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巴基斯坦特使穆罕默德结束三天阿富汗之行时,他带走的不仅是空空如也的承诺清单,更是中巴经济走廊安全困局的残酷现实。塔利班官员在喀布尔当面回绝了巴方核心诉求——要求阿富汗当局切断对巴基斯坦塔利班(巴塔)的庇护。这场外交博弈的失败,将中资项目置于持续恐袭威胁的聚光灯下。
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警报已拉响七年。自2013年项目启动以来,这条耗资620亿美元的战略通道累计遭遇47起针对中国公民的恐袭,仅2021年达苏水电站班车爆炸就造成9名中国工程师遇难。巴方调查显示,76%的恐袭与巴塔有关,而该组织通过阿富汗边境接收资金装备的路径始终未被斩断。
塔利班政权的态度令局势雪上加霜。尽管阿方在2021年掌权时承诺“绝不允许国土成为恐袭跳板”,但其对巴塔的纵容已成公开秘密。巴方特使此行提出两项具体要求:阻止阿富汗国民加入巴塔、关闭边境训练营地,却遭到阿塔官员强硬回怼:“巴基斯坦军力三倍于我们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凭什么要我们处理?”
这种推诿背后藏着地缘政治算计。巴塔与阿富汗塔利班虽同源却不同路——前者专注颠覆巴基斯坦政权,后者聚焦巩固阿富汗统治。阿塔默许巴塔在帕克蒂卡省设立12处营地,既为制衡宿敌巴基斯坦,也为牵制ISIS-K等竞争对手。卫星图像显示,阿巴边境的走私通道在塔利班执政后反增23%,毒品与武器正通过这些路径输向巴塔。
安全困局正动摇中巴合作根基。中方在2023年暂停了三个大型基建项目的拨款,要求巴方“先清场再开工”。巴基斯坦为此启动十年最大规模反恐行动:在开普省部署8万正规军,设立85个边境哨所,却难阻巴塔从阿富汗发动的越境袭击。巴军对阿富汗境内目标实施精确打击,引发两国边境部队长达72小时的对峙。
塔利班的战略短视或将引爆多重危机。其庇护巴塔不仅导致阿富汗错失加入中巴经济走廊的机遇——中方明确表示瓦罕走廊开放需以反恐合作为前提,更使国际承认进程陷入僵局。联合国监测报告指出,阿富汗2023年恐怖袭击数量同比上升41%,其中ISIS-K制造了68%的恐袭,阿塔的“双重标准”反为极端势力扩张创造真空。
这场安全困局正演变为地区定时炸弹。若阿富汗持续成为恐怖主义温床,不仅中巴经济走廊价值将大幅缩水,整个南亚都可能陷入“恐袭-报复”的恶性循环。当巴方特使的专机离开喀布尔时,中资企业已启动新一轮安全撤离预案——对于深耕巴基斯坦十余年的建设者而言,塔利班的态度意味着,他们或许要做好与风险长期共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