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化市,就酱紫。老家镇上一套房,都不如成都一个车位值钱。现在成都小区一个车位的挂牌价,都是6.5万。老家镇上扛过了08年大地震的步梯房,近60平小套二,才卖3万?
记得2022年初的时候,那房子还有人想花22万买下来呢。当时家里人非不愿意卖,总觉得要等拆迁——毕竟已经说过几次要拆,也统计过拆迁意愿,签过字了。
但因为小区有另外2家“奇葩”狮子大开口,镇上房子要人家2.2万一平米——没有100%签字,就直接不拆了。最后整个单位3栋楼都没有拆成,拖到2025年,这楼房至今还保持着上世纪90年代的框架,外观上因为“旧改”过,看起来还行,内里却是天天在掉价。
本来家乡留套老房子,偶尔回老家也有个落脚之地,也没什么不好。但为了在成都买房过户,还是不得不尽快卖掉老家镇上的房子了——毕竟成都现在有些区域,交房产契税的时候,要查家庭成员名下加起来共有几套房,这个几套房的认定标准,还是按四川省范围内查房。
如果因为老家镇上还有一套不值钱空有情怀和儿时记忆的房子,把成都这边买的房子算3套契税,就得不偿失了。情急之下,也只能把老房子半卖半送,尽快处理了过户卖给别人。这样在成都买1套房、2套房,只要每一套房的面积都在140平以下,契税就都是按1%算。如果是第3套房,那么不论面积大小,都要按3%算了。
成都买套100多万的房子,多2个点、少2个点的契税,在老家镇上真的都可以再买一套房了。不如索性把老家镇上房子,便宜甩卖了,能卖几个钱是几个钱,多少回点血。由此可见,未来房子和房子之间的差距,也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一样,只会越来越大。
分化市,就酱紫。上一轮周期,是“有房”和“无房”之间的差距,这一轮周期,则是“有房”和“有房”之间的差距。举个栗子,成都买一套房子的钱,看起来100多万也是一笔不小的钱,但这钱去到上海这样的国际大都市,也只当人家有些小区一个车位的钱而已。
所以嘛,“房价如葱”从某种角度来看,也很有道理,但到底说的是哪里的房子,还是得搞搞清楚。过去普通人闭着眼睛乱按一套房都赚钱的时代,是彻底结束了。从今往后,“选筹”比“买入”这个动作更重要。
买对一套房,不说赚多赚少,拉长时间周期来看,保值增值未来仍可期。但要是买错一套房,一家人积累的财富,自己未来20-30年的预期收入都得搭进去。区别,就在于选筹时,买入的到底是一个房产,是一个家,还是仅仅是一个大宗消费品。
房产,随时拿去银行抵押,都能套出来现钱的,才叫房产。
家,不管花了多少钱,不管在城里还是乡下,只要能满足一家人工作、居住、求学和生活需求的,月供和开支也都控制在自己可承受范围内,那么外面风大雨大,都不如自己的小家最大。管它涨跌,买了就安心生活,稳步向前走。一家人和和睦睦过日子,比啥都强。
如果仅仅是一个商品,那就要有盈亏同源的思想,赚了钱
不用飘,赔了本也是为自己的错误选择买单而已,及时止损,好过怨天尤人。
至于一辈子不买房的,租房真也挺好的,乐得自由,爱去哪个城市飘就去哪个城市飘,个人选择不同而已。房东们最欢迎这样热爱自由的“租房客”。毕竟,如果人人都买了房,房东们多出来的房子,又该租给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