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代的普通人,每天是吃两顿饭?还是吃三顿饭呢?

海叔说 2025-01-06 21:09:44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无论处于哪个时代,人们都离不开食物的滋养。哪怕回溯到几千年前的先秦时代,这一规律也同样适用。

《礼记·玉藻》中有这样的记载:“皮弁以日视朝,遂以食,日中而馂,奏而食。”这里描述的是天子诸侯等贵族阶层的饮食情况。他们在参加朝会之后便开始吃早餐,到中午的时候又吃午餐。

这些天子诸侯身份尊贵,他们的饮食情况并不能代表普通民众。而且除了日常的用膳,他们还常常有出于礼仪接待的活动。

像《左传·庄公二十一年》中提到的:“郑伯享王于阙西辟,乐备。王与之武公之略,自虎牢以东。”这里的“享”通“飨”,郑伯设飨食招待周王,这一行为背后有着政治目的,郑伯通过飨食讨好周王,周王则给予郑伯土地作为回报。

这样的飨食活动在礼仪和外交等方面有着特殊的意义。

《庄子·内篇·逍遥游》里说:“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这里所说的到郊野去的人一天吃三顿饭,到百里之地的人要准备很多干粮,到千里之外的人则要拿三个月来准备粮食。

然而,这些能到郊野游玩、有远行计划的人往往也不是普通大众。

《战国策·齐四》记载:“田需对曰:士三食不得餍,而君鹅鹜有余食。”士人们一天虽看似有三顿饭,却吃不饱,而君王每餐都有剩余。这表明士人的三餐质量并不高,而且这也只是士人的情况,与普通百姓仍有区别。

先秦时代,农业发展水平有限。战争频繁爆发,使得许多地方的春耕秋收难以正常进行。在战争的干扰下,丰收的成果大打折扣,粮食产量本就不高。

这些收集起来的粮食,首先要供养天子诸侯等统治阶层,一旦战事吃紧,粮食还会被大量征用。这就导致百姓的粮食储备十分匮乏。

关于先秦时代人们的饮食餐数,有不少记载暗示了普通民众的情况。《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其中“饔”是早餐,“飧”是晚餐,这从侧面表明那时候的普通民众可能一天吃两顿。

对于士兵们来说,情况更为艰难。即便是上阵打仗的士兵们,大多也吃不了饱饭。在当时的条件下,要实现一日三餐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从一些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出,将军们深知食物对士兵的激励作用。

例如《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齐侯以早餐作为激励,表示快速打败了敌人后就吃早饭。还有《史记·项羽本纪》中,项羽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也是用早餐来激励士兵,打算让士兵吃饱早餐后去攻打刘邦。

“于庶民者,朝饔颇简。以粮之匮,朝饔或为粗粮所熬之粥,或为简制谷饼。如粟米所成之稀粥,虽可资些许气力,然其养分之寡矣“,先秦时代的普通老百姓,吃的是粗粮熬成的粥,或者是简单制作的谷饼,也就是说根本没什么营养。

在祭祀、节庆这样特殊的日子里,百姓的食物可能会稍微丰富一点。但即便如此,也很难达到一日三餐。至于贫困的家庭,恐怕连两顿饭都难以维持。如果遇到灾年,百姓或许只能依靠野菜、树皮充饥。

总的来说,先秦时期虽然有一日三餐的情况,但主要是少数贵族、士人和有特殊需求的人的饮食模式。对于广大百姓来说,由于农耕的限制和阶层的差异,一日两餐是更普遍的现象。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阶层之间巨大的差异。

普通老百姓真正要是能做到一日三餐,大概也是要到了汉朝时候了。《汉书·淮南厉王刘长传》:”有司奏,请处蜀严道邛邮,遣其子、子母从居,县为筑盖家室,皆日三食,给薪菜盐炊食器席蓐。“这个时候,囚犯们也能一日三餐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