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古尔泰:后金四大贝勒之一,弑母邀宠无人性,鲁莽无谋蠢到家

平安评过去 2024-07-24 02:39:38

在后金崛起的风云岁月里,有一位令人惊愕的历史人物——莽古尔泰。作为努尔哈赤的亲生儿子,他本该前途无量,却因一系列令人发指的行为沦为千古罪人。他是如何从备受重用的四大贝勒之一,沦落到被追夺爵位、子孙遭废黜的地步?他为何会犯下骇人听闻的弑母之罪?在权力的漩涡中,莽古尔泰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所作所为又给后金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让我们揭开这段尘封已久的历史,一探莽古尔泰的传奇人生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莽古尔泰的家世与早年经历

天命元年(1616年),努尔哈赤正式建立后金政权,并将自己的四个子侄分封为和硕贝勒。这四人便是后来声名显赫的"四大贝勒",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和皇太极。其中,莽古尔泰位居第三,被称为"三贝勒"。

莽古尔泰的母亲是富察·衮代,她原本是努尔哈赤堂兄戚准的妻子。戚准病故后,努尔哈赤按照女真族"兄死弟继"的习俗,迎娶了衮代为继福晋。衮代为努尔哈赤生下了莽古尔泰、德格类和莽古济三个子女。由于努尔哈赤的元妃佟佳氏早逝,衮代实际上成为了后宫之主,地位仅次于努尔哈赤本人。

在努尔哈赤的诸多子嗣中,莽古尔泰可谓是备受宠爱。他自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勇武才能,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努尔哈赤常常称赞莽古尔泰的勇猛,并对他寄予厚望。正是凭借着这些出色的表现,莽古尔泰得以在年纪轻轻时就被封为四大贝勒之一。

作为四大贝勒,莽古尔泰拥有极大的权力。努尔哈赤曾说:"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月贝勒掌理。"这意味着四大贝勒轮流执掌国政,每人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后金"大汗"。莽古尔泰在执政期间,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进一步赢得了努尔哈赤的信任。

然而,莽古尔泰的性格中也存在着一些隐患。他骄傲自满,常常自以为是,这种性格特征在他后来的人生中埋下了祸根。同时,他对权力的渴望也日益强烈,这让他在后金宗室的权力斗争中变得愈发激进。

莽古尔泰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在后金的权力结构中,他面临着来自其他兄弟的激烈竞争。尤其是代善和皇太极,他们都是骁勇善战、深得努尔哈赤信任的儿子。为了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莽古尔泰不惜以身犯险,在战场上拼命厮杀,以求获得更多的军功和赏识。

在一次对明朝的军事行动中,莽古尔泰率领部队深入敌境,冒着巨大的风险攻下了一座重要城池。这次胜利不仅为后金带来了丰厚的战利品,也大大提升了莽古尔泰在军中的威望。努尔哈赤闻讯后,亲自接见了莽古尔泰,并在众人面前夸赞了他的勇猛和智谋。

然而,就在莽古尔泰的前途一片光明之际,一个意外的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这个事件不仅影响了莽古尔泰个人的命运,也对整个后金的权力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事件就是他那令人发指的"弑母"行为,而这一切都源于他母亲富察·衮代的一场"不检点"行为。

弑母事件的始末与影响

天命五年(1620年),一场震惊后金上下的丑闻爆发了。努尔哈赤的继福晋富察·衮代与嫡长子代善的不正当关系被揭露。这一事件不仅动摇了后金的统治根基,更是直接导致了莽古尔泰犯下了骇人听闻的弑母之罪。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代善成年之后。作为努尔哈赤的嫡长子,代善本应是最有希望继承大位的人选。然而,他的生活作风却令人不齿。代善与其"小妈"富察·衮代暗中勾结,发展出了不正当的关系。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女真族的伦理道德,更是触犯了努尔哈赤的底线。

当时的女真族虽然有"父死子继"和"收继婚"的风俗,即父亲去世后,其妾室可能会被儿子继承。但问题在于,努尔哈赤尚在人世,代善与衮代的行为无疑是对努尔哈赤极大的不敬。

这一丑闻被揭露后,努尔哈赤勃然大怒。然而,考虑到衮代多年来的贡献以及她为自己生儿育女的事实,努尔哈赤最初并未打算处死衮代。他只是以"私藏财物"为由将衮代休弃,企图平息这场风波。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莽古尔泰得知母亲的所作所为后,怒不可遏。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莽古尔泰闯入衮代的住处,在一番激烈的争吵后,亲手将自己的生母杀害。

