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慈禧不喜欢光绪皇帝身边的珍妃。
也许是珍妃的自由散漫又或者放荡不羁,刺痛了这位活在深宫一辈子的太后的心。
慈禧向来不容珍妃,甚至在最后的出逃时刻都没忘记将珍妃秘密处理,其中讳莫如深的原因我们无从得知。
然而如今一部《宫女回忆录》,让我们得以掀开历史的真相,窥见其中掩埋着的真相。
据《宫女回忆录》书中记载,当时八国联军侵华的消息传到皇宫时,慈禧慌了。
她思索着带上光绪帝出逃,但是在出逃的前一天,慈禧去处置了一个她讨厌了很久的人。
崔玉贵得到慈禧的命令后,将珍妃带到了她的面前,慈禧对珍妃说八国联军打进来了,她要带着光绪暂时避一避,珍妃何去何从自己解决。
这话的意思很明显,慈禧不准备带着珍妃逃跑,希望珍妃能够自我了断,不要拖了慈禧和光绪的后腿。
慈禧见珍妃珍妃听到慈禧的言语,只觉得可笑,义正言辞说道:“皇帝不应该逃!”一个国家就算士兵都已经跑完了,皇帝也该牢牢坐在皇位上守着自己的土地和百姓,而不是贪生怕死,将清朝的子民置于不顾。
皇帝这把交椅代表着九五之尊的身份,象征着一个国家的威严,皇帝出逃让帝国势力知道了,那些外来侵犯者将会更加的肆无忌惮、无法无天。
珍妃这句“皇帝不应该逃”让慈禧无地自容,毕竟无论皇帝是不是光绪帝,慈禧才是大清王朝实际的掌权者,珍妃口中的光绪不能逃也是在说:慈禧坐在这个垂帘听政的位置上就该担起相应的责任,如今居然想要带着光绪皇帝逃跑实在是丢脸。
一怒之下,慈禧便叫崔玉贵好好处置这个胆大妄为口出狂言的珍妃。
而珍妃的遭遇,也让人们感到奇怪,光绪帝后宫这么多的妃子,为何慈禧独独讨厌珍妃呢?
慈禧讨厌珍妃的原因珍妃是光绪最爱的妃子,不止是因为容貌的美丽,更是思想上的相吸。
珍妃不是在深宫中长大的人,她来自于一个与外界有着许多联系的沿海城市,所以虽然成长在封建时代,思想却比旁人更加自由开放。
珍妃如果是草原上奔驰的野马,光绪则是笼中的金丝雀,一直生活在慈禧阴影下的光绪,因为珍妃的到来有了点生机。
可以说,珍妃便是光绪溺在河水中的一根稻草,和珍妃在一起的日子是勉强的喘息,让光绪不至于崩溃。
但如果说珍妃在光绪眼里是一道光,那在慈禧眼里便是恶魔,一个试图将自己掌控下的光绪拉出囚笼的魔鬼,所以慈禧视珍妃为眼中钉、肉中刺。
除此之外,珍妃还有一点不被慈禧所容的就是珍妃的干政。当时面对帝国主义的施压与侵略,清政府无能无力,只能派出李鸿章签署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李鸿章成了千古罪人,真正的推手慈禧躲在最后面。
珍妃是个直性子,面对这样的屈辱,直接让自己的堂兄上书称李鸿章是卖国贼。
这封奏折彻底惹怒了慈禧,毕竟没有慈禧太后的授意,那张耻辱的条约李鸿章又怎么敢签。
这件事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珍妃的堂兄被贬官到了蒙古,珍妃也被降为了贵人。
所谓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慈禧垂帘听政几十年,珍妃说了一句实话就得遭到惩罚,这是慈禧太后明晃晃的双标。
珍妃的结局回到八国联军侵华的前一日,慈禧见了珍妃,珍妃那句“皇帝不应该逃”让慈禧感受到了言语上的羞辱,于是生气地叫崔玉贵把珍妃拉到一旁去投井。
珍妃在与崔玉贵的拉扯中嘴里依旧喊着“皇帝不应该逃”,直到被崔玉贵丢进井水里淹死。
珍妃是当时清朝拥有开放思想的民众的缩影,他们早已看穿清王朝的内里的腐烂,那些衰朽麻木侵蚀着清朝朝廷的每一个人。
民众想要依靠慈禧依靠清朝来拯救自己出水火,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那些先进的人们才会喊出自由民主的口号,就如同珍妃嘴里的”皇帝不应该逃”一样,落在慈禧的耳朵里是不可忍受的屈辱,落在民众的耳朵里是希望的号角。
慈禧带着光绪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两人随着清朝的覆灭也被刻在了历史的屈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