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攻陷长安,唐玄宗领着杨贵妃,太子公主及少数几个大臣,于夜里仓惶出逃。
他们此行目的地是蜀地,但六军行至马嵬驿便不肯向前,将士们请诛杨国忠与杨贵妃,杨国忠在混乱中被砍杀,而杨贵妃则被赐死于马嵬驿。
就在玄宗以为骚乱平息时,太子李亨却提出分道扬镳,之后玄宗入蜀,而李亨则辗转去了灵武。
时隔不到一个月,李亨便在灵武称帝,遥尊玄宗为太上皇。
这真是安史之乱中的乱中乱,太子何时有了废黜皇帝的权力,亲自把自己抬上大位了?伦理纲常还作数吗?
不可否认,没有马嵬驿之变,李亨不可能上位,但李亨却不是政变的主导者,顶多算是参与者。
未出长安前,李亨头上只有一道光环,就是太子,但这个太子已经当了十七八年了,还看不到头儿,他心里不急,那是不可能的。
但急又如何?他这个太子当得是如履薄冰。唐朝的太子没那么好当的,你不机警一点,随时有可能被人暗算,从李建成那会儿就开始了。
在李亨之前,唐玄宗已经杀了三个儿子,其中还包括前太子李瑛,背后搞鬼的人是武惠妃和李林甫。
李林甫本以为惠妃之子李瑁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但他低估了玄宗的政治格局,晚年是有点昏,但还没昏到乱立太子的程度,再加上武惠妃离世,玄宗对李瑁的宠爱也一落千丈。
踌躇之余,玄宗和高力士聊了个天,高力士是玄宗亲信,一直陪侍在玄宗身边,此人又极为精明,一般不深入参与政事,但皇帝既然问起,他便参了一句,说“大家(皇帝昵称)何必如此虚劳圣心,但推长而立,谁敢复争?”
一语点醒梦中人,论嫡长次序,这才轮到了李亨头上,你以为当上太子就坐等登基吗?李林甫好梦落空,怎会甘心?
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东宫就发生了一起大案,策划者就是李林甫,目标就是太子李亨。
李亨有两个交往过密的人,一个叫韦坚,一个叫皇甫惟明,这两人前者是外戚,后者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再加上一个年近四十岁的太子,安排一个谋反的罪名并不难。
李林甫谋划的很到位,谋反的罪名倒是安排上了,但他又低估了玄宗的忍耐力,还不等此事坐实,玄宗已提早下召,韦坚被贬为缙云太守,皇甫惟明被贬为播川太守。
而太子李亨还是太子, 那么这起谋反案就此画上句号了吗?没有,李林甫怎么能甘心,他退而求其次,太子李亨扳不倒,至少要让韦坚、皇甫惟明付出生命的代价。
宰相李适之与韦坚交往过密,韦坚一落马,李适之就感受到了阵阵寒意向他袭来。在李林甫的步步紧逼下,李适之递交了辞职报告,三十六计走为上,这样总行了吧。
但树欲动而风不止,李适之想夹起尾巴做人,但李林甫并不打算放过他,更何况韦坚的两个弟弟还火上浇油。
韦坚是太子妃的哥哥,与太子的关系非同小可。俩弟弟看到哥哥因太子被贬,心里不服气,就跑去向玄宗喊冤,又把李亨扯了进去。
玄宗心里大概气晕了,这两个不知好歹的东西,老子尽量给你压罪,你还跑出来“锦上添花”,真有你的,好吧,那就不客气。
此后,韦坚再度被贬为江夏别驾,俩傻弟弟流放岭南。
这下把太子李亨吓得不轻,为了表态忠于玄宗,赶紧和韦妃离了婚,并声明自己绝不以亲废法。
无辜的韦妃,后半生伴着青灯古佛直到生命的尽头。
这场戏好啊,李林甫高兴极了,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他马上向玄宗进言,说韦氏兄弟敢上疏喊冤,说明他们的朝中势力不可小觑,据为臣所知,李适之等人都是韦坚的朋党,皇上,除恶不尽,后患无穷啊!