这一骇人听闻的弑母行为震惊了整个后金。有人认为,莽古尔泰是出于维护父亲尊严的考虑,才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也有人猜测,莽古尔泰此举是为了向努尔哈赤表忠心,以求得到更多的宠信。无论如何,这一行为都彻底改变了莽古尔泰在后金的处境。

弑母之后,莽古尔泰的处境变得极为微妙。一方面,他的行为似乎是在维护努尔哈赤的尊严,但另一方面,弑母这种有悖人伦的行为也让许多人对他心生畏惧和厌恶。

努尔哈赤对此事的态度也十分复杂。他既震惊于莽古尔泰的残忍,又对其"忠心"感到某种程度的欣慰。最终,努尔哈赤并未严惩莽古尔泰,但这一事件无疑在父子二人之间埋下了隔阂的种子。

弑母事件对莽古尔泰的声誉造成了巨大的打击。虽然他仍然保留着三贝勒的地位,但在后金上下,人们对他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许多人开始畏惧他的残暴,甚至有人暗中称他为"冷血恶魔"。

这一事件也给后金的权力格局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代善因为与衮代的丑闻,地位受到了严重打击。而莽古尔泰虽然因弑母而声名狼藉,但他的"忠诚"似乎也为他赢得了一些支持者。这种复杂的局面为后来皇太极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随着时间的推移,弑母事件的影响并未消退。相反,它成为了莽古尔泰政治生涯中挥之不去的阴影。每当有人提及这件事,莽古尔泰就会表现出异常的暴躁和敏感。这种心理状态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决策和行为,使他在政治斗争中变得更加鲁莽和偏执。

弑母事件后,莽古尔泰似乎变得更加渴望权力。他频繁参与军事行动,试图通过战功来洗刷自己的污名。然而,他的这种行为反而让其他贝勒们更加警惕。特别是皇太极,开始密切关注莽古尔泰的一举一动,为日后的权力争夺做准备。

皇太极继位后的权力斗争

天聪元年(1627年),努尔哈赤驾崩,后金政权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在众多皇子中,皇太极凭借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能力,成功继承了汗位。这一结果令莽古尔泰极为不满,他认为自己作为四大贝勒之一,更有资格继承大统。

皇太极继位之初,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他需要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他还要应对来自其他贝勒,尤其是莽古尔泰的不满和抵制。为了平衡各方势力,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策略。

首先,皇太极通过重用旧臣来稳定朝局。他保留了努尔哈赤时期的大部分重臣,包括范文程、洪承畴等汉臣,以及一些有才能的满洲贵族。这一举措得到了朝中多数大臣的支持,但也引起了莽古尔泰的不满。莽古尔泰认为,皇太极重用汉臣是在背离女真传统,有损后金的根本。

其次,皇太极开始逐步削弱四大贝勒的权力。他取消了贝勒轮流执政的制度,改为自己亲自处理朝政。这一改革直接影响了莽古尔泰的权力基础。在一次朝会上,莽古尔泰公开质疑皇太极的决定,称这是在破坏努尔哈赤定下的规矩。皇太极则以国家发展需要为由,坚持己见。

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力,皇太极还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他拉拢了代善和阿敏,给予他们一些特权和封赏,以此孤立莽古尔泰。在一次军事行动中,皇太极特意将莽古尔泰派往偏远地区,而让代善和阿敏负责主要战场。这种做法让莽古尔泰感到被排挤,进一步加深了他对皇太极的不满。

莽古尔泰并非坐以待毙。他开始在军中暗中拉拢旧部,试图建立自己的势力。在一次对明朝的战役中,莽古尔泰违抗皇太极的军令,擅自出击,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也打乱了整体战略部署。皇太极对此极为不满,但考虑到莽古尔泰在军中的影响力,暂时没有公开处罚他。

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决定对莽古尔泰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他以莽古尔泰多次违抗军令为由,剥夺了其部分军权,并将其亲信调离重要岗位。这一举措引发了莽古尔泰的强烈反应。在一次朝会上,莽古尔泰当众指责皇太极独断专行,不顾宗室利益。双方的矛盾公开化,整个后金朝廷陷入了紧张氛围。

