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皇后孟古青,被废后回家生龙子,皇帝想接回,娘家:接就出兵

平安评过去 2024-07-28 23:37:48

在皇帝身边,美人如云,佳丽无数。然而即便拥有这般锦绣福缘,皇帝的婚姻生活也未必就能一帆风顺。顺治帝便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他不顾朝野反对,毅然废黜了出身显赫的皇后孟古青。这位被遗弃的皇后最终回到了蒙古老家,并生下了一位皇子。顺治帝后悔莫及,想要将皇子接回宫中,无奈遭到娘家的决然拒绝,还被喝斥出兵就开战。在这皇权与亲情的较量中,到底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出宫廷闹剧?所牵扯的阴谋与权谋又有多深?让我们一探究竟。

贵族联姻,皇后门当户对

清朝建立之初,皇太极为了团结蒙古贵族,采取了与之通婚的政策。在汉人眼中,这种婚姻联盟无疑是一种权宜之计,但对满蒙而言,则是一种光荣的殊遇。毕竟,能够千里迢迢嫁入紫禁城,与儒雅文人气节的皇帝结为连理,对任何一个蒙古女子而言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孟古青便是这样一位幸运儿。她出身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贵族,其父吴克善是科尔沁卓礼克图亲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还是当朝太后布木布泰的侄女。这份骄人的身世,为她赢得了进入紫禁城后宫的入场券。

顺治帝六岁登基,时年尚小,自然无法亲自挑选妃嫔。他的母亲孝庄文太后便利用亲权,在顺治八岁那年,将外甥女孟古青纳入后宫,并于同年八月册封为皇后。一时之间,这位蒙古女子的身份地位陡然提升,从寻常人家的闺阁走向了皇家后宫的权力中心。

虽然孟古青远嫁京师,可终究源自游牧民族。她出身名门,容貌绝佳,堪称是蒙古科尔沁部落中最出挑的闺秀。但蒙古贵族女子的教养往往粗野简陋,难以同满汉文雅儒士相比肩。在满清统治者眼中,这份出身固然顺耳,可相较礼仪谨慎的内廷规矩而言,孟古青的言行作风实在稚拙凌乱。

生活习惯重大分歧引发矛盾

初期的婚姻生活或许尚能维系,但随着时间推移,夫妻间的隔阂逐渐凸显。孟古青作为博尔济吉特世家的闺秀,天生就缺乏内廷妃嫔应有的优雅仪态。她那些粗鲁野蛮的举止,不啻是对后宫礼仪的亵渎。

更令人无法接受的是,孟古青性情暴戾善妒,对其他宫妾百般打压欺凌。后宫阋墙林立,争风吃醋在所难免,但孟古青的行为已然超越了一个皇后的底线。她不仅肆意妄为,甚至屡屡违抗顺治帝的命令,对其他妃嫔拳脚相加。这种横行闯祸的劲头,自然招致后宫中其他妃嫔的不满和怨怼。

除了性情方面的缺失,孟古青生活作风也令顺治帝颇为反感。她那奢靡挥霍的生活方式,与顺治帝提倡的俭朴原则背道而驰。顺治帝自小便受到严格的教育,他追求生活的简朴和谦逊。而孟古青则是娇生惯养的纨绔子弟,她那骄奢淫逸的作风,无疑已经严重冒犯了顺治帝的原则。

这对有着重大分歧的夫妻,自新婚燕尔之后便闹了离居。顺治帝不满孟古青的种种行为,而孟古青也无法适应后宫的规矩要求。两人日渐疏远,最终到了决裂的地步。

有学者分析,顺治皇帝和孟古青皇后之所以感情如此破裂,除了上述种种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顺治帝并不喜欢蒙古女子,他更偏好才情出众、身段窈窕的满汉女性。这一点在他后来更青睐董鄂氏这位汉族女子身上可见一斑。

在漫长的九年婚姻里,顺治帝和孟古青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最终迸发为一场震惊朝野的宫廷斗争。这股宿怨逐渐在内廷酝酿发酵,直到顺治十年,皇帝终于打算将其一举了结。

皇帝下定决心,朝野阻力重重

顺治十年八月,顺治帝终于下定决心,决定废黜皇后孟古青。这一振聋发聩的决定,在当时无疑是前所未有的大事。从建州前后到如今,皇帝要废黜正妻,可谓是前所未有的荒唐事。

事实上,早在数年前,顺治帝就有了革去孟古青皇后之意。只是当时他年纪尚小,无权独断独行。等到十四岁那年,顺治帝正式开始掌权,便萌生了废黜孟古青的心思。

对于顺治帝而言,他的决心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上文已经提到,顺治帝对孟古青的行为十分不满,认为她无资格继续担任皇后一职。而且,孟古青毕竟出身蒙古,与汉人文化有着极大隔阂,作为中原王朝的执政者,顺治帝自然更希望有一位满汉后裔作为皇后辅佐左右。

