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想让陈赓去军委,陈赓大笑:请主席先给哈军工留笔墨

平安评过去 2024-07-29 23:32:28

1952年,中国刚刚摆脱战火纷飞的局面,国家正在全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建设。在这关键时期,党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想把陈赓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调往中央军委工作,却遭到了陈赓的大笑和婉言拒绝。陈赓认为自己更应该把精力放在建设国家急需的军事工程学院上,为国家培养军事科技人才。难道陈赓会拒绝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重托?他为什么坚持要创办这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在筹建学院的过程中,又经历了哪些艰难曲折?陈赓最终能否如愿以偿,圆满完成这项国家重任?

党中央决意创办高等军事工程学院,陈赓被指定主理

朝鲜战争的伤亡惨重,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深刻意识到,打赢战争离不开先进的军事技术装备。1952年6月,经过深思熟虑,中共中央决定创办一所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以解决军事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

此时,陈赓正在朝鲜战场指挥作战。他用落后的武器装备,牵制住了联合国军的进攻,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战场上,陈赓见识到了先进武器的重要性。突然,他接到中央军委的电报,被紧急召回北京述职。

1952年6月中旬的一天,陈赓来到中南海,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面前汇报了战场情况。围绕着技术装备的重要性,毛泽东对陈赓的阐述倍加赞赏,随即宣布中央决定由陈赓创办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

一开始,陈赓十分迟疑。他说自己隔行,对这方面知之甚少,恐怕难以胜任。然而,毛泽东亲自鼓励陈赓:"你不懂?我们党内还有谁懂行?你能办不好,谁能办好?"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老战友也一致支持毛泽东的决定。

在党中央和战友们的坚持下,陈赓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个重任。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要是办不好军事工程学院,誓不为人!"没料到,这番话成为陈赓今后的座右铭,推动他以旌旗蔽日的勇气,攻克重重难关。

尽管面临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艰难险阻,但只要党中央和毛主席有令,陈赓这个铁血将军从来都是令行禁止。此时,他已在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高水平地完成创办高等军事工程学院的重任。

筹建学院面临重重困难,陈赓迎难而上

创办高等军事工程学院这一重任一经确定,陈赓就像往常指挥作战一样,立即着手部署,组建筹备委员会,一切从零开始。然而,接踵而至的是一个又一个令人筋疲力尽的困难。

首先是校舍、设备和师资队伍全无着落。1952年8月22日,筹备委员会正式成立,一无所有的窘境立即凸显出来。开会时,陈赓直言:"时间不等人,筹备工作要立即开始,争取12月份迁往哈尔滨办公。"

一个月后,筹委会工作汇报会上,大家七嘴八舌地把困难诉说一番,场面一度乱作一团。就在这时,有人建议请示周恩来总理,由他召集国家有关部门开个会,动员各方面大力支持。陈赓略一沉吟,就干脆地说:"行!我找周总理去,我们要借用尚方宝剑的作用。"

果不其然,9月底,刚从苏联访问回来的周恩来迅速召开关于哈军工建设的专门会议。周恩来郑重讲话后,陈赓幽默风趣地拱手环顾一周,开玩笑说:"各位大臣、将军、元帅,兄弟才疏学浅,实在寝食难安,祈求各位老爷大力扶持一把,共同完成党中央、毛主席交给的任务。"

会场上气氛一片热烈,与会者纷纷表态全力支持,已有的武器装备要多少给多少,目前没有的则从国外进口。陈赓连连摆手谦逊道:"多了也不要,每样两套就够了,一套做实物教学,一套解剖研究。"

武器装备和材料有了着落,师资力量却还是一片空白。陈赓决定亲自招兵买马,把曾经在部队任教或有学校工作经历的干将士调过来。他挖来了在志愿军第三兵团任副参谋长的李懋之,邀之入伙帮办学校。

当时李懋之心有疑虑:"我干学校工作恐怕不行啊?"陈赓鼓励道:"你住过西北军士官教育团,当过抗大分校教育长,总有点学校体会,不会就学嘛。"

就这样,李懋之被陈赓说服,认定跟着他干准没错,很快就进了筹委会。

在陈赓手挽手、足蹑足地讨教下,陆续也调来了不少专家学者。他每遇有人才,就当场拍板定夺:"抓紧要来。"土木工程专家高步昆就是如此被招募入伙的。

另一个棘手的困难是校址选择。10月初,陈赓、李懋之和高步昆第一次勘察哈尔滨校址。一眼望去,这里曾是一片杂乱无章、荒芜凄凉的旧址,满目皆是要拆迁的坟墓和建筑,俨然一副面目可憎的景象。

