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主政东北后枪决的重臣:杨宇霆该不该杀?孙传芳一语道破

平安评过去 2024-07-26 00:21:37

东北沦陷的黑暗年代,究竟是谁的错?曾几何时,曾经以军事实力和政治智慧著称的奉系,在张作霖被暗杀后土崩瓦解。张作霖的遗嘱是要杨宇霆这个足智多谋的军师全力辅佐年轻的张学良,但不久杨宇霆就遭到张学良的射杀。这个决定彻底改变了东北的命运,也让杨宇霆成为历史争议的中心。他是野心勃勃的叛徒,还是忠心耿耿的爱国者?他的死是张学良的英明之举,还是致命的错误?当时震惊全国的这起大案,孙传芳当年是怎么评论的?

杨宇霆的前世今生:军师之才,恩怨纠葛

时光回溯到晚清,一个名叫杨宇霆的年轻秀才在奉天挥毫执笔,凭借出众的文武双全天资,他很快就被张作霖相中,起用为幕僚。这位来自平民家庭的杨宇霆自幼聪慧过人,尽管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终于在1909年赴日本东京留学,并毕业于当时著名的陆军士官学校。

回国后,杨宇霆先是在奉天军械厂任职,随后加入了张作霖的麾下。凭借精湛的军事指挥才能和过人的智谋,杨宇霆很快就成为张作霖的心腹爱将。在张作霖统一东三省,建立所谓"满洲国"的战役中,杨屡立战功,被誉为"小诸葛"。

然而,命运往往就是这般反复无常。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专车经由皇姑屯时,突遭日本特务人员布置的炸药袭击,当场身亡。这一惨剧不仅让奉系陷入巨大动荡,也为杨宇霆的前程蒙上了阴影。

继承张作霖衣钵的儿子张学良,年纪虽小,却心存重用杨宇霆的打算。张作霖临终前嘱托张学良,要好好保重这位智勇双全的老臣。可是,权力的诱惑往往使人目光短浅。很快,张学良就对杨宇霆人们对他的尊重和影响力倍感不安,怀疑他另有所图。

1929年1月,一个令人咂舌的场景引爆了二人的矛盾。那是在杨宇霆父亲的寿宴上,众多贵宾到场祝寿,但除了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对张学良视若无睹,反倒是对杨宇霆极尽恭维之能事。身为东北实际执政者的张学良,在自己的地盘上竟被如此冷落,心中自是愤愤不平。

更令张学良无法容忍的是,就在这次寿宴几天后,杨宇霆居然单方面起草了一份任命常荫槐为东北铁路督办的公文,要求张学良当场签字。这无疑是公然挑衅张学良的权威,将他的权力架空。面对如此公然的反抗,张学良终于按捺不住,在1月10日的当夜就下令将杨宇霆以"吞扣军饷、贻误戎机、图谋不轨"的罪名枪决了。

九一八事变前夕的动荡

张作霖遇刺身亡的噩耗,如一记重锤狠狠砸向奉系这座坚不可摧的钢铁堡垒。奉系从此阵脚大乱,原本团结一致的军政体系出现了断层,权力真空带来的恐慌和摇摆不定充斥着各级将领的心头。

虽然张作霖在遗嘱中,明确指定年仅24岁的独子张学良继承东北王的宝座,但这位新科"王储"能否服众却使大人物们心存重重疑虑。毕竟,张学良年纪尚轻,军政经验亦有欠缺,面对如此重大变局,他能否临危不乱,统御大权?

