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一下司马家代魏立晋的过程和逻辑,这种灰色成功,遗害千年

采蓝说历史 2023-12-19 13:13:05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种说法,要想真正实现一个家族的阶级跃升,往往需要至少三代人的努力。这一点放到篡权的司马家,是相当契合不过的了,他们家代魏立晋,如果从司马懿走出第一步开始,到司马炎最后一锤定音结束,刚好是经历了三代人的“拼搏”。

司马家建立的晋朝在历史上是何风评,这是人尽皆知的事情了,但那是后话了,咱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三国时代的终章——司马炎建立西晋从而结束了三国时代,司马家是如何做到像过河卒子一样步步拱到权力顶端的呢?其背后的真实逻辑是什么呢?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启示呢?

司马家夺权的大致过程

司马家其实一直活得很精致,这是一个极其懂得算计的家族。

汉末时期,司马家经过累世经营,已经逐步演变成了一个颇有地位和名望的高级士族。司马防在朝中身居高位,司马懿八兄弟也被称为“司马八达”,算是自带品牌效应了。

只不过,实话实说,当时司马家跟“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有“荀氏八龙”的颍川荀家、名满天下的弘农杨家等顶级豪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但是这种地位上的差距对于司马家来说,似乎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分量不够,算计来凑嘛!

老爷子司马防因为天下有变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他觉得自己的机会应该不是很多了,在天下形势不太明朗的情况下,以不变应万变或许才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一直坚持大汉忠臣的路线和人设。大家看看,咱司马家自始至终都在走正规渠道、干正经工作,咱家的人都是好同志,大家要尊重和高看我们一点哈。

但实际上呢?司马家从来都没有什么所谓真正的忠诚,他们只讲究资源的合理分布。司马防自己是紧随落魄皇帝汉献帝去渡劫,但是把家人孩子都遣送到了河东老家静待时机。

到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候,其实天下大势已经能够看出端倪了,争霸天下大致最后就是袁绍和曹操这两个人的事情了,袁绍有实力优势,曹操有政治优势。

于是,司马防作为曹操当年入仕的举荐人,把大儿子司马朗率先送到了曹操帐下去参加抢位赛。但是,其他七个儿子只能按兵不动,一是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篮子里,二是好些个儿子确实还没成年,哥哥带弟弟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老二司马懿暂时得留在家里当主心骨。

司马懿正式入仕时间是201年,这一年也就是曹操刚刚击败北方霸主袁绍不久,这个时机的选择一看就是非常有讲究的。官渡之战后,曹操一时风头无两,谁都觉得曹操是最有可能一统天下的那个人。

司马懿入仕后,最开始的岗位其实就是当地政府向中央进行年度工作汇报的联络员,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份工作,使得司马懿能够接触到荀彧、崔琰等中央大佬。

也不知道司马家是怎么运作的,司马懿最终被征召入京,并且他没有跟他哥哥司马朗一样走曹操路线,而是提前进入了曹家的第二梯队,他进入了潜在接班人曹丕的阵营。

至于司马家想怎么选就能怎么选择工作部门的问题,咱不过多解释,只告诉大家,他们家祖上曾当过颍川太守,跟颍川士族的关系相当不错。他哥哥司马朗作为一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也没少帮他活动、推荐。

司马懿在曹丕身边还是很愿意下功夫的,慢慢地,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为“四友”,是曹魏接班人曹丕心腹中的心腹。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司马家的老三司马孚后来直接进入了曹魏另一个接班候选人曹植的梯队,直到曹植明确落选后,才及时转投曹丕阵营的。

老爷子坚守汉献帝阵营、老大司马朗走曹操路线、老二司马懿紧跟接班热门人选曹丕、老三司马孚投身另一热门接班人曹植,看看,这就是司马家的下注策略,面面俱到,一个都落下,确保他们司马家永远都是受益者。还能在局势明确以后,随时跳车——司马孚就从曹植车上成功跳到曹丕的快车上。细思极恐不?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押宝押中了的司马懿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就跟康熙身边的韦小宝一样,妥妥的当朝心腹大人。因为曹丕这人为了争取支持,表现得相当有人情味,对于那些身边的老人、旧人,简直就到了有求必应的地步了。曹丕甚至还公开表态:曹魏有事,自己在东边,司马懿就应该负责西边;自己在西边,司马懿就应该负责东边。好像要跟司马懿分治天下一样。

