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梁士诒的盛名,我们来到了广东三水白坭岗头村。
岗头村位于白坭镇南部,东临南海丹灶,这里是康有为的故乡;南与南海西樵接壤,西樵山是著名的理学名山,书院、名家、岭南学术,闻名天下;西依西江。
岗头村的地理位置就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如果真有风水之说,这里就是风水宝地。
岗头村,开村于南宋时期,建村时因后岗有一棵琼花树,曾取名为琼岗村。后来村民认为“琼”与“穷”同音,意头不好,于是根据“岗峦叠翠,头角峥嵘”而更名岗头村。
走进岗头村,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村子很大,很漂亮,也很有特色。
古村在西江边,依山傍水,冈峦毓秀,广东古村永不缺席的池塘,岗头村有两,村内和村前各有一个,名曰月池塘和海边塘。池塘旁必不可少的大榕树,同样是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民居环塘而建,池塘三侧均呈现出梳式建筑,北面村口是村子唯一的出口。
古村给我们的感觉,最大的特点是祠堂林立。大家都知道,广东的村落都建有祠堂,可在岗头村你会发现众多各姓氏的大小宗祠散落村中。
后经了解古村的历史,才知道其必然。梁姓始祖庭山公自南宋开禧年间由韶关南雄珠玑巷辗转至此,开基定居。这时已有林、谢、严三姓先居此地,后来冼姓迁入,林、谢、严三姓或迁居他处。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古村一直存在着多姓共处的情况,不断有新的姓氏迁入,旧的姓氏迁出的现象。正因这块土地开放包容,才有了今天我们看到的古村内众多各姓氏的大小宗祠。
而这些宗祠均建筑精美,祠内有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彩绘等岭南风格的装饰工艺,极具观赏价值。
在村里所有古色古香的宗祠里,保存最完好、布局最有特色的无疑就是梁士诒生祠,又称“海天书屋”,原为梁士诒的“勋爵府”,这里也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
这座建于1913年的“海天书屋”位于古村落的西部,集园林、祠堂、书舍于一体的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建筑中路是生祠,面阔三间,深两进,相似于传统广府祠堂。南北两侧为园林建筑,北园是园林式的庭院和书屋,最为别致,其水景从园外六角亭延伸至园内。
很明显花式地板、雕花玻璃都是舶来货,西式风格明显。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海天书屋”虽然已不复昔日的荣光,但仍能感受到当年不可一世的盛景。
岗头人民会堂(最初是梁氏的宗祠,始建于宋朝,于1918年改建成为公益学校,于1964年改建成为人民会堂)前广场上的旗杆石,也引起了我们强烈的好奇。
在古代,族中如果有人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及第”“金榜题名”等匾额外,还要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以此光耀门楣,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
旗杆石,古代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
看到这众多的旗杆石,就知道岗头村人杰地灵,功名鼎盛。
果然,在这进士巷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进士巷位于村落西部,是前往梁士诒生祠的主通道。走进青石板路铺就的古朴的进士巷,就会被岗头村的翰墨文化底蕴惊艳到,巷道设置了寒窗苦读、上京赶考、科举乡试、金榜题名、岗头群贤五大场景,并对村里进士名人、进士井作了详细的介绍, 你可以在此慢慢品味古村的文化历史,细细斟酌古村的翰墨飘香。
岗头村历来学风甚盛。明清时期,功名鼎盛,人才济济,而在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更是达至极盛。据不完全统计,自明清时期,先后有上百位府、县秀才,三十余位五类贡生(国子监学生)、二十余位举人,六位进士、三位翰林。村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民国初期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权倾一时,官至内阁总理,被称为“梁财神”“二总统”的梁士诒。
此外,梁氏更创造了一门二进士,兄弟同榜,父子会魁,翰林辈出,将相联辉的辉煌历史,一时风头无两。
因此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众多的旗杆石。
这是一个翰墨飘香的千年古村,这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