可是,皇帝的决心遭到了朝野大臣的强烈阻拦。当时的大臣们纷纷进言,认为皇帝这一决定违背祖训,背离了礼法。毕竟皇后乃是天下之母,其地位至高无上,皇帝若要罢黜,必须经过朝廷的商议同意,单凭一人之私意是万万不能的。

面对这种强硬质疑,顺治帝勃然大怒,他认为身为天子,自己的决定就是天意,岂能受制于朝臣之言。此番争论几乎令皇朝陷入一场内讧,最终有人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分宫而治。

所谓分宫而治,就是让孟古青与顺治帝各自分庭而治,避免矛盾激化。孟古青可以暂且留在宫中,但已不再拥有实权,由另一位妃嫔暂时掌管后宫大权。这一提议虽然违背了祖制,但却是一个权宜之计,至少可以避免朝野开祖。

然而,这一提议依旧无法改变顺治帝的想法。在他看来,分宫而治无异于对皇权的极大挑战,绝不能被接受。他认为,身为天子,掌管后宫自有自己的决定权,岂能听从外人的主张。最终,顺治帝斩钉截铁地表态:孟古青必须被革去皇后之位,绝不手软。

权力斗争新变数出现

就在孟古青被革去皇后之位不久,一个意料之外的变故发生了,这给整场权力斗争增添了新的复杂变数。

据史载,在孟古青被革职后不久,她就遵从顺治帝的旨意回到了蒙古老家。当时她已有身孕,在回到科尔沁部落后,便于次年生下了一位皇子。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无疑为整场事件又增添了一个新的转折。

这位新生的皇子便是当年争论的焦点。作为顺治帝的亲生骨肉,他理应被接回紫禁城抚养成人。但孟古青显然不愿将孩子交给顺治帝,她认为既然已经被皇帝抛弃,自己就有权利亲自抚养这个孩子。

消息一传回京师,顺治帝大为恼火。他认为这个孩子理应是自己的嫡传血脉,应当被纳入皇家抚养。为了要回孩子,顺治帝几番派人前往蒙古,想要亲自接回这位小皇子。

然而,孟古青的娘家人却是一概拒绝。他们认为这是顺治帝给孟古青的最大侮辱,现在又想要夺回孩子,简直无理。如果顺治帝敢于派人前来,他们就誓与朝廷开战,绝不轻易妥协。

这无疑是对清王朝的一记重击。作为当朝天子,顺治帝竟然在自己的权威和私情之间徘徊,这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无疑是一种耻辱。不过,顺治帝也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他很快就意识到了这种斗争的无谓。

经过反复权衡,顺治帝最终选择了放弃。他没有继续纠缠下去,而是作罢,并正式册封了嫡长子福临为太子,让这个分支王室永远断绝了与皇家的联系。这无疑是一个无奈但也不得不做的选择。

然而,这场权力斗争并未就此彻底平息。关于这位小皇子的下落,历史上说法不一,有认为他最终还是被接回了皇家抚养,也有说他一直生活在科尔沁草原上。但无论如何,这场风波都为顺治帝的统治带来了一些阴影和不安定因素。

后院失火影响深远

孟古青这一出宫闹剧,虽然最终在皇权与家族之间画上了一个暂时的句号,但其影响却远未就此终结。这场由夫妻矛盾激化而引发的宫廷斗争,不啻是清王朝初期一记重挫,为未来的统治带来了诸多隐患。

首先,这场斗争彻底破坏了蒙古贵族与皇室之间的关系。在清初,为了巩固统治,皇太极曾通过"扶助同宗"的方式拉拢蒙古贵族,妥善安抚了各蒙古部族。孟古青虽只是普通蒙古贵族出身,但作为当朝皇后却代表了皇室与蒙古贵族的联姻。如今她遭到此等羞辱,无疑伤透了蒙古人的自尊心。

自此之后,蒙古各部族对清王朝的忠心就产生了动摇。他们认为皇室并不够重视蒙古人的地位,也没有诚心与他们并肩同行。这种怀疑和不满,为日后蒙古人的反清暴动和离心倾向埋下了祸根。

其次,这场斗争也在内部埋下了一些隐患。虽然顺治帝一时对孟古青忍了,但孟古青仍旧是皇室中的一员。她后来虽已远离紫禁城,却仍拥有皇家荫蔽。这无疑给已经分裂的皇室掺入了新的变数,她那个儿子的去留成了一枚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引爆新的矛盾。

当然,最直接的影响也是最明显的。顺治帝为此事耗费了大量的心力,内忧外患之下,统治自然力不从心。加之他后来英年早逝,难免让人猜忌,这场宫廷之争是否也是其夭折的一个导火索。

结尾

总的来说,孟古青这一闹剧虽然在表面上已经平息,但却为清王朝的统治埋下了一些隐患。它不仅打击了蒙古贵族的心理预期,也在皇室内部埋下了新的祸根。对于顺治帝这个当权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阻力。因此可以说,虽然这只是一桩家丑,但其影响却是深远而难以估量的。

0 阅读:79

平安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