得益于曹丕这个好老板,司马懿在曹丕一朝摇身一变,成为了曹丕的托孤大臣。

司马懿还特么运气特别好,在曹丕和曹叡交接班的时候,原本自带防盗锁的曹魏军界,由于夏侯尚、曹休、曹真这些军界大佬赶着去投胎似的,几年之内挂得干干净净,再加上东吴和蜀汉也都挺配合的,不断地北伐,搞得曹叡根本不敢启用新人,也没时间去培养嫡系,只能由司马懿一路捡豆子似的,一步一步成为曹魏的军界第一人。

但司马懿在曹叡手下,还是不敢乱动的,因为曹叡能被称为“明帝”,政治水平是相当在线的。

可一直把司马懿压得死死的曹叡又寿命不长,在把司马懿弄得想回老家的紧要关头居然阳寿到了。临终之前还被身边的老臣发动政变,把司马懿再次抬高到辅政大臣的位置上。

司马懿虽然厉害,司马家在朝中的文官系统也有一定的根基,可是毕竟禁军势力是被曹家人牢牢掌控的,所以曹爽对司马懿步步紧逼,而司马懿只能以退为进,甚至装病不出。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曹爽为了让表弟夏侯玄掌控西北军务,交换性地让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掌管了三年中护军。这让司马师有机会暗中培植嫡系势力——三千死士。

由于司马懿的演技过于逼真,曹爽慢慢对司马家放松了警惕。而一直“装死”的司马懿父子却暗中分析总结曹爽的行为习惯,趁着曹爽率所有亲信出城祭祀的时机,骤然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从曹爽手中夺回了权柄。

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最受人唾弃的就是指着洛水发誓之后又公然出尔反尔地诛杀了曹爽等异己势力。

尽管司马懿父子各种“谦让”,坚决不接受丞相等敏感岗位,也不敢轻易走加九锡的篡权之路,但是他们司马家的名声开始发愁,淮南三叛在他们父子三人当权期间各发生一次,说明他们司马家自始自终都没有做到上下归心。

老子政变,老大废帝,老二弑君,司马家三父子的行为越来越出格。尤其是司马昭当街弑君之后,基本上是把他们家的名声丢到了粪坑里了。只不过,他们司马家一直牢牢掌控着曹魏的核心力量,别人也并不敢把他们怎么样。

公元263年,一心想要再进一步的司马昭再也坐不住了,他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攻蜀,希望用军功来给自己加冕。幸运的是,他得偿所愿了,在拿下汉中之后,司马昭终于受封晋公了。这和曹操当年的轨迹大致齐整了。

次年,魏元帝曹奂再次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

但是,到了公元265年,没来得及走出最后一步的司马昭突然下线了。而他那个接班的儿子司马炎决定向前辈曹丕致敬,于公元266年逼着魏元帝曹奂禅让皇位于他,正式建立了西晋。

司马家代魏立晋的过程,看起来跟曹家代汉立魏的过程大抵相似,但实际上却大有不同。因为老曹家不管怎么说,人家的产业基本上是自己亲手打下来的,而司马家顶多只能算巧取豪夺、坑蒙拐骗。

司马炎为什么能代魏立晋?

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政权的运行逻辑以及权力结构。中国历史的封建专制是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的,之前的国家政权其实并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其实大多都是皇权、相权两权分立,很多时候还是皇权、相权、监察权等三权分立。

皇权不能一家独大,其实是有很多潜在因素的。一是皇家势力的能力和实力、时间和经历没办法做到面面俱到、事事亲为,比如明朝的亡国皇帝崇祯帝其实就相当勤政,可最后呢?明朝还是亡于一塌糊涂之中。因为你皇帝再勤奋、能干,但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你掌握不了触角太深的社会信息和分布极散的社会资源,如果有人不配合你,你掌握的信息可能是失真的,发布的命令可能是不被执行。这个大家参考一下,现在一个大公司的董事长为什么特别依靠总经理的辅助经营就行了。

汉朝,是中国的第二个统一王朝,在君主集权的道路上,经历过很多充满危险、血腥的试探。比如汉初的异姓王叛乱、诸吕之乱、七国之乱等等,其实就是诸侯王、军工集团等势力集团在捍卫皇权侵夺自己的既得利益。

