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借款还是投资——名为投资实为借贷的司法认定及风险防范

房产小哥赵玉涛 2025-04-14 21:40:34
典型案例解析:名为投资实为借贷的司法认定及风险防范案情简介

2019年,杭州市居民李某与某科技公司法定代表人张某签订《战略投资协议》,约定:李某向张某控股的某新能源项目投资1000万元,投资期限五年,张某承诺每年支付固定收益400万元,到期返还全部本金。协议签订后,李某通过银行转账支付1000万元,张某出具《资金确认函》载明“今收到李某新能源项目投资款壹仟万元整”。2023年项目到期后,张某未支付任何收益且拒绝归还本金,李某以民间借贷纠纷为由诉至法院,要求张某偿还1000万元本金及利息(按LPR四倍计算)。张某抗辩称款项属风险投资,项目亏损不应偿还。

法院裁判要点

经审理,法院作出如下认定:

法律关系性质:协议虽冠以“战略投资”名义,但约定“固定收益+本金返还”条款,不符合投资行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本质特征;李某未参与项目决策管理(证据:无董事会席位、未签署经营文件);新能源项目亏损达2.3亿元,但协议未约定李某需承担亏损。结论:双方实为民间借贷关系。本息处理规则:支持返还本金1000万元;约定年收益400万元(折算年利率40%)超出司法保护上限,调整为按起诉时一年期LPR四倍(约15.4%)计算利息;逾期利息以1000万元为基数,按日万分之五计算至实际清偿日。核心争议焦点:投资与借贷的界分规则一、本质特征对比

要素

投资行为

借贷行为

风险承担

共担经营风险(如协议约定亏损分担条款)

出借人不承担经营风险

收益性质

浮动收益(与项目盈利挂钩)

固定收益(与项目盈亏无关)

管理参与

通常享有知情权、决策权

不介入具体经营

退出机制

需经清算程序(可能无法全额收回)

到期刚性兑付(附担保可优先受偿)

本案典型特征:

保底条款:协议明确“五年累计支付2000万元固定收益”;管理缺位:李某从未列席股东会,项目财务报告显示其未行使监督权;风险隔离:项目重大亏损未触发李某的责任承担条款。二、司法审查路径

法院通过“四步分析法”认定款项性质:

合同文本审查:重点核查“固定回报”“无条件回购”等保底条款;本案协议第5条“无论项目盈亏均按期支付收益”构成借贷核心特征。资金流向追踪:李某款项直接进入张某个人账户(非项目专户);项目审计报告显示:1000万元中仅30%用于设备采购,70%被张某用于偿还其他债务。经营参与核查:调取公司股东会记录、签章文件,确认李某未实际参与管理;项目管理人员证言:“李某从未到访施工现场”。行业惯例参照:新能源行业股权投资常规回报率为8%-15%,本案40%固定收益显著偏离市场水平;专业机构评估:若属真实投资,李某五年预期收益率应为-12%至+18%。风险警示与合规建议对投资者的建议:协议条款设计:避免使用“保本保息”“刚性兑付”等表述;增设“按持股比例分担亏损”等风险条款。权利行使留痕:定期参加股东会并签署会议纪要;委派财务人员监督资金使用。担保措施配置:要求项目方提供股权质押、不动产抵押等增信措施;示例:可约定“项目营收低于预期时,李某有权接管特定资产”。对融资方的警示:法律红线:以投资名义吸收资金并承诺还本付息,可能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本案张某另案被刑事立案(涉嫌挪用资金2.1亿元)。税务风险:借贷利息需开具发票并代扣20%个人所得税;本案李某已就400万元收益申报补税80万元。延伸思考:新型交易模式的法律定性

随着“明股实债”“对赌协议”等复杂交易兴起,建议采用以下方式降低争议风险:

双重协议结构:签订《股权投资协议》与《借款合同》,明确约定“投资行为转化为借款”的触发条件(如项目三年未盈利);第三方托管机制:设立共管账户监管资金,约定按项目进度分批放款;专业文本审查:引入律师出具《交易性质法律意见书》,预先阻断“名为投资”的司法否定风险。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667条、第985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4条)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