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种说法。
如果追溯到上古时期,生活在中土大地上的人们,甚至很可能都没有成型的语言体系。人们完全依靠的就是日积月累和祖祖辈辈相传,对于那些生活中出现的东西,逐渐的形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称呼。
周人做出了很伟大的成就,就是推行了一种相对统一的语言。这种语言在春秋战国时代被人们辑录,称之为“雅言”。这个“雅言”严格意义上说不只是高层贵族才有资格言说,其实更大的范围里面这个“雅言”很可能也是整个周人国家体系中的人们共通的语言。
在周人以前的殷商时代,乃至更早的夏人时代,是否也有存在这样的语言,至少目前为止还没有很明确的证据可以证明。因此,我们也才说周人推行“雅言”是很伟大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代,众多诸侯国所推行的语言,大致其实应该都是沿用的周人“雅言”。只是因为有着不同地域和生活习惯,有的就会形成不同的发音体系。比如,在《战国策》中曾经记载过一个故事,说的是“郑人谓玉未理者璞,周人谓鼠未腊者朴。”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郑国人称呼一种玉石为“璞”,而周王城的人则称呼一种老鼠叫“朴”,发音相同,但东西不同,便是闹出了笑话。
但是,不同的诸侯国对于周人“雅言”掌握水平是不同的。
周天子推行分封制。而分封制中,有几个很重要的原则,一个是天子亲戚,一个是天子功臣,还有就是前朝后裔等等。那么,最开始分封的齐鲁晋宋,大致都符合这些原则。还有一些后来分封的诸侯国,比如楚国、秦国等国,这些国家对于“雅言”的掌握明显就要落后于早期封国。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能得矣。”
即便是到了孟子的时代,强大如楚国这样的国家,对于“雅言”的掌握程度依然不如齐国,楚国人要专门学习齐国语言很久,才能真正的与齐国人进行正常的交流。可见,诸侯国之间,当时很大可能还是需要有翻译者的。
列国之中,最为擅长别国语言的臣子,往往也成为使者,活跃于列国之间。担任使者的人,如果不能正常的与对方进行交流,恐怕外交出使的任务是很难得到完成的。
除此之外,春秋战国除了那些诸侯国外,还有很多戎狄族群。这些族群虽是与周人混居,甚至经常有对抗战争与外交结交。可是周人所推广的“雅言”很可能是没有覆盖这些族群的。
曾有戎族人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通,执币不通,言语不达,何恶之能为?”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戎族人的语言很可能与周人的不同。但是,戎人与周人是否能够外交交往呢?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因为在周幽王时代就有申伯联络戎族人攻破天子王城的事件。
如果周人与戎人无法交流,那么申伯就不可能有所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