋”?别闹,你不知道宋朝有多强!超过300年的奇迹!

稷下学史来明志 2024-02-25 19:06:17

宋朝(960年-1279年),其历史分为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两段,历经十八帝,享国约三百一十九年。

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夺位称帝,定都东京开封府,创设宋朝。为避免唐代后期藩镇割据与宦官专权的困境,他实施崇文抑武政策,强化中央集权,削弱武将兵权。宋太宗继任后,统一全国。1004年,宋、辽两朝签订澶渊之盟,宋朝进入治世。宋仁宗之后,国家危机日渐严重。1125年,金朝大举入侵,1127年攻占东京,北宋宣告覆灭。同年,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位,建立南宋。绍兴和议之后,南宋以秦岭-淮河为界,止步偏安。宋孝宗、宁宗时期,两次北伐皆告失败。1234年南宋联合蒙军灭金,随后迎来宋元战争。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府。1279年,南宋在崖山海战中落败,宣告灭亡。

宋朝堪称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繁荣的辉煌时代。这段时期内,政治环境相对宽松,农业、工商业与城市发展迅速,社会变革剧烈,儒学复兴促进了程朱理学的形成,科技水平飞速提升,词作诗词的创作兴盛,书法、绘画艺术同样达到巅峰。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文化教育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政治相对开明,农业发展,商业和城市繁荣,社会变化,儒学复兴后形成程朱理学,科技发展迅速,宋词兴盛,书法、绘画艺术也取得很高的成就。有学者推算,1000年宋朝GDP总量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22.7%,1124年的宋朝人口总数则达到1亿2600万 。更有学者称赞“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也有提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时期的观点

太祖建国

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油尽灯枯,幼子后周恭帝柴宗训即位。临终之际,周世宗为防政变,解除禁军司令张永德职务,换上赵匡胤。赵匡胤曾效力于郭威,战功累累,得柴荣器重,成为后周重镇。960年春,北疆大战在即,宰相范质、王溥命赵匡胤率禁军前去抗敌。赵抵开封北郊陈桥驿,部下“黄袍加身”拥立为帝,史称“陈桥兵变”。赵随之取得后周政权,建立宋朝,仍定都开封,号东京,奉宋太祖。

太祖稳住国内局面后,平定后周旧臣李筠、李重进的反动,巩固了国家版图。通过与赵普夜谈,定下“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随即正视北方的辽、北汉和西北党项等民族的威胁,派将领戍守边陲,确保大宋无忧,全力对付东南。

963年1月,宋借道荆南,讨伐湖南反将张文表。荆南节度使高继冲见大势所趋,臣服宋朝。随后,宋军驰骋南下,全歼湖南,切断南唐、南汉与后蜀的联络,为逐个讨伐创造条件。964年底,宋朝开始进攻后蜀,短短六十余天逼迫后蜀皇帝孟昶投降。970年底,宋军从湖南南下,半年之内,吞并南汉,囊括广东、广西部分领土。

南唐在周世宗夺取淮南后现出破绽。宋朝建立后,南唐即表明臣服。李璟去世后,李煜更是谨守臣节,期待保持现状。然而,974年10月,宋太祖依然决定派遣曹彬统军十万进攻南唐,迅速围困金陵。975年冬,金陵沦陷,南唐灭国。至此,宋朝仅剩已臣服的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和吴越国王钱俶。

为了一统天下,太祖设置封桩库,预留财资布帛,企图日后赎回燕云十六州。曾两次讨伐北汉,无奈都因辽人干预而失败。

太宗时期

976年八月,太祖决定再次发兵攻打北汉,然在此前十九天,他猝然离世,留下“烛影斧声”之谜团。太祖逝世以后,太宗赵炅登基,成为了宋太宗,但民间传言他毒害了太祖。为巩固政权的合法性,太宗推出母亲杜太后的遗嘱,尚称“金匮之盟”。在位期间,太宗致力于整顿朝政,统一大业暂时停滞。