为了缓解局势,皇太极采取了怀柔政策。他在公开场合表彰了莽古尔泰的军功,并承诺会给予适当的奖赏。同时,他也暗中加强了对莽古尔泰的监视,防止其采取过激行动。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紧张局势,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莽古尔泰的处境越发艰难。他的盟友逐渐减少,在朝中的影响力也日渐衰退。一些原本支持他的将领,出于对前途的考虑,开始转而支持皇太极。这种情况让莽古尔泰感到孤立无援,他的行为也变得越发偏激。

天聪五年(1631年),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出现了。在对明朝的一次重要战役中,莽古尔泰再次违抗军令,导致后金军队损失惨重。这次失误给了皇太极一个绝佳的机会。他召开大会,当众指责莽古尔泰的失误,并宣布削减其军权。这一决定得到了大多数将领的支持,莽古尔泰的地位进一步下降。

然而,这并不是莽古尔泰命运的终点。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而这场风暴的中心,就是即将到来的大凌河之战。这场战役不仅将决定后金对明战争的走向,也将成为莽古尔泰政治生涯的转折点。

大凌河之战中的表现与失败

天聪六年(1632年)春,后金与明军在辽西大凌河城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役。这场战役不仅是后金与明朝之间的重要较量,也成为了莽古尔泰命运的转折点。

战前,皇太极召开军事会议,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决定亲自统帅主力,率军直逼大凌河城,而将莽古尔泰派往旁路,负责牵制明军援军。这一安排表面上是重用莽古尔泰,实则是将其置于次要位置,防止其干扰主要战局。

莽古尔泰对这一安排极为不满。在军事会议上,他公开质疑皇太极的决策,认为应该集中兵力一举攻下大凌河城,而非分兵作战。双方争执不下,最终皇太极以大汗的身份强行推行了自己的计划。这一冲突further加深了皇太极与莽古尔泰之间的矛盾。

战役伊始,后金军队按计划展开行动。皇太极率主力直逼大凌河城,很快就形成了对城池的包围。与此同时,莽古尔泰奉命率军在辽西一带游弋,阻截可能到来的明军援兵。

然而,莽古尔泰并未严格执行皇太极的命令。他认为自己的任务过于被动,无法建立战功。于是,他擅自决定改变计划,率军向大凌河城方向进发,企图抢在皇太极之前攻下城池。

这一决定严重打乱了后金军队的整体部署。原本负责阻截明军援兵的力量突然空虚,给了明军可乘之机。明将祖大寿趁机率军突破了后金的防线,成功进入大凌河城,大大增强了守军的实力。

当皇太极得知莽古尔泰擅自行动的消息时,立即派人传令,命其立刻返回原定位置。但莽古尔泰充耳不闻,继续向大凌河城挺进。他认为,只要能够攻下城池,就可以将功补过。

然而,事态的发展远超莽古尔泰的预料。由于他的贸然行动,明军援兵得以进入城中,大凌河城的防御力量大为增强。当莽古尔泰率军抵达城下时,发现守军已经严阵以待,城墙上箭如雨下,根本无法强攻。

与此同时,皇太极率领的主力部队也遭遇了严重的困难。原本计划中负责牵制明军的部队不在位置,导致明军可以集中力量对付皇太极。后金军队的攻势受挫,伤亡不断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皇太极不得不调整战略。他命令莽古尔泰立即撤回,重新布防,以阻止更多的明军援兵。但此时的莽古尔泰已经陷入了困境,撤退时遭到明军的猛烈追击,损失惨重。

最终,大凌河之战以后金军队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役不仅使后金损失了大量兵力,也严重打击了军心。更重要的是,它暴露了后金内部的矛盾和指挥系统的问题。

战后,皇太极召开军事会议,严厉斥责了莽古尔泰的擅自行动。他指出,正是因为莽古尔泰的不服从命令,才导致了整个战役的失利。在会议上,许多将领也纷纷指责莽古尔泰,认为他应该为这次失败负主要责任。

面对众人的指责,莽古尔泰却不以为然。他辩解说,自己的行动是为了尽快取得胜利,如果不是皇太极的战略出错,他早就攻下大凌河城了。这种态度进一步激怒了皇太极和其他将领。

