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施一公的逆袭之路: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映阳谈职场 2025-04-23 16:05:26

施一公在学术界大名鼎鼎,但在娱乐至上的网红时代,很多人对他可能并不熟悉。

现年58岁的他是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前副校长,西湖大学的创始人之一和现任校长。

这虽然是大多数普通人终其一生也难以企及的高度,但如果我们能沿着施一公的成长脉络奋斗,也未尝不能有所成就。

《自我突围》一书是施一公的随笔集,系统讲述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

从出身看,他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爷爷奶奶和父母均毕业于名校。但受文革影响,他除了家庭氛围的熏陶外,并没有享受到家族身份和地位的余荫。

施一公祖籍云南,生于河南郑州,成长于河南驻马店,高中时以全国数学联赛河南赛区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系。

他对河南感情很深,而“河南人”这一标签因为种种原因,曾一度被人误解和轻视。

施一公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自己是“河南人”,以期为河南人正名。

他的成长之路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的是,他一直埋头苦读,一步步的从高中到大学到出国留学,再到回国,并没有什么惊世骇俗之举。

复杂的是,他的成长过程一样要克服很多困难,经历很多挫折。

比如,他大三那年,父亲因庸医耽误治疗而去世,他备受打击,很久才从阴霾中走出来。

出国留学期间,经济拮据,辗转多个中餐馆打工,被欺侮、被抢劫等等。

但天道终酬勤,他没有放弃自己的学术理想,无论遭受什么样的打击,始终勤奋求学。

且志向远大,他虽已在国外取得了非常好的学术成就和地位,但仍然选择回国,并立志提升国家整体的科学水平。西湖大学在他的奔走筹划下应运而生。

在急功近利的时代,赚钱似乎成了人们的唯一目的,人们终日为了更高的收入和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奔波劳碌着,似乎忘了还有“理想”一词。

这个“理想”与金钱和物质无关,而是自己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就如施一公的“科学报国理想”一样。

找到了“理想”并为之奋斗,或许就能帮我们从逼仄的现实中杀出一条血路,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