978年四月,陈洪进察觉到宋朝要消灭割据势力,主动献出两州十四县;钱俶紧随其后,献出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至此,南方全部归入宋朝统辖。979年正月,太宗亲率大军进攻北汉,欲一举灭之。五月,北汉帝刘继元投降,宋朝终于消灭最后一个汉族割据政权,涵盖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结束长期分裂局势,实现局部统一。

灭掉北汉后,太宗不顾大臣反对,乘胜率军北伐辽国,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然而,遇辽军反击,首战告败。986年,太宗派出二十万大军,分兵三路再次伐辽,取胜不久即遭遇失败。此次战役后,对辽战略趋于防守,宋对辽局面“终宋不振”。宋初土地兼并与土地集中问题加剧阶级矛盾,从北宋初期开始,小规模农民起义接连不断。993年初,四川王小波、李顺起义爆发,两年后被平息。齐襄王赵元侃由太子改名为赵恒。

太宗个人酷爱文学,重视教育,开启宋朝重教之风。

在统一战争和制度改革方面,太祖、太宗仿照唐朝,初步确立中央决策机制,借鉴唐制改革中央与地方政治体制,集中兵权、财权、司法权和官员任免权,以削弱五代以来的“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现象。这些举措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固统治,但导致军队实力减弱、政府办事效率降低、农民生活负担加重,以及社会尚武风气没落,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隐患。

真宗时期

997年,太宗驾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企图拥立元佐为帝。好在宰相吕端妥善处理,赵恒顺利登基,即宋真宗。真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北宋进入咸平之治。

雍熙北伐之后,辽朝屡次入侵宋辽边境,直到1004年,辽圣宗与萧太后率大军南下,攻陷数州,深入宋境。赵恒惊骇万分,在大臣的煽动下欲迁都逃跑。然而在宰相寇准、禁军将领高琼等人的劝说下,决定亲赴战场,宋军士气大震。辽朝见形式不利,意图求和,真宗欣然应允,达成“澶渊之盟”,每年向辽朝纳贡岁币,与辽约为兄弟之邦,此后维持四十余年的和平,直至北宋末期。

真宗为掩盖外交失利、强化皇权合法性的企图,与王钦若等伪造“天书”,东行泰山封禅,西祭汾阳神庙,建造诸多宫殿,企图重振天威,却耗费巨大财力民力。

真宗与刘皇后无子。一次,他偶然宠幸刘氏的侍女李氏,于1010年生下一子(赵受益),后由刘氏与杨氏共同抚养,即后来的宋仁宗。

仁宗时期

1022年2月20日,真宗逝世,年仅12岁的赵祯继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开始掌握实权十余年。刘太后治国有策,但亦任用佞臣,滥施荣宠。1033年,刘太后撒手人寰,仁宗由此正式掌权。

此时,西北战局日益紧张。党项领袖李元昊1038年称帝,建西夏。宋夏之战持续数年,宋屡遭挫败,直至1044年,双方筋疲力尽,始议和平,史称“庆历和议”。李元昊向宋朝俯首臣服,备受宋朝册封,每年可享受宋朝提供的绢十五万匹、银七万两、茶三万斤,且重新开放边境市场。正当此时,辽乘虚进逼,欲索回关南十州,胁迫仁宗增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仁宗统治时期,北宋官僚机构繁复错节,人员规模逐渐庞大,行政效率堪忧。为应付庞大开支,朝廷大肆增设赋税名目,加重百姓负担。农民不堪苦役,大量自耕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起义频发。面对夏、辽的威胁,北宋镇定自若,军事弱势展现无疑。军队扩张和岁币增加导致国家财政日益亏空,危机四伏。

