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2月2日,继保卢斯向苏军投降以后,斯大林格勒城内最后一支德军也放下了武器,向苏军投降。
至此,人类历史上最残酷、最宏大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以苏军完胜德军而宣告结束。
跟1941年的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不同。
在莫斯科城下,苏军虽然击退了德军的攻势,但却没能给德军造成多大的人员伤亡。而在斯大林格勒城下,仅仅是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内被苏军围歼的德军就接近30余万人,整个南线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一共损失了近1/4的德国东线兵力,德国装甲部队和德国空军也都遭遇了巨大损耗。
可以说,苏德战场的形势就在此刻全面逆转。
更糟糕的是。
由于B集团军群已经被苏军击溃,南部德军的防线被打开了一个长达400公里的缺口,苏联重兵集团不断从这个缺口涌入,兵锋直指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而德军在这两个方向上可以用来防御的兵力只有第二集团军残部和临时组建的兰茨战役集群,实力很弱,根本就挡不住苏军。
更别提此时顿河集团军群尚在顿河下游和苏军南方面军交战,无法脱身。
战场形势十分危急。
一旦顿河集团军群再被苏军包围,那么德国就将面临“先被苏军围歼一个集团军,随后又被苏军围歼一个集团军群”的窘态。
面对这种劣势,一向自负的希特勒都有点慌了。
1943年2月7日,他曾向自己的下属表示:东线德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灾难,匈牙利人、意大利人都靠不住。
插一句,如果不是曼施坦因之后帮希特勒稳住了局面,我一点都不怀疑希特勒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吞枪自杀的想法,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猜测,毕竟南线德军能陷入今日的窘况跟希特勒这个帝国元首瞎指挥脱不了关系。
和心灰意冷的希特勒相比,千里之外的克里姆林宫内却是一番快活的景象。
天王星行动、小土星行动、斯大林格勒战役等一连串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斯大林同志的心情。
1943年2月4日,以庆祝全歼德国第六集团军的名义,斯大林亲自在克里姆林宫接见了包含朱可夫、瓦图京在内的一大批前线有功将领。
场面十分欢乐。
斯大林同志一边慰劳这些征战数日的将军们,说最近一段时间,你们忙着和凶残的德国法西斯战斗,实在是辛苦了;一边大谈对德战争的胜利就在眼前,德军目前已经是断脊之犬,活不了多久了。
斯大林的乐观精神,极大地鼓舞了苏军前线将领,他们一边高举酒杯,称赞“这都是斯大林同志的英明领导”,一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打击南线德军的计划。
斯大林同志,你看,虽然我们重创了可恶的德国法西斯,但是在苏联土地上的德军还有上百万之多,这个时候我们可不能懈怠下来,反而要敦促前线部队继续进攻,争取一口气吃掉南线全部德军,这样我军攻克柏林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斯大林同志对此非常高兴,当即点头同意南线苏军继续进攻,一口气吃掉南线全部德军。
前线苏军将领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都非常兴奋,尤其是瓦图京。在瓦图京看来,在天王星行动、小土星行动结束之后,南线德军已经全面崩溃,不堪一击,只要他的西南方面军能及时穿插到曼施坦因顿河集团军群的背后,那么消灭曼施坦因、歼灭一整个德国集团军群的巨大荣誉就将落到他的头上。
毛熊嘛,跟汉斯一样,对于荣誉的向往早在几百年前就和彼得大帝深植在了灵魂深处。
曼施坦因是谁?看我削不死你。
于是,新的战役计划马上就被制定了出来。
此番苏军制定的战役计划一共有两个。
其中一个是“星”计划,意图占领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由此时就在哈尔科夫面前的苏联沃罗涅日方面军负责执行。
另一个则是“跳跃”计划,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集中西南方面军下属第6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波波夫快速集群,向南穿插到马里乌波尔,切断顿河集团军群的退路,这些部队此时就在曼施坦因的北翼后方,很容易就可以穿插到曼施坦因的背后。之后,苏军南方面军就将在西南方面军左翼的配合之下,一起歼灭德国顿河集团军群。
不得不说,苏军此番行动的野心非常巨大,不仅仅要合围一个比第六集团军更庞大的德国顿河集团军群,还要一举摧毁全部南线德军。
而曼施坦因也看出了苏军的意图,明白苏军是想合围自己的顿河集团军群,于是在苦撑到A集团军群撤到罗斯托夫以西之后,马上就向希特勒发报告,请求批准希特勒自己带领顿河集团军群跑路,并要求援兵。
但很显然,希特勒并没有同意曼施坦因撤退的请求,只给他补充了一些部队,然而希特勒补充的这点兵力远远不能扭转此时曼施坦因面临的兵力窘境。
