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销售,有人赚大钱,更多人只能长期混底薪。
同样,发朋友圈,有人一个月赚几万几十万,更多人则是,尝试发了一段时间,觉得没用,后面就索性不发了。
一件事只有先重视起来,你才具备做好它的基础。
很多人之所以发不好朋友圈,不是朋友圈营销有多难,而是重视度不够。
有些信息差和认知差一旦被消除,你可能会发出一声感叹:哇,原来这个东西的威力和价值这么大!
站在打造“社交资产”的高度去发朋友圈
陌生人之间要建立关系,要满足两大需求。
一旦你能快速满足了这两种社交需求,你的社交成本(包括时间成本,情绪成本等)就会大幅度降低。
通讯录里的名单,会变成能带来源源不断被动产出的“资产”,最直接的“产出”就是订单,还有订单背后客户对你这个人的认可和信任。
而这两大需求,都可以通过朋友圈来完美实现。一是价值匹配的需求
人都不愿意和价值比自己低太多的人打交道。
都愿意和价值比自己高的人打交道。
你的价值,完全可以通过朋友圈侧面展示出来。
二是安全感和信任度的需求
仅仅有高价值还不够,还要降低别人社交中的不安全因素。
人们头脑中固有的认知路径是幽默智慧的人,朋友多的人,一般比较好相处,不会轻易和人撕逼。
通过朋友圈,你可以把朋友多、幽默感这些特质展示出来,进而向客户展示出你是一个靠谱,有健康情感电路的人。
微信都加了,却不会发朋友圈,岂不是很亏。
而一旦你学会发朋友圈,你的微信,就会从一个普通的社交软件,变成想存款一样的“资产”。

朋友圈发什么?
核心是,你要多维度的展示出一个立体的人设——朋友圈是立人设的地方,不是卖货的地方。
正确的卖货逻辑,是通过“人带货”,而不是直接在朋友圈打广告。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发圈的内容,做结构性的划分。
比如:
1、发生活圈,让客户喜欢
以现实生活为中心的内容,包括你的故事,你的爱好,你常去的地方,常见的人,常做的事等等。
目的是让人了解,喜欢上你这个人。
2、发专业圈,让客户信任+下单
以业务为中心的内容,包括你服务客户的过程、你的客户见证等等。
证明你的专业性,可以分为自证和他证。
自证,你可以发自己的专业知识,对行业的理解,发你的团队,你的财富。
他证,你可以发客户案例,用户证言,以及各种背书。
广告还是要发,但不能过多,多了容易招人厌,现在拉黑屏蔽已经是微信用户的习惯了,忍耐度很低,不要触碰这条红线。
最好软广硬广结合起来发,周期性的发。
直接给出行动指令,让客户行动。
3、发思想圈,和客户构建更深度的关系
以精神生活为中心的内容,比如你对一些热点事件、观点的点评见解等。
这个层面的内容做好了,你就能和别人建立更深度的关系。
对方不光能成为你的客户,还可能成为你的合作伙伴(助理、合伙人、投资人等)。
发好朋友圈的标准:“四有”
有用,有趣,有钱,有生活,并且掌握好这四种属性的配比。
有用:不要自嗨,发对别人有帮助的信息。
比如你对行业的理解,分享你的专业知识,分享客户案例。
侧面展示出自己的专业度和权威性。
不要让客户觉得,只有他一个人来找你,消除客户的担忧和风险,成交的障碍就扫清了50%以上。
有趣:特别是中高端客户,别人看的不仅仅是你的专业度,他们身边不缺有同样专业能力的人。
专业能力,在市场是不是什么稀缺品,但有料又有趣的灵魂是。
用钱:这里的“钱”指的是人的“慕强”属性。
人都是慕强的,你必须打开人性的慕强开关。
想象一下,你是更愿意和一个落魄的人打交道,还是更愿意和一个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打交道。
有生活:发你的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发你和家人朋友的相处,让人感觉你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个卖货的机器。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对待工作,对待身边的人,也不会太差。
有了正确的认知和方法,剩下的就是坚持。
只要你重复的次数足够多,客户的潜意识就会慢慢被你影响,这是客户自己都控制不住的。
能力是练出来的,每天3-5条朋友圈发起来,只有不断重复,你才能真正把很多意识整合成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体感,真正内化朋友圈营销的精髓。
除了钱,发圈还可以倒逼自己成为“四有青年”,这也是做好朋友圈营销最重要的产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