陈赓很快就舒展开紧锁的眉头,他早已有了思想准备。两个月前,他就曾多方打探,考虑到这里大部分是荒地,拆迁容易,方才将此地选为校址。

眼下也不得不先争取当地上级领导的支持。陈赓得知哈医大不愿搬迁是主要障碍,于是他直接给东北卫生部打了个电话。部长说也有某领导有意见,陈赓立即说:"如果只是医大不同意,我可以做工作。但如果是领导有意见,这事就得由你们来解决了。"

不久,东北局长给陈赓回电话,妥善解决了校址纠纷,为军工学院选址扫清了最大障碍。每一次陈赓都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扫清一个又一个阻碍院校创办的绊脚石。尽管困难重重,但放眼望去,军工学院的前景已在眼前逐步显现。

哈尔滨筹建进行曲

1952年12月,随着冬季的临近,筹建军工学院的重心正式转移到哈尔滨。陈赓和筹委会一干人等先期抵达,开始了艰难的建设之路。

为了确保筹建工作的顺利进行,陈赓特意邀请了苏联军事顾问团前来指导。苏联顾问团由斯米尔诺夫上校率领,成员多为院校教授和军事专家。他们的到来犹如及时雨,为筹备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陈赓非常重视苏联顾问团,决心要给他们最大限度的支持和礼遇。他亲自与顾问团长沟通联系,时刻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只要苏方提出任何要求,陈赓都尽量满足。比如苏联专家们需要汽车代步,陈赓就在第一时间调拨了几辆新式吉普车供他们使用。

苏联顾问团的专家们很快就体会到了陈赓的诚意和热情好客,也对这位朴实爱民的老将军产生了由衷的钦佩。斯米尔诺夫说:"陈赓院长是个很不错的人,他为人谦逊亲和,同时又具有非凡的魄力和决心。我相信在他的领导下,这所新学校一定能早日建成,培养出众多军事人才。"

在校园选址、教学大纲编制、先期师资培训等诸多事宜上,苏联顾问专家们都给予了极大帮助。正是有了苏方的鼎力相助,哈尔滨军工学院的筹建工作才能如此顺利地拉开序幕。

与此同时,为了赢得当地民心,陈赓还采取了一些特殊举措。由于军工学院占地辽阔,一些民居被迫拆迁,引发部分居民的不满情绪。为此,陈赓决定将军方的几处房产无偿借给当地医院使用,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困境。

这一做法立即赢得了哈尔滨市民的广泛赞誉。不少曾表达过不满的居民主动站出来为陈赓说好话,大家纷纷表示愿意为国防事业出一份力。一位老太太激动地说:"陈院长是个好领导,真是为民造福啊!军工学院建在哈尔滨是我们的荣幸。"

就这样,在筹委会成员的通力协作下,在苏联顾问团和哈尔滨市民的大力支持下,军工学院渐次起势。校园拆迁工程如火如荼,新的教学楼和学员宿舍已初具雏形。春季来临时,院内草树葱郁,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筹建之路虽然困难重重,但在陈赓和大家的不懈努力下,一切都在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相信离正式开学的日子已不远了。

校园扩建如火如荼,军工学院渐成规模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之初,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几个月的时间里,陈赓和筹委会全体成员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让这所新学校初具规模。

1953年春季,随着场地拆迁和基建工程的逐步完工,校园面貌日新月异。最先建成的是大门和主教学楼,主楼占地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可容纳1000余名学员上课。接着是学员公寓、教工宿舍和一些辅助建筑的陆续建成。

为了扩充师资力量,1953年3月,陈赓亲自随同几名同志远赴苏联,向苏军高层求援。经过几番波折,陈赓终于说服了苏军总参谋部,允许从莫斯科等地调来20余名俄罗斯专家加盟哈尔滨军工学院。

这批专家中有教授、工程师和翻译等不同类型的人才,涵盖了机械、电子、化学等多个学科。他们的加入无疑是学院师资力量的重大补充。从此,俄罗斯专家在学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主讲核心课程,传授先进的军事技术理论。

