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介入全国联采进入准备阶段,介入市场迎来改写时刻。
血管介入全国联采将至
6类耗材被「预定」
7月24日,河北医保局发布《河北省医疗保障局关于开展6类血管介入类医用耗材产品介绍的通知》,其中明确,为做好河北省牵头血管介入类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确保集采工作公开、公正、科学、合理,现开展6类血管介入类耗材线下产品介绍。
根据《通知》,产品范围包括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栓塞微球、神经介入球囊扩张导管、胸主动脉支架、动脉扩张球囊、导引导管(外周血管介入)。
介绍内容包括产品情况(材质组成、技术参数、适用范围、研发背景等)及市场情况(产品市场情况分析、整体行业情况、市场需求、竞争态势、推广策略等)。
根据此前文件,河北牵头的血管介入耗材联盟采购是国家医保局今年重点指导的全国联采项目之一。在血管介入领域,这一全国联采备受关注。从河北此次通知要求来看,上述6类血管介入类耗材已获联盟集采重点关注,有望纳入采购名单。
有从业者指出:“这些产品在血管介入领域中已形成一定规模,并有多家国产厂家产品获批。整体上外资企业仍占较大市场份额,但具备逐步国产替代的前期基础。以价格高昂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为例,目前有5家国产厂家获批,还在路上的估计也有5家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河北开展血管介入类耗材线下产品介绍工作,将外周介入产品纳入其中,这一品类的全国降价可能不再遥远。
截至目前,已有4个耗材全国联采项目开始推进。其中,浙江牵头的乳房旋切针集采启动了信息维护工作,福建牵头的结扎夹带量采购文件已正式发布,江西省牵头的生化类检测试剂集采公布了拟采购品种。
除此之外,今年国家医保局重点指导全国联采还包括安徽牵头的肿瘤标志物等体外诊断试剂联盟采购、广东牵头的超声刀头联盟采购、河南牵头的冠脉切割球囊等联盟采购。
这一全新耗材采购模式,也将揭开耗材市场的新变局。
血管介入市场加速变革
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血管介入耗材可分为心血管介入、神经介入、主动脉及外周介入等。其中,冠脉介入类耗材较早实现集采覆盖,冠脉支架被纳入第一批耗材国采,集采后价格直线下降。
神经介入弹簧圈在近几年陆续开展省际联盟及省级集采,价格也逐步走低。今年3月,京津冀“3+N”联盟弹簧圈带量联动采购中,平均降幅达到57.18%。
外周介入是目前医用耗材市场中为数不多的尚未进行全国大范围降价的规模性市场。
去年3月,河南开展了神经介入和外周介入集采,共108家企业(国内企业70家、外资企业38家)参与,76家企业拟中选,2323个品规平均降幅达53.6%。采购结果执行后,预计河南两类耗材采购金额将由每年的24.6亿元降至11.5亿元。临床常用的神经介入球囊扩张导管由17000元降至5000元。
从国产替代进程来看,除最为成熟冠脉介入外,血管介入多数领域仍由外资主导。
其中,胸主动脉腔内介入支架领域,国产产品初步实现了对进口产品的替代。2021年中国胸主动脉腔内介入手术中,国产产品的手术量占比达60.2%。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产品出厂价计算,2021年中国主动脉腔内介入支架市场规模为24.0亿元,预计2023年达到33.7亿元,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预计达到6.7%。
神经介入和外周介入均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目前,国内神经介入和外周介入企业主要有归创通桥、微创脑科学、先瑞达、禾木生物、艾柯医疗、心脉医疗、惠泰医疗、先健科技等。
神经介入领域,灼识咨询数据显示,按销售金额计算,2021年全球的神经介入器械市场规模达26.41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95.56亿美元。2021年中国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35%至40%。
随着脑卒中等疾病的增加,未来中国神经介入市场有望加速渗透。灼识咨询预计,中国神介介入手术渗透率将由2019年的10.8%提升至2026年的54.70%。
市场格局来看,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神经介入市场中外资占据了超80%的市场,美敦力独占超60%的市场,其中通路类、出血类和缺血类进口占比分别超过70%、90%和90%。国产还有很大赶超空间。
外周介入整体处于发展早期。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9年中国外周动脉疾病介入器械市场规模为24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至122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15.7%。
该领域国内起步较晚,部分产品未实现突破,国产占比不足5%,国产替代尚要时间。
在采购端,对比更为成熟的耗材市场,神经介入、外周介入集采的降价幅度相对和缓。不过,联盟集采对于耗材市场的“一键重塑”效应亦不可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