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强化宋王朝统治,部分大臣开始呼吁改革,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便是范仲淹、富弼领导的“庆历新政”。1043年八月,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期待他们改革弊政,革新政局,并为此提出了书面建议。范仲淹与富弼商议后,上奏《答手诏条陈十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建议,自1043年9月至1044年,公布了一系列诏令,决心改革官僚选拔和升迁。新政以整顿吏治为重心,意图改善日益腐朽的专制统治。然而,这一举动触及了权贵者的利益,遭到他们猛烈抨击。他们指控支持改革的官员是“朋党”,甚至不惜运用阴暗手段,散布攻击言论,对范仲淹等人进行肆意污蔑。最后,当边境形势稍稍好转之际,仁宗以为天下太平,遂免去范仲淹、富弼等人之职,新政宣告流产。

尽管如此,各地小规模农民起义和驻守士兵哗变事件仍时有发生,改革呼声依旧不绝于耳。

英宗时期

英宗一生三度丧子,故1062年八月立濮王赵允让之子赵宗实为皇子,赐名曙。1063年三月,英宗死于东京福宁殿,赵曙继位,是为宋英宗。

英宗体弱,初任由仁宗皇后曹氏把握。1064年,英宗始亲政。宰相韩琦提议商议英宗生父之名分问题。英宗欲尊濮王为皇考,但众议纷纭,激烈交锋。有人主张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有人主张称濮王为皇考。双方争论长达一年半,史称濮议。英宗欲尊濮王为皇考,并力劝曹太后首肯。宰相、执政支持英宗,台谏与两制以士论反驳,反对称濮王为皇考。群臣议论与权力角逐后,英宗得偿所愿,濮安懿王得称亲,上尊号立庙。濮议过后,台谏势力遭重创,皇权及中书权力得以巩固。

此外,英宗在短命的统治生涯中,沿袭前代能臣,启用新人;重视编书,倡导修撰《资治通鉴》。他欲革除积弊,可惜天未予寿,未能实施。

熙丰变法

宋仁宗和英宗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繁荣增长,科技文化教育取得重大突破,制度日臻完备。然而,自开国以来施行的“崇文抑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政策,使得冗员过剩、财务困难的三冗危机愈加严重。

1067年,英宗辞世,太子赵顼继位,是谓宋神宗。神宗决心力挽狂澜,起用享有盛誉的王安石。他先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使其得以直抒己见。1069年,再将其擢升为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实施变法,由王安石亲自掌舵。

在理财环节,王安石倡导“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念,推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对策。同时,为了提升国家防御能力,实施保甲法、保马法等措施。此外,还改革科举制、整顿学校,以培养新法支持者。

王安石的变法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历经近二十载。虽然部分手段达到了“富国”初衷,中央与地方财政有所改善,但在“强兵”方面,开始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占据优势。然而,保甲法实施未能显著增加禁军战力,且在当时的环境下,实现“寓兵于农”的设想亦颇为艰难。

新法沉重地打击了皇室、权贵、豪强及放高利贷者的利益,招致反对派的强烈抵制。尽管神宗有心坚持改革,却也在新旧党争间寻求平衡。1074年,王安石首次罢相。次年,神宗召王安石回朝复职,却因二人在变法道路上的分歧,以及新法派内部的分裂,王安石复相后未能得到更多支持。在儿子王雱离世、变法派内部争斗不断之际,王安石于1076年辞去宰相之职,此后隐居江宁府,专心治学,不再干预政事。

王安石罢相后,神宗独自推进改革,大刀阔斧地调整中央决策体系和职官制度,称为“元丰改制”。随后,神宗因国力增强,转而谋求对外争霸,誓言消除西夏威胁。1072年五月,神宗西征西夏,大获全胜,极大地振奋了士气。1081年四月,西夏发生政权更迭,神宗趁机再次发动攻击。谁料,永乐城战役以惨败告终,使神宗一蹶不振,最终抑郁而终。

深陷党争

1085年正月初,神宗立六子赵佣(后改名赵煦)为太子。三月,神宗病逝,赵煦继位,是为宋哲宗。高太后(即宣仁圣烈皇后)辅政。高太后乃宫中反变法势力,掌权后果断召回司马光、吕公著、文彦博等元老,并命推荐守旧派大臣。司马光问鼎宰相,仅半年多即废除熙宁变法大半。