除了俄罗斯专家,陈赓还从全国各地广纳贤士。有的是国内顶尖高校的师资力量,有的则是国防科研单位的专业人员,还有一些是从部队抽调而来。

此外,为了让教师队伍尽快充实起来,筹委会决定从其他院校借调一批教师。1953年夏季,陈赓亲率工作组几易其地,奔走于北大、清华、交大等名校之间,面见校长、系主任,向他们"借将"。

在陈赓的亲自运作和坚持下,最终从全国各地借调来了数百名教授、讲师和助教,他们中有不少是国内一流的学者专家。借调教师们深受陈赓的人格魅力和事业抱负所吸引,纷纷表示要全身心投入到这所新院校的建设中。

1953年9月1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终于正式开学,首批600余名学员踏入校门,开启了军事工程教育的新纪元。

为了庆祝开学,陈赓特意组织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典礼上,他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振聋发嗜地号召全体师生员工要为学院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军工学院决不能是一所普通意义的学校,而要成为一所多学科、高水平、代表国家最高军事科技实力的现代化军校。"陈赓铿锵有力地说,"大家要坚定信心、勇于开拓,力争早日把学院建设成为堪与世界一流军事工程院校媲美的知名学府!"

陈赓的讲话为在场师生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从那时起,军工学院就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仅仅几年后,学院就已在师资力量、实验设备和科研实力等方方面面跻身国内一流行列。

光环绕着军工学院的美名愈加熠熠生辉,无数年轻学子蜂拥而至,梦想有朝一日能在这里接受优良的军事工程教育。这所当初还是一张白纸的新院校,如今已成为国防科技人才的摇篮,中华民族的骄傲。

军工学院卓越成就,斐然获誉名声远扬

几年来,在陈赓和全体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终于不负众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卓越成就,在国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1956年底,中央军委来院视察时,彭德怀元帅高度赞扬道:"军工学院是建国后我军办得最好的一所学校,成绩非常突出。"随后,他还代表中央军委向学院授予"学习模范单位"的光荣称号。

同年,国防部教育长徐向前在军工学院的年终总结会上评价说:"学院自创办以来,在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处于全军首位,是名副其实的国内一流军校。"

如此高度评价,不仅源于军工学院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卓越成绩,更基于它在国防科研和军工生产方面所取得的杰出贡献。

1955年,学院成立了火箭武器研究所,随后又陆续建立了航空航天、导弹、电子、化工等多个军工实验室,形成了强大的科研力量。

在这些科研机构的带动下,军工学院每年都能研制出一批具有创新性的军事科技产品,并逐步将其投入实际武器装备的生产。

1958年,学院研制出的"东风1号"远程火箭成功首飞,成为新中国第一枚战略导弹;1963年,他们研发的"银河1号"地对空导弹一炮而红,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1965年,军工学院经过几年的潜心攻关,终于研制出国产第一枚核弹头,将国防科技实力推向了新的高峰。

这一连串的重大成就,无疑证明了军工学院已成为国家最重要的军事科技智库和先进武器装备的摇篮。正是靠着这所学院,我国在诸多战略性领域快速突破了西方国家的长期封锁和技术垄断。

从此,军工学院才学俱佳的名声如雷贯耳,远播海内外。无数年轻学子心生景仰,梦想有朝一日能在这里接受优秀的军事工程教育。

陈赓更因此而声名远扬,被人们亲切地称为"中国的祖布科夫",与这位苏联第一任国防部长拥有同等崇高的声望和地位。

结尾

1965年3月17日,陈赓和他多年的好友、苏联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相约在莫斯科共赴一场晚宴。

宴会上,马林诺夫斯基拎着酒杯,笑着对陈赓说:"陈老兄,我听说你在国内被誉为'中国的祖布科夫',真是了不起啊!我这个祖布科夫的接班人,现在也只不过是给你这位'新祖布科夫'端茶递水罢了。"

陈赓大笑着摇手道:"你可别拿我开涮了。国防建设任重道远,你我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罢,两位将军又举杯互饮,祝愿中苏两国的国防事业蒸蒸日上、继往开来。曾几何时,面对一穷二白的困境,陈赓还只能以"借将"的谦逊身份去邀"老爷大力扶持"。而今,就凭他一股拼搏奋斗的英勇气概,才终于打响了振振有词的"中国祖布科夫"响亮雄姿。

0 阅读:1

平安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