大凌河之战的失败,成为了皇太极削弱莽古尔泰权力的最好借口。他以莽古尔泰违抗军令、导致战争失利为由,剥夺了其大部分军权,并将其亲信悉数调离要职。这一系列举措,实际上宣告了莽古尔泰政治生涯的终结。

然而,大凌河之战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成为后金军事体制改革的导火索,促使皇太极开始重新思考军队的指挥体系和作战方式。同时,这场战役也加速了后金内部权力格局的重塑,为皇太极进一步巩固权力奠定了基础。

莽古尔泰的衰落与结局

大凌河之战的失败成为了莽古尔泰政治生涯的转折点。皇太极借此机会大幅削减了莽古尔泰的权力,但这并非莽古尔泰命运的终点。接下来的几年里,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最终走向了彻底的衰落。

天聪七年(1633年),皇太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改革。他重组了八旗制度,将原本由各贝勒掌控的旗分别收归中央统一管理。这一改革直接打击了莽古尔泰的权力基础。作为四大贝勒之一,莽古尔泰原本拥有自己的旗,现在却被剥夺了对旗的直接控制权。在一次朝会上,莽古尔泰公开反对这一改革,称其破坏了努尔哈赤创立的制度。然而,他的反对不仅没有得到支持,反而遭到了其他贝勒的批评。

失去了对旗的控制权后,莽古尔泰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他原本的许多支持者,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开始疏远他。在军中,莽古尔泰的命令不再像以前那样得到严格执行。有几次,他下达的军令甚至被下属直接忽视,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天聪八年(1634年),皇太极决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他开始推行一系列新政,包括改革行政制度、推广满文、发展农业等。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莽古尔泰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外。在一次重要的决策会议上,皇太极甚至没有邀请莽古尔泰参加,这种公然的冷落让莽古尔泰感到极度屈辱。

失去权力的莽古尔泰开始寻求其他出路。他试图与一些同样对皇太极不满的贵族联合,企图形成一股反对力量。然而,这些行动很快就被皇太极察觉。皇太极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他以"结党营私"的罪名,将莽古尔泰的几个主要支持者逮捕并流放。这一举动彻底瓦解了莽古尔泰可能形成的反对势力。

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改国号为清。这一重大变革标志着皇太极权力的进一步巩固。在改国号的仪式上,莽古尔泰被安排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他的存在几乎被忽视。这种公开的羞辱让莽古尔泰深感挫败,但他已经没有任何力量来改变这种局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莽古尔泰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虽然仍保留着贝勒的头衔,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所有实权。在朝会上,他的发言常常被其他大臣打断或者直接忽视。皇太极也不再征询他的意见,甚至在一些重要场合,故意不让他出席。

崇德元年(1636年),清朝正式建立。在登基大典上,莽古尔泰被安排在远离皇帝的位置,这种安排明显是对他地位的贬低。更让莽古尔泰难以接受的是,一些曾经是他下属的将领,现在的地位却比他更高。

随着清朝的建立,皇太极开始大规模任用汉臣。这些汉臣中的许多人很快就获得了重要职位,而莽古尔泰则被进一步边缘化。在一次朝会上,当莽古尔泰试图发表意见时,一位新晋的汉臣竟然直接打断了他的话,这种情况在以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

崇德二年(1637年),皇太极决定对朝鲜用兵。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莽古尔泰提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但被皇太极直接否决。不仅如此,皇太极还任命一位年轻将领为主帅,而将莽古尔泰安排在一个无关紧要的位置。这次战役的成功进一步巩固了皇太极的威望,而莽古尔泰则完全被排除在功劳之外。

到了崇德三年(1638年),莽古尔泰已经完全失去了在朝中的影响力。他的建议不再被采纳,他的命令也无人执行。在一次重要的祭祀仪式上,莽古尔泰甚至被安排在了旗主之后的位置,这种公开的降格让他感到极度屈辱。

最终,在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极以莽古尔泰年事已高为由,正式免去了他的所有职务。虽然保留了贝勒的头衔,但莽古尔泰实际上已经被完全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他被安置在一个偏僻的庄园里,远离京城,也远离了权力的中心。

结尾

从此,曾经叱咤风云的莽古尔泰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他的衰落不仅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着清朝政治格局的彻底重塑。随着莽古尔泰的退场,努尔哈赤时代留下的最后一个政治障碍也被清除,皇太极的统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稳固。

0 阅读:28

平安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