1093年,高太后病逝,哲宗与新党章惇、曾布结盟,标榜继承神宗"遗志",改元绍圣,恢复部分神宗法令。此期,新法复出,如免役、青苗、市易诸项。在军事方面,哲宗重启河湟战,尽收青唐地,并两次平夏城战,使西夏臣服。然新党内部纷争,新法被削弱,党争加剧。北宋政权陷入更深危机。

无道天子

尚未立世子的哲宗崩殂后,其弟赵佶,即宋徽宗即位。徽宗力挺蔡京、童贯等"六贼",以推行新法为名,进行非法敛财,使新法面目全非。他们频繁变更茶法、盐法;设立西城括田所,强夺民田;创立应奉局和造作局,大力推行花石纲,兴建艮岳和延福宫;发动对西夏和青唐的战争,扩张领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时,民众的武装反抗也随之爆发。

1119年,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迅速蔓延,攻陷十余州县,直至海州(今江苏连云港)。然在1121年,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战败被俘,失利告终。同期,方腊也在1120年率众在歙县发起起义。虽于次年被俘,但起义余部仍继续抵抗。各地受尽官吏压迫的百姓纷纷响应,导致起义军很快攻占数十县,人数近百万,声势浩大,威震东南。直至1122年,起义军余部才被宋军彻底镇压。此次起义给繁华富庶的江南地区造成严重破坏,也为五年后的靖康之乱埋下隐患。

靖康之耻

徽宗本自好功之君,见辽被新兴金朝打击连连,于1118年春,遣使马政从登州渡海至金,1120年缔结盟约。约定合力攻辽:由金夺辽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境内),宋则攻辽南京析津府(今北京)与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辽灭后,燕云土地归宋,岁贡转变为对金纳。此即显赫一时的“海上之盟”。

“海上之盟”签订后,金接连攻下辽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及西京大同府。辽天祚帝逃至夹山(现内蒙古包头附近)。耶律淳于燕京自立为帝。宋因致力镇压方腊起义,直至1122年,以出兵攻燕京告终,然遭挫败。耶律淳病逝后,宋再发兵攻辽,再次受挫。为掩饰失利,童贯密约金攻燕京。金军越长城而占领燕京。1123年,金太祖设燕京六州给予宋。宋入燕地后仍掠夺未被金搜刮尽的民户,激起人民反抗。

金太祖驾崩后,其弟金太宗在1125年十月,遣军两路南侵宋。年末,宋燕京守将郭药师降金,金分两路深入,逼近开封。徽宗惶恐中,急传位于子宋钦宗赵桓。钦宗踟蹰于战和间。曾起用李纲抗金,各地勤王,令金军撤于1126年二月。但同年八月,金分两路再来,逼近开封。钦宗仍欲以财帛乞降金军,无抵抗之意。十一月底,金军再次围困开封。开封民众请愿抗金,因宋的投降政策,开封陷落。1127年二月六日,钦宗被废,贬为庶民。七日,徽宗被迫亡命金营。金另立大臣张邦昌,建“大楚”傀儡政权。三月、四月,金虏徽宗、钦宗及后世等三千余人北去。开封城亦被金番洗劫一空。此即靖康之耻或靖康之灾,北宋至此覆亡。

南渡与和议

靖康之难中,金人俘获众多宋朝宗室人才,唯有康王赵构逃脱沦陷。1127年,赵构从济州南达应天府,正式登基称帝,改元建炎,重建宋朝。仅半年后,他因避金军攻击,惬意流亡至扬州、苏州(后升平江府)、江宁府(后升建康府,今江苏南京)、越州(后升绍兴府)、杭州等地,皆尊其为“行在”。1129年七月,升杭州为临安府。1138年,正式以临安府为都城,亦名为“行在”。