玄宗这下没手软,韦坚再度被流放临封,李适之被贬为宜春太守,还有数十名与他们交厚的朝臣,也都遭到了贬谪流放。
至此,太子李亨的羽翼几乎被剪除殆尽,但李林甫仍没打算罢手,他的目标是斩尽杀绝,不仅仅是贬谪。
屋漏偏逢连夜雨,李亨被韦坚一案搞得头晕眼花,那边他的岳父杜有邻也出事了,关键是又把他扯了进去。
杜有邻是李亨另一妃子杜良娣的父亲,时任赞善大臣,忽然一则流言攻击他“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意思是说他捏造言论,与太子勾结,诽谤皇帝。
这则流言的杀伤力并不亚于韦坚谋反案,李林甫默默的笑了,不用他出手,事情已经够热闹了。
此事一查,发现制造流言者竟然是杜有邻的另一个女婿--柳勣,此人与老丈人关系不好,故意陷害他,原来是窝里斗。
但流言危害已造成,事实真相并不重要,于是又一批朝野名臣下马,并遭到杖杀,其妻妾儿女全部流放边地。
尽管太子李亨再度脱罪,但他又一次被吓破了胆,赶紧与杜良娣又离了婚,以此洗刷自己的清白,杜良娣因此被贬为庶人。
此后,李林甫说到做到,韦坚兄弟、皇甫惟明,以及与他们有牵连的官员,最后都人头落地,李适之为保住自己的最后一丝尊严,喝下了毒酒,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不到一年时间,李亨连续陷入两三起大案,失去了两任妻子,一大批亲信,活脱脱成了一个光杆司令,当太子当到这个份儿上,他还有什么权力可言。
李林甫通过韦坚,顺藤摸瓜,几乎将亲附太子的势力连根拔除,对东宫造成了沉得打击,但令他想不通的是,太子李亨还是太子,这说不过去啊!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便是,此后他又将矛头对准了与李亨交厚的王忠嗣,当然身兼朔方、河东、河西、陇右四节度使的王忠嗣没有逃脱李林甫的魔爪,最后暴卒而亡。
面对李林甫对自己的“追杀”,李亨毫无反击之力,不过幸运的是,李林甫死在了他前面,时间成了李亨最好的保护伞。
李林甫走了,之后又来了个杨国忠,同样与李亨水火不容,他们较量的本质仍旧是一场权力的博弈,不过此时还有一个安禄山,杨国忠也是疲于应付。
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太子李亨在混乱中终于抓住机会,奋起反击,但马嵬驿兵变,李亨一个人搞不起来,背后还有两人,就是高力士和陈玄礼。
我们来说说高力士吧,当然他说不上是什么好人,杨贵妃就是他介绍给玄宗的,后来杨国忠专政,他也脱不了罪责。
但他这个人挺有自知之明,还擅长审时度势。他与玄宗相伴近50年,坏事做了不少,好事也不是没有。
玄宗曾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高力士曾掌管内侍省事务,替玄宗审阅各地呈上来的奏章,甚至一些小事,他拥有了审批权。
为此权力甚重,不少人都跑来巴结他,如李林甫、韦坚、杨国忠、安思顺、高仙芝、安禄山等人,都希望他能在玄宗面前为他们美言几句。
高力士也因此聚敛了不少钱财,但他谏言立李亨为太子,反对玄宗将权力下放给李林甫,在玄宗面前暗暗控诉李林甫、杨国忠争斗搞得朝堂不宁,此人也有正义的一面,至少站在国家安危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高力士还掌管着一支禁军。
唐玄宗明白,历次政变无不与禁军有关,要防上祸变再起,就一定要牢牢控制住禁军。飞龙禁军是一支特殊的禁卫力量,也是玄宗仪仗内的卫队,这支禁军就是由高力士掌控的。
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邢缚策动龙武万骑作乱,就是被高力士率领的飞龙禁军斩首的,可见,这支禁军不是吃素的。
玄宗逃亡,这支禁军必在其内。
此外,还有一支禁军就是龙武“万骑”,这支禁军是从羽林军中分离出来的,玄宗组建了北门四军,即左、右万骑与左、右羽林军,从前左、右万骑隶属于羽林军,北门四军设置后,左、右万骑就独立了出来,并增设龙武将军。
禁宫宿卫主要就是由左右万骑负责,陈玄礼初为万骑营长,后因功擢升,由他统率北门禁军,左右万骑皆归他管辖,从开元晚期到开宝末年,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如忠诚的卫士,一直守护着唐玄宗的安全,在马嵬驿兵变时,也是如此。
高力士、陈玄礼都不是李亨的私党,但他们一样都痛恨乱政误国的杨国忠。在与杨国忠的矛盾上,二人与太子李亨有着共同的政治要求,所以,他们才如此默契。
四川是去不得的,那是杨国忠的地盘,一旦到了那里,他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轻松置政敌于死地。
太子李亨与杨国忠长期对立,明争暗斗,外逃之前,玄宗本想让太子监国,处理安史之乱这一特大危机,但杨国忠串通杨贵妃阻止了这一计划,这使得他们之间的仇恨更深了。
逃难四川,也是杨国忠逼迫太子一起随行。若真到了四川,太子李亨的性命能不能保得住,这是一个大问题。
所以,站在李亨的立场上,他巴不得路上出点大事,最好就是政变。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必然是要动些手脚的,比如制造谣言,煽风点火。
高力士、陈玄礼手中有兵权,他们对待杨国忠的态度一致,而且禁军将士也大都痛恨杨国忠。潼关之战,玄宗听了杨国忠的话,逼哥舒翰出战,结果造成大局不可收拾,也因此他们才沦落到背井离乡的地步。
禁军将士的愤怒无法抑制,,在没吃没喝,风餐露宿的情况下,军队发生哗变再正常不过了。杨国忠在混乱中被杀,随后高力士、陈玄礼便要求玄宗处理杨贵妃,这叫赶尽杀绝,不留后患。
此后,在高力士的亲自监督下,杨贵妃魂断马嵬坡。
至此,一场政变看似熄灭,实际李亨才到了真正出场的时间,史料记载因“父老遗留”,李亨没有再与玄宗同行,实际这一出不排除是李亨自导自演,非常时期就要做点非常事情,他已经四十六岁了,太子之路走得太辛苦了,是到了称王的时候了。
玄宗一走,诺大的中原无主,谁来主持平息叛乱的工作,此时有三人才是真正拦住他去路的人,分别是广平王李俶(李亨长子)、建宁王李倓(李亨第三子)和宦官李辅国,他们的利益是一体的,只要太子留下就有机会可乘。
当玄宗得知太子留下时,他不禁摇头苦笑,嘴里念叨了两个字:天意!
李亨会合从潼关败退下来的部分兵马,兼程北上,于天宝十五载(756年)七月抵达朔方军大本营灵武。
七月十三日,李亨在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改年号为至德,然后调集部署各路军队,一路进兵河北,一路收复长安。
至此,属于唐玄宗的时代彻底结束了,当他再回长安时,早已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