所以,中国封建社会沿用最久的统治格局其实是在汉武帝手里形成的。汉武帝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给国家权力从各个层面上了紧箍咒,最大程度地维系了既定权力格局的运行。首先,皇帝是老天定的,皇权是老天授权的,一般人不要有痴心妄想,你们都不配。其次,明确了等级制度,级级服从和配合才能构建和谐社会;最后,把普通人十分敬畏的伦理秩序导入了政治体系,比如你不忠君爱国、不服从上级指示安排,就跟你忤逆你的父亲没啥两样。

可是,咱们也知道,在中国乃至全世界,永远都是这样的,一套体系问世之后,那些既得利益者会誓死捍卫它,而那些感觉不如意的人则会想法设法去找它的BUG,去推翻它。

战国时期以来,其实就有很多社会游士在多方寻求自己的政治出路,所以大家可以看到诸如苏秦、张仪等毛遂自荐且辗转游离于各个国家之间的游士。这些游士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若是这些人不得一定的安抚和满足,他们是很容易引起社会动乱的,正所谓能力越强、破坏力也就越大。所以,除了一些国家层面收留了一部分游士,大部分游士都被一些贵族圈养起来了,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战国四公子”。因为不这样做,国家是很难稳定的。

但是,贵族养士依然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比如容易滋养贵族的野心等。真正科学的做法是国家养士。但国家养士又必须有一个大一统的环境和诸多代表着利益、权力的行政岗位以及地盘等等。

所以大家不要觉得汉朝以后的郡县制和秦汉以前的分封制有啥天壤之别,其实在本质上区别并不是那么明显,只不过分封制是粗犷式的一种分配模式,而郡县制相对要细腻得多,且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了,仅此而已。

汉朝立国以后,国家长期处于和平发展轨道,是不是所谓的“士”又慢慢多起来了?是不是很多原本不是士族的人在吃饱喝足之后,想方设法变成“士”?这就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要”。

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太学,实际上就是给那些白身的读书人提供一种晋升通道。但是,这玩意发展到最后,自然而然就失控了。因为太学生必然会越来越多,你国家怎么安排得过来?你不安排,人家煽风点火说你国家说话不算话;你降低规格去安排,人家和前辈们比较一下待遇,还心里特别不满意,特别来情绪。关键是,这些太学生其实是在本质上都是一个官二代、富二代,国家权力始终在皇族和那些原生权贵手中轮转,非常不利于社会稳定。

后来王莽篡汉,其实本质是不就是利用了那些对自身待遇不满意想另辟蹊径实现更好发展的太学生们吗?他们其实就是通过左右国家意识形态来实现自己的背后目的的。你们老刘家的皇帝不是说你们都是老天授权的吗?那好,咱找机会说老天发怒了、老天发出警告了,说明老天对你老刘家不满意了。你们老刘家不是牢牢掌握国家的最终人事权吗?咱们就用舆论造势,把我们的领袖和代表王莽同志一步一步地往前推,你敢犯众怒吗?

但是,王莽带着一帮理想主义者是治不好国的。因为利益分层由来已久,他们这种秩序重组会伤害到很多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比如西汉中后期形成的地方豪强。这背后和社会大面积变法的成功几率不高是一个道理。人家几代人上百年流血流汗才积累今天的家产,结果你换一套说辞,就让人家充公,谁愿意?

王莽很快就败给了豪族代表刘秀同志。刘秀统一天下后,其实也对上述这一重大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较深的研究。他的总体思路其实是“舍远保近”四个字,就是把地方利益打包让给那些军功集团、地方大族,但是在中央部分加强了集权,也把传统意义的相权打散分包,三公、九卿各司其职,不是以前由丞相大包大揽。

其实按道理来说,刘秀这种管理模式会走得更远、更久,因为地方势力向中央的渗透和聚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过程,可坏就坏在东汉的皇帝接二连三地短命,外戚集团这个新兴权力巨无霸无可避免地诞生了。外戚本来就是士族,这就加速了士族集团的权力扩散。

皇权为了保护自己,拿回自己应该拿回的东西,逼不得已,只好找外人帮忙,那就是原本没有资格掺和国家政事的宦官。

东汉一朝的“戚宦之争”,其实就是皇权和相权的殊死搏斗。最后,通过两次“党锢之祸”,一度十分嚣张的士族集团终于被皇权暂时按在了地上。但他们能服吗?咱得东山再起呀!于是汉末崩塌就此诞生了,因为士族集团出了一个极为优秀的策划师袁绍。

