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身边真正聪明的人

吴光情感 2025-04-07 03:59:40

心智,要远比所谓的智商、聪明重要得多。

兴趣、观念、感知力、自我管理能力、信仰、愿力,这些要素随便拿一个出来,都远比所谓的聪明要重要得多,而这些可以统称为“心智”。

归根到底,这个社会(包括财富、地位等),并不属于聪明人,而是属于有信仰、有情怀的人,“心智”强悍的那一批人。

如果你发现一个人:

内心安定有静气;社交话少,常常独来独往;自律又坚持;喝酒从来没有醉过……

那这个人很可能就拥有过人的心智,这也是我定义中真正聪明的人。

曾国藩背书,很多遍都背不出来,马云复读三年,也只上了个杭州师范……

但这些并不妨碍他们是真正聪明的人,或者最终进化成真正聪明的人。

一直在构建自己的系统

同等智商和生存环境的两个人,A有构建思维框架的意识和动力,B没有。

10年之后你会发现,A已经构建了一个庞大精深的思维体系,而B还是和10年前一样。

有些人终生都在构建、更新、完善自己的认知体系和思维框架,并乐此不疲。

到了一定的时间,他们会拥有自己的哲学,清晰的架构这个世界。

系统一旦建成,就具备了面对任何情况,都能给出一套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能力。

“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些人这里,不是一句简单的漂亮话和口号,而是生存和成事最大的根基和依靠。

一个人之所以有持续学习的意识和动力,是因为他对规律有信仰,笃信“世界是有规律的”。

普通人所忽视、瞧不上、人云亦云,但其实根本不理解的那些“大道理”、“简单道理”(比如因果,利他就是利己),牛人往往有一套自己清晰的定义,并把这些道理显化为自己的行动和生活。

如果说大多数人都是经验主义,那真正聪明的人,就是结构主义。

因为透彻理解底层原理,所以“偏见”相对更少。

话少、说话慢半拍,因为他们正在为要说的内容构建思维模型。

一个人内心能定下来,有静气,有韧劲,有笃定感,也正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生存和事业,架构在对“规律”的深度理解上,架构在这些远比磐石更坚实可靠的东西上。

重视自己的感觉

巴菲特说,小时候他父亲给过他一个很重要的建议:尊重你的感觉。

兴趣背后是感觉,感觉背后真实,只有真实的东西才能生长,假的东西没法生长,这也是高手之所以成为高手的原因,也普通人之所以成为不了高手的原因。

感知力,是真正聪明的人区别于普通人的另一个核心。

普通人是“单核系统”,要么理性,要么感性(情绪化)。

而真正聪明的人是“双核系统”,用感觉以定向,用逻辑理性来校验。

和人沟通,大部分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和频道上,对对方说的话漠不关心,大家本质上是各说各的。

而真正聪明的人,则会感知对方的频道,然后调整自己的频率来和对方沟通。

因为用直觉来判断大方向很快,所以,你会感觉到这些人无论在社交还是在其他思考上,都比一般人更敏锐一些。

无论你说什么话题,他都能接上,而且有兴趣接上。

因为经常用“感觉”,而不仅仅是“头脑”,所以这些人内心往往有更丰富的感觉和“诗意”。

面对痛苦和困难(比如失恋、失业),内心“诗意”不足的人,苦就是实实在在没有任何慰藉的苦,很容易一蹶不振,长期生活在黑白世界。

而“真正聪明的人”则能从中品味到一些美好和色彩,进而化悲痛为力量,快速切换到自己一贯的彩色世界。

所以,你会感觉他们更有灵性,内心正面的情感力量也更足。

有清晰且笃定的方向

有思想的人总是孤独的。

越是聪明人,越不喜欢和那些沉浸在表面话题、只会抒发情绪的人交流。

相比之下,独处、和有见识的人交流,他们更容易产生“愉悦感”。

所以,这些人往往独来独往,显得不怎么合群。

普通人喜欢往热闹的地方凑,把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安放在乱糟糟的外部世界。

这些人则会把注意力和大脑的控制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进而把生存、事业、命运的主动权,一点点掌握在自己手里面。

早起、跑步、做计划、复盘,克制欲望……看起来很自虐,其实是在修行,并且乐在其中。

当普通人还在信息碎片里狗刨,这些人早已潜入深海捕鱼。

0 阅读:0

吴光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