南宋初立之际,金军仅开通两途前往开封的通道,河东、河北仍为宋军坚守。两河民众奋起抗战,牵制金军大量兵力。宋朝内部,高宗起用李纲,使抗金力量愈发增强。李纲极力推举宗泽担任东京留守,到开封组织抗战。王彦领导的“八字军”不断壮大,吸收太行山十余万义兵,成为抗金强援。宗泽积极联络各地义兵,打乱金军攻势,迫使其不得不暂缓南侵部署。

然而,高宗宠幸黄潜善、汪伯彦等人,背弃民族气节妄图割地求和,全力打击李纲联合义兵抗金策略。李纲任相不到百日即遭罢免。高宗被金军追逐,逃至扬州苟且偷生。宗泽恳求高宗返都开封不成,于1128年七月含恨离世,导致义兵群龙无首,纷纷溃败。金军战胜愈强,攻占两河州郡。

1128年底,金军初步建立两河地区统治,继续南下攻克山东、河南等地,直逼扬州。高宗狼狈逃往江南,金军一路追至明州(今浙江宁波)。高宗无路可走,只得入海躲避,在温州海边漂泊了四个月。由于南方气候湿润河道交错,加之南宋军民浴血抗争,金主帅完颜宗弼权衡再三,决定撤兵北上。镇江一役,韩世忠迎头痛击金军,使其陷入黄天荡战役,苦战四十八日后成功撤退。建康之战,岳飞勇挫金军,自此不再过江。

自此,金统治者决定在正面战场发动守势;并在黄河以南至淮河以北地区建立伪齐政权,以为缓冲,集中兵力于陕西战场。至1131年三月,金军已完全占领陕西五路。此后,宋、金在川陕交界地区长期来回拉锯,双方沿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至淮河一线僵持,宋金战争步入相持阶段。

1134年,金军主帅完颜宗弼再次南侵,却惨遭失败。1135年,金太宗驾崩,新帝金熙宗即位,女真贵族内部分裂。以完颜昌为首的女真贵族提出交还河南、陕西原伪齐辖区给南宋,与南宋议和。1138年十二月,秦桧代高宗跪接金国国书。

1139年7月,完颜宗弼阴谋篡权,打乱和议,并于次年5月,率部势如破竹,收复河南陕西。然而,顺昌之战刘锜重挫敌军,迫使其逃离汴京。七月,岳飞挥师北上,捷报频传,在郾城颍昌均大败金兵,驻扎郑州洛阳。敌后义军受到极大鼓舞,纷纷响应岳家军,黄河南北大举反击。然高宗为苟安求和,下令退兵议和。岳飞等坚决反对,反对此时议和,坚持以恢复中原为己任;完颜宗弼为除掉岳飞,授意南宋朝廷陷害岳飞。1141年8月,岳飞被罢职入狱,罪名是“谋反”;同时,高宗、秦桧积极求和,促成“绍兴和议”。和议规定: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划定疆界,东至淮河中流,西至大散关,南属宋,北属金;宋每年向金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至此,南北对峙格局初定。岳飞、韩世忠等人的兵权随之被夺。不久,岳飞含冤而死,罪名是“莫须有”。

偏安江南

“绍兴和议”后果,秦桧筑巢高宗殿堂,变相把持朝政十八载,其间尽数迫害与己意见相左的官员,攀附外戚,结党内臣;台谏官亦沦为手段,用于铲除异己。虽树大根深,高宗仍对秦桧心有警惕。1155年,秦桧病情加重,高宗立马命其父子致仕,杜绝秦禧继承相位的可能。不久后,秦殒命。秦逝后,高宗仍旧倚重秦党,朝政依旧混乱。

1161年,金海陵王完颜亮南侵,却遭虞允文指挥的宋军在采石打败。恰在此时,金国内乱,完颜雍成功登基。在瓜洲的完颜亮失去了立足之地,最终被麾下所杀,金军北撤,南宋政权危机渡过。然而,宋金战争并未休止。