所以汉末乱世,在表面上看是诸侯争霸,其实在骨子里是士族集团发起了新一轮的秩序重组。从这一点来讲,当时真正有机会稳定天下的其实就只有袁绍和曹操两人而已,其他人基本上都是打酱油的。比如孙权,他其实就是代表一小部分地方武装割据势力;比如刘备,他们其实是代表了一部分至死不愿意妥协或者不被认可、招安的士族和武装势力。

讲到这,是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曹魏政权其实也是有很大漏洞的,你老曹家不管怎么控制、预防,你们都别想吃独食。这天下是你老曹家带人打下来的没错,但你们也不要忘记了,也是我们士族集团在背后投资的。该给我们的分红,可不能少。

曹操是有点喜欢不按套路出牌,他弄死了金牌合伙人荀彧,然后强行给公司改制,想把股份合资公司改成独资公司。但你曹操太猛,你压得住。可你儿子呢?你孙子呢?所以,曹丕这小子一上位就赶紧给士族集团那口高压锅放放气,别真爆炸了。曹丕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把人才垄断权重新交给了士族集团。

之后,曹叡一朝实际上对慢慢抬头的士族集团控制得比较好的,但关键是他的告别演出没搞好,被两个身边人给“帮忙”下旨了,司马懿作为当时的士族大佬和代表,成了最大受益者。没办法,人家司马懿是士族领袖,好东西要先给领袖享用。

随后,司马家充分发扬了他们家的家传绝学:慢慢磨、慢慢凿,最终渗透进了保卫皇权的心脏部门——禁军系统。这是司马家最后能把刀架在皇权脖子上的重中之重。

当然,司马家能够成功篡权、篡位,不仅仅是他们家能力强、势力大,他们背后还有许许多多的“联营者”。比如出身士族且无法真正融入皇族的郭太后就经常给司马家政治站台,司马家的政治发声很多都是通过她来完成的。还有,助力司马懿完成高平陵之变的老臣蒋济等等。

死心塌地跟着司马家走的势力主要有三块:一是司马氏提拔起来的坚定支持者,主要代表有王祥、郑冲、何曾、石苞、裴秀、羊祜、荀顗等;二是在魏朝统治下受排挤的人,主要代表有贾充、王沈、陈骞、杜预、山涛、魏舒、高光等;三是那些原本无党派却最终抱上司马家大腿的亲信,主要代表有张华、王浑、卫瓘、李憙、荀勖、李胤、卢钦等。

司马家构建权力团伙的主要方式是依靠其世家背景的强盛宗族,广泛的世族联姻,继续保持陈群制订的九品制度,保护世族豪强利益,部分推行复古制度,扩大分封规模来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以便顺利地完成了魏晋禅让。

总而言之,司马家篡权的潜在逻辑是,先扮猪吃老虎,用各种积极表现换取了老板的信任和器重,然后等到自己的翅膀硬了之后,翻脸不认人,与老板各种互相捅刀,等到老板奄奄一息的时候,和一帮同事把老板堵在一个角落里,用各种讨好的方式要求那些同事们成为旁观者,最后自己臭不要脸地弄死了大哥,霸占了大嫂。还美其名曰说是大哥真心把大嫂让给他的。

一点点感慨

有些司马家的门徒曾经是这样怼我的:司马家抢了你家的江山和天下了?你比司马家提鞋都不配,凭啥在这指手画脚?

狗咬狗,一嘴毛,毫无意义的争辩没有必要,所以我并没有回复和反驳他们。

但是,今天我想和那些忠实的读者说一些真正的心里话:咱这一路写历史下来,主打就是在写什么?写因果、写敬畏、写逻辑、写人性而已。

我们现在每个人的处境和条件都是不一样的,用静态标准来说,每个人的能力、状态、条件都是不一样;用动态的眼光来说,每个人的天赋、机遇、认知都是不一样的。其实历史人物也是如此。

但是我们大致的方向是一致的,通俗点就说,那就是都希望自己和身边人过得更优越、更体面一点呗。

这就引申出一个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也就是怎么去为人处事?

其实这就是数学思维中的解题问题。咱是不是要先捋清自己的已知条件?是不是得过一遍潜在要求的运算逻辑?然后去找准合理的实现路径也就是解题方法?最后才能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也就是资源得出正确答案?