此前几年,张学良一直在父亲的熏陶下,潜心钻研兵法谋略,力图将来能够一臂之力。但就在他刚刚接掌大权之际,东北便陷入了空前混乱。除了奉系内部权力斗争外,更有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千方百计窥视着这片肥沃的土地。

面临重重内忧外患,张学良不得不依赖父亲留下的谋臣杨宇霆。这位从军多年、政治经验老到的杨公,实在是张学良最可靠的依傍之臂。然而,就在张学良准备将杨宇霆定为军机处最高负责人之时,一些细微但极其危险的征兆开始浮现。

有消息透露,杨宇霆在背地里暗中培植亲信,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更有甚者,他竟开始私自招兵买马,企图在东北重新建立一支武装力量,以此作为与张学良对抗的筹码。

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让年轻的张学良倍感不安。他开始意识到,要统一混乱的东北,就必须先从内部夺回控制权,铲除隐患。而杨宇霆,显然已经成为他治权的最大阻碍。

与此同时,日本人也在暗中添乱。他们刻意渲染张学良年轻无谋,加之天生身体孱弱,希望借机从中渔利。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日方不遗余力怂恿张学良尽快除掉杨宇霆这个"祸根"。

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张学良的耐心已经渐渐所剩无几。杨宇霆那副恃才傲物、独断专行的模样,更是雪上加霜,让张学良感到他们之间早已火气纵横、难以共事。就在1929年1月的一个寒夜,张学良终于下定决心,亲自动手除掉了这位"非杀不可"的老谋臣。

杨宇霆遭遇暗杀的前因后果

1929年1月10日,这原本是个平平无奇的冬夜。但就在当晚,沈阳的张家大院里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张学良暗中出动亲卫,在帅府老虎厅会议室里毫无预兆地枪杀了自己的心腹重臣杨宇霆和常荫槐。

这起令全国震惊的血案,究竟是一时冲动还是蓄谋已久?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阴谋与权力博弈?

事实上,张学良早就对杨宇霆虎视眈眈。自从父亲张作霖遇刺身亡后,年轻的张学良就继承了东北的权力重权。但他清楚地意识到,真正掌控军政大权的人却是杨宇霆。这位足智多谋的老帅府谋士,曾是张作霖的心腹左右手,在奉系政权中权倾一时,影响力超过所有人。

作为父亲的遗嘱,张作霖生前明确叮嘱张学良,未来须倚重杨宇霆这位智勇双全的老臣。然而,权力的诱惑往往使人蒙蔽双眼。很快张学良就对杨宇霆在东北的巨大影响力感到不安,怀疑他另有所图。

更令张学良无法容忍的是,就在1月初的一次寿宴上,杨宇霆一反常态,公然对张学良视而不见,反而对其他人极尽奉承之谊,简直就是在当众挑衅张学良的权威。就在寿宴后不久,杨宇霆更是擅自起草任命常荫槐为铁路督办的公文,要求张学良当场签字,这无疑是公然蔑视他的权力。

面对杨宇霆越来越有失分寸的行为,张学良终于开始怀疑,他是否另有谋反之心。这种猜忌在日本人的怂恿下变本加厉。日方早就惦记东北这块肥沃的土地,他们刻意渲染杨宇霆实力强大、野心勃勃,并暗中散布谣言,说杨宇霆正私下扩建亲军,图谋不轨。

被来自内外的种种疑虑和压力所裹挟,张学良的耐心终于在那一夜耗尽。传闻他甚至还特意抛了几次硬币占卜,结果无一例外都指向了"宜杀"的方向。于是,张学良毅然决然地下令击杀了杨宇霆和常荫槐二人。

当晚约七时许,警务处长高纪毅带领六名亲卫突然闯入张府老虎厅,以"吞扣军饷、贻误戎机、图谋不轨"为由,在杨宇霆和常荫槐还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就凶残地将二人活活打死。如此惨无人道的杀戮手段,令当时在场的人无不心有余悸。

杨宇霆临终前曾大声疾呼"我是死的冤枉啊",但很快就被亲卫的枪声淹没。就这样,这位曾几何时还权傾朝野的军师之才,就这般凄凄惨惨地走向了人生的终点。而他的死,也为东北的命运掀开了一个新的令人扼腕的篇章。

杨宇霆生前的军事才能和政绩

论及杨宇霆在奉系的地位和作用,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想到一个辞汇——军师。这两个字不仅概括了他在军事指挥方面的杰出才华,更道出了他在张作霖麾下直接掌管大权的核心地位。