这一点可以从曼施坦因自己的回忆录中得到证实:“即便把最近几个月中所有送到顿河集团军群的援兵都加起来,在顿河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的防线上,德军对俄军的比例至少都是1:8。”
和缺兵少将的曼施坦因相比,瓦图京则显得兵多将广。
作为早就和曼施坦因在列宁格勒交过手的人,瓦图京一直想要击败曼施坦因,早在1月底就率领部队对着曼施坦因的后方发起猛攻,如今“跳跃”计划的出台,更是加强了瓦图京切断曼施坦因退路的决心。
为了尽快切断曼施坦因的退路,瓦图京在部队都还没来得及重新部署的时候,就命令前线部队全面出击,猛攻曼施坦因背后的马里乌波尔。
在进攻马里乌波尔的时候,瓦图京也没忘了向东南方向的顿巴斯地区派出了一支部队,牵制住曼施坦因的撤退行动。
而就在瓦图京向曼施坦因的背后发起猛攻的时候,苏联南方面军也在新任统帅马利诺夫斯基的率领下,对尚在德军控制之中的罗斯托夫发起猛攻,到了2月7日,苏军坦克部队就已经推进到罗斯托夫的门口。
在瓦图京和马利诺夫斯基看来,曼施坦因已经和保卢斯一样,必死无疑。
只不过,瓦图京和马利诺夫斯基却忘了一件事,那就是他们现在面对的对手不是保守陈旧的保卢斯,而是德军内部公认的顶级战役大师——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只在地图上瞧了一眼,就把苏联这两个方面军统帅肚子里那点花花肠子全部搞懂了。
曼施坦因可不傻。
我能等着你们来合围我吗?呵,可笑。
曼施坦因当场就把希特勒不允许撤退的主张扔到了垃圾桶里,随后便带着整个顿河集团军群,在苏军两个方面军的夹击之下上演了一出“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好戏。
曼施坦因先是把一直在北翼苦撑的“霍利特”战役集群撤到米乌斯河地区,并把霍特的第四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下游,调往顿河集团军群的左翼,这样一来,曼施坦因就有了少许的机动力量可以对瓦图京的部队发起反击,同时曼施坦因还部署了一些兵力在罗斯托夫一线牵制住苏联南方面军。
2月12日,曼施坦因集中了三个装甲师还有些许步兵,对瓦图京麾下推进最快的苏联波波夫快速集群发起了反击,成功遏制了苏军波波夫快速集群的攻势。
但德军发起的这次反击并未引起瓦图京的警觉,瓦图京依旧乐观认为,德军的这次反击只不过是全面撤退的前奏,于是命令前线部队扩大攻势。
此时的瓦图京还不知道,他的部队已经陷入了曼施坦因的弹性防御阵地中。
首先是苏联第2坦克军和第2近卫坦克军,他们刚刚推进到什捷罗夫卡,就遭遇了曼施坦因提前部署的第17装甲师的反击,攻势被迫停止;之后便是苏联第一机械化军和第23坦克军,他们在占领克拉斯诺顿,并向西南方向推进一段距离之后,便因补给困难和德军的顽强防守而停止攻势。
在曼施坦因连续不断地固守、反击之下,整个西南方面军左翼部队的进攻能力被严重削弱。
尽管靠着兵力优势,瓦图京成功地把自己的坦克部队插到了曼施坦因的后方,但就是没办法对曼施坦因发起致命一击。
相较于瓦图京,马利诺夫斯基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
早在,2月7日,南方面军下属的第3近卫坦克军、第5近卫机械化军推进到顿河一线,逼近罗斯托夫门口。随即在2月8日,苏军就对罗斯托夫发起了所谓“最后的进攻”,但是被德军步兵挡在了罗斯托夫城中。
直到2月14日,曼施坦因下令放弃罗斯托夫,苏军才能占领罗斯托夫,而此时罗斯托夫内的德军部队早就完全撤到了米乌斯河地区。
在曼施坦因的灵活指挥下,拥有大量机动部队的苏联南方面军不仅没有缠住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还被曼施坦因在撤退过程中发起的一次反击行动,重创了冒进的第4近卫机械化军。直到2月21日,这个机械化军残部才得以逃回了苏联南方面军的阵地。
这番撤退行动,算得上是曼施坦因职业生涯中的又一大巅峰之中。
曼施坦因不仅率领部队逃出了苏军重兵集团的围追堵截,还用实力教会了瓦图京和马利诺夫斯基什么才叫战役指挥。
在这里我一直都有一个疑问,占据这么大的优势都让曼施坦因全身而退,之后在库尔斯克又被曼施坦因打出1比几的战绩,最后还是靠着援兵才守住防线,这种表现真的能说瓦图京比曼施坦因更强吗?
只不过曼施坦因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这时他已经从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变为了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虽然稳住了战场南翼的形势,而在北翼,苏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已经打到了哈尔科夫城下。
南线德军的危亡如今全部依赖曼施坦因。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删!
想了解二战德军在战略、战术、战史领域更多的知识,可以关注我!
文笔幽默流畅,叙事完整,绝妙好文。比那些太监写的強十倍[点赞]
曼帅确实牛。绕过马其诺防线就是他的主意。
希特勒瞎指挥人又不在战场在地图上指手画脚
什么好文,一个拳头不硬用身躯去碾压,一个拳头硬身躯却被压的粉碎有个屁用。
希特勒战略头脑就是进攻、进攻、再进攻,没有后退一词[呲牙笑]
8
所以最后柏林没有被苏军解放?元首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