高宗早年无后嗣,只能从太祖的两位后裔赵瑗和赵璩中挑选。1162年,受金军侵袭影响,高宗萌生退意。赵瑗晋升太子,更名为赵昚。同年,高宗下诏退位,赵昚即位,号为宋孝宗。高宗自称太上皇,住在德寿宫。成为太上皇之后,高宗沉溺于酒色,挥霍无度,干预朝政。

孝宗登基后,整顿朝纲,力图振兴。刚即位就平反岳飞冤案,清退秦党,起用张浚等主战派官员,收复中原。1163年四月,孝宗命令李显忠、邵宏渊出师北伐,欲改变宋金臣属关系。北伐虽奏效,但将领不和且轻敌,致使符离之战失败。此后,孝宗恢复决心动摇,重新任命秦党汤思退为相,并开启与金和谈。1164年十二月,宋、金正式签订和议,谓之“隆兴和议”。和约条件如下:宋不再向金帝称臣,称侄;改“岁贡”为“岁币”,银、绢数额各自减至二十万两匹;割让唐、邓、海、泗州及商、秦州给金。此后三十年,宋金间再无大规模战争。

北伐失败后,孝宗仍怀收复中原之志,重整军备。然而,主战派文武将臣凋零,北伐事业化为泡影。在内政方面,孝宗大力整治吏治,裁员节流,惩治腐败,强化权力,对农业生产高度重视。总的来说,这段时间南宋政治稍有改观,然而由于孝宗决心不大,又受多方面限制,效果并不显著。然而,孝宗仍被誉为南宋最有作为的君主。

不孝天子

宋高宗驾崩之后,孝宗对政事逐渐冷淡,最终于1189年决定禅位于赵惇,即宋光宗。然而,光宗即位后不久就情绪失控,被李皇后掌控,与孝宗的关系甚是紧张,甚至在孝宗生命垂危之际要求相见,光宗却畏缩不前。1194年六月,孝宗离世,身为儿子的光宗竟然拒绝主持丧礼,最后由高宗夫人、太皇太后吴氏替代仪祭。此举激起朝野愤怒,临安城内混乱不堪,局势动荡不安。宗室赵汝愚、赵彦逾秘密策划立新帝,他们联手外戚韩侂胄,说服吴太后拥立嘉王赵扩继任,尊光宗为太上皇,赵扩即为宋宁宗。

权臣专擅

南宋宁宗初年,汝愚担任宰相,自身具有问心无愧的政治操守。然而,由于他身为宗室却担任宰相,这本是不合规定的,加之韩侂胄煽动造势,他最终被解职。为了彻底消除赵汝愚的影响和排斥异己,韩侂胄借学术之名,制造庆元党禁,将理学斥为“伪学”,为此,朝中许多理学家展开反对行动。韩侂胄因此将这些学者逐出政府。1200年,见理学无所作为,韩侂胄解除了党禁。

韩侂胄

党禁期间,民众怨声载道。为了稳定局面并巩固政权,韩侂胄决定对金发动战争。考虑到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尤其是辛弃疾和叶适等的反对意见,韩侂胄仍于1206年发动北伐,尽管南宋在局部战役中取胜,却未能扭转战局。北伐的失败令韩侂胄成为众矢之的。其政敌史弥远趁机联合主和派及韩的反对者。金国借机提出以杀死韩侂胄作为和谈条件之一。1207年11月,史弥远等人伪造密旨将韩杀害。1208年,南宋与金签订“嘉定和议”。史弥远满足金方所有要求,使南宋对金关系进一步下滑,国书中甚至称金国皇帝为伯父。另外,南宋还增加了30万岁币,并用300万缗钱赎回淮陕两地。自此,史弥远独揽大权。他搭上杨太后,以权谋私。

史弥远

宁宗原有8个儿子,但均早逝。故而他拥立沂王府的次子赵竑为太子。赵竑对此甚感不满,因而引发了史弥远废黜赵竑,改立赵昀接任的事件。1224年闰八月,宁宗驾崩,史弥远矫诏赵昀继位,即为宋理宗。理宗登基后,史弥远继续他的专权统治,而理宗则采取隐忍策略。