作为一名出身平民的汉人,杨宇霆能在奉系这个满人操控的政权中做到权倾朝野,着实来之不易。他之所以能走到如此高位,很大程度归功于自身过人的智谋和韬略。

早在甲午战争之后,列强就开始觊觎满洲这块肥沃的土地。为了对抗日俄等国的野心,奉系不得不在军事实力上大兴土木。而杨宇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被张作霖看中和重用的。

借助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深造,杨宇霆对现代化军事装备和战术有着独到见解。在他的亲自督办下,奉系先后建立了空军、海军和铁路工兵三大现代化军种,极大增强了奉系的军事实力。

尤其是在兵工方面,杨宇霆可谓功不可没。他不但督办了奉天等地的军火工厂,还从欧洲引进了大量先进设备,使得奉系拥有了自主生产枪炮弹药的能力,摆脱了对外国武器的依赖。

除此之外,杨宇霆还组织修建了一条贯穿东北的战备公路网,为部队机动提供了便利,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日军对交通线的掌控。

凭借这一系列的军事建树,杨宇霆很快就成为了奉系当之无愧的军师。他不仅主持重大军事行动的策划,更是帮助张作霖扫清了东北残存的北洋旧部,最终一统东三省。

可以说,正是有了杨宇霆这位智勇双全的军师辅佐,张作霖才能如此顺利夺取东北,奠定奉系在此一带的根基。而杨宇霆也凭借这一系列的军事功勋,获封一级公爵,权势日隆。

时至今日,每每回顾杨宇霆的军事事迹,人们不禁感叹:假如没有他的参谋辅佐,奉系未必能建立如此强大的军事力量;而如果没有他辛勤经营的陆海空军,东北或许也免不了更早就落入他国之手。

杨宇霆被杀后的东北命运

杨宇霆之死,无疑是东北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不仅让奉系的军政体系陷入了动荡,更为日后日军入侵东三省扫清了道路。

自从杨宇霆遇难后,张学良麾下就失去了这位智勇双全的军师辅佐。虽然表面上张学良一人独揽大权,但实际上他年轻无谋,经验有限,根本无力掌控如此庞大的军政机器。

很快,奉系内部就开始出现裂痕。一些野心勃勃的领导干起了别的小九九,互相勾心斗角,加之日本人东窗事发的怂恿离间,奉系渐渐溃不成军。

最先起衅的,是当年杨宇霆的得力手下、督办东北铁路的常荫槐。在杨宇霆遇难后不久,这位曾经的心腹大患就开始背叛张学良,私自扩充铁路守备队,导致沈阳一带的局势陷入动荡。

除此之外,奉系在东北的其他军阀也纷纷借机而起,试图分一杯羹。比如在吉林的张景惠,在黑龙江的赵作凇等人,都想乘机夺取更大的权力。整个东北就如同一盘散沙,原本的高度统一几乎土崩瓦解。

而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危机当口,张学良却显得无计可施。面对内部军阀的离心离德,他只能袖手旁观;面对日本人的威胁恐吓,更是节节败退。

时至今日,很多史学家都认为,张学良射杀杨宇霆无疑是他最大的一个军事错误。这不仅令他失去了一位能臣,更让最终奉系土崩瓦解,为日军扫平了最大障碍。

果不其然,就在1931年的9月18日,借口有人炸了南满铁路而发动的"九一八事变"很快就将军火燃遍整个东北。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张学良毫无还手之力,只能节节败退。

最终,在长春、四平会战中,奉系的武装力量几乎全军覆没。整个东三省也就此彻底沦陷,被日军占领。虽然张学良本人逃至西安,但事实上他已经失去了在东北的主导权。

结尾

人们不禁感慨:假如当年杨宇霆仍在,或许东北的命运就不会如此坎坷。毕竟有如此智谋过人的军师指挥作战,奉系未必会溃不成军。即便无法彻底抵御日军,至少也能拖延一些时间,争取更多筹码。

不过,历史终归已无可能改变。我们只能叹息这段令人扼腕的历史,警醒后人切莫重蹈覆辙,贻误大好时机。

0 阅读:4

平安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