可是,很多人其实没有搞清这种思路,他们终其一生其实都停留在“我想”、“我要”这样初级阶段或者叫原始阶段。比如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永远只会说我要、我想怎么怎么样,但基本上就是仅此而已。

司马家在前期的种种经营、潜伏,其实说不上什么大奸大恶,因为这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正常向社会发展的方式和方法。打个比方,这就跟一个刀客锻造一把宝刀一样,你不能说他有啥不应该。

但是,司马家后期的种种行为注定是千夫所指的。因为他们一旦拿到了屠龙刀,就大开杀戒了。也举个例子,比如一个考题,司马家是觉得不管他怎么做,都应该是对的。我不按你们要求的方法来,我也不管你考题的合理答案是什么?反正我写什么就是什么?不同意就殴打威胁监考、阅卷老师,甚至直接撕毁考卷,说这次考试自己就是第一名了。

其实讲白了,我们人这一生,如果能修炼到孔夫子所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那种境界就相当牛逼了。可很多人只想随心所欲,却没法做到“不逾矩”。不能在规则范围实现自己的欲望,就要公然破坏规则,或者不愿遵守规则,这是相当危险的。这一点,我相信很多游戏玩家,类比于游戏规则的意义,或许会理解更透彻一点。

我们为什么老讲一个人要感恩,要心存敬畏?其实道理不是很简单吗?用好自己的已知条件,不乱去搅和那些未知因素嘛。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樊笼之中的,也就是说,适合我们生存和发挥的都是有限空间,所不同的就是空间有大有小,如果我们能找到自己的舒适区,把那个有限空间经营好,大抵会过得很幸福的。但是,不知敬畏地到处去挑战自己和别人的底线的人,通常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你违规的次数太多了,老天必定要封杀你。

司马家对后世造成的恶劣影响就在于这:同志们,人生苦短,该出手时就出手,啥规矩道理、条条框框,都给我见鬼去,放飞自我吧。谁敢挡我们的路,我们就干掉谁;只要我们看中的东西,就要据为己有……我们司马家连皇帝都敢杀?你们还怕什么?是的,他们是不会再怕什么,所以他们会用类似的方式来对付你们司马家。

其实是规矩道德,很多时候都是保护弱者更多一些。不信,大家再仔细想一想吧!想清楚了再决定自己要不要脚踏实地做一个安守本分的人。

11 阅读:1776
评论列表
  • 阿牧 10
    2023-12-24 11:54

    司马家代魏自立是必然的结果,因为权臣走到这一步放弃权力的话必然会被清算,哪怕他真的忠于大魏,各位自己说说走到司马懿这地步自己会怎么办,篡位是必然结果,因为司马家已毫无退路

  • ken 10
    2023-12-25 15:45

    权臣不篡,皆无好下场。哪怕你能善终全身而退,后代家族也跑不了,例如霍光

    尚能饭否 回复:
    不篡的,周公旦、诸葛亮、郭子仪,这些自己算是善终也,没牵扯到子孙。篡位的王莽也没好下场。🌝🌝
    周星星 回复:
    还有鳌拜
  • 2023-12-22 14:04

    写的精辟难得啊

  • 2023-12-21 09:24

    兄台的观点不错[点赞]

  • 2024-01-12 02:33

    如果有一种叫天命所归 那就是晋 曹孙刘只不过那司马家作嫁衣 尤其是曹二三代的短命 以及魏明帝托孤曹宇 曹宇不授 顾命大臣临时加入了司马懿 在加上曹爽🐷一样的操作 巧合不是一个半个 是一连串 而司马懿在曹爽猜忌前根本毫无反心 最后被迫自保 然后他发现已无对手也无退路 于是乎顺势而为 妥妥的天命所归

  • 2023-12-22 11:22

    勾心斗角

  • 2023-12-23 07:00

    就算司马家不反,这必然也有其他人反

  • 2023-12-22 13:06

    道德底线下降分为几个阶段,一个是春秋时期,一个是战国时期,第三个是吕后废帝,第四个是王莽篡汉,第五个是司马懿背弃洛水之誓,第六个是司马昭当街弑帝,第七个是宋武帝灭司马晋全族

  • 适逢其会,但也是历史必然,司马懿是聪明人,说一千道一万,其实还是因为五胡乱华这根刺影到了我们这些后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