端平更化

1233年秋,史弥远离世,翌年,理宗改元端平,启动改革,史称“端平更化”。理宗罢黜史弥远旧党,朝廷面貌一新。北方,金朝遭蒙古侵略,濒临灭亡。对外政策有两种,一为联蒙抗金,二为援金以图唇齿相依之道和海上盟约之鉴,拥护金朝,使之成为南宋之藩篱。

早在1232年末,蒙古使者来宋商议联手攻金,多数大臣表示赞成。理宗答应蒙古要求,蒙古承诺灭金后归还河南。然而,口头上的约定并无书面记录,埋下隐患。金哀宗得知后,欲与宋合抗蒙古,却遭理宗拒绝。1233年,史嵩之遣江海、江万载及孟珙率两万兵、30万石粮,联蒙围困蔡州。1234年5月,蔡州失守,金哀宗自杀,金朝覆灭。孟珙带回金哀宗遗骸至临安,理宗供奉于太庙,以慰徽、钦二帝之灵。

抵御蒙军

金末河南空虚,蒙军撤退,理宗决心据潼关、防黄河、收复三京,重兴河山。1234年五月,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先锋,发兵河南。六月十二日,全子才收复南京。七月五日,宋军抵达开封。然而,三城已荡然无存,宋军粮草告罄,处境艰难。攻打洛阳时被蒙军设伏,损失惨重。诸路宋军全面溃退。端平入洛彻底失败,给后来的蒙古侵宋埋下祸根。

1235年,蒙军首次南侵未果,仍不甘心。1236年九月及1237年再次南侵,前锋濒临长江北岸。宋军拼死抵抗,成功遏制蒙军渡江企图。随即,孟珙、余玠等抗蒙将领率军接连战胜蒙军,逼其绕道。1258年,蒙古发动第二次全面攻势。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征战中受伤死亡,忽必烈忙于争夺汗位,无暇与宋军交战。贾似道趁机向忽必烈求和,割地称臣。他谎报胜绩,加官进爵,独揽大权。

理宗后期怠政,纵情享乐,国事荒废。其两子夭折,选其弟赵与芮之子赵禥为皇储。赵禥因母亲孕期服药,智商低下。1260年六月,理宗立赵禥为太子。1264年十二月,理宗去世,赵禥继位,即宋度宗。度宗荒淫无度,贾似道趁机专权。他隐瞒前线战况,以致襄阳、樊城被围三年后才传至度宗耳中。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3年,樊城、襄阳陷落,荆湖战线崩溃。

崖山海战

1274年七月,度宗离世,其长子赵㬎登基,尊号宋恭帝。此时的宋王朝早已江河日下。德祐元年(1275年)春,元军连破安庆与池州,直逼建康,长江防线土崩瓦解。百姓惶恐不安,期待贾似道大展身手,然而丁家洲一役宋军惨败,主力尽丧。十一月,常州、平江接连失守。德祐二年(1276年)二月初五,临安城内投降仪式举行,恭帝被俘。

临安陷落后,宋室与广大爱国军民坚决抵抗,决不妥协。恭帝兄弟赵昰、赵昺由大臣护送逃离临安。赵昰在福州称帝,国号宋端宗,以景炎年号纪元(1276年)。与此同时,文天祥带领军民顽强抵抗元军,陈宜中、张世杰、陆秀夫等保护赵昰、赵昺逃亡至海上,形成了海上流亡政府。1278年春季小朝廷抵达雷州。四月,赵昰英年早逝,陆秀夫等人拥立赵昺为帝,以祥兴年号纪元。同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而后雷州失陷,小朝廷只好南撤崖山(今广东新会)。1279年,元将张弘范尾随赶到崖山,发动总攻,宋军全线溃散,陆秀夫背负赵昺投海殉国;张世杰率余部突围后,葬身平章山下(大约在今广东阳江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至此,宋朝永久消逝。

0 阅读:0

稷下学史来明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