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好的关系是当这份关系变坏后,你有充分的自信和能力把它修复好。
当你学会情绪感知和情绪处理后,你就能顺利地处理棘手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出对这些关系的自信。
情绪化揭露了我们在意的是什么,我们恐惧、担忧、焦虑的来源在哪里。
要想不被情绪所左右,你就要觉察到它的存在。
当你不太了解自己当下的感受时,可以通过外部的反馈来觉察,看看别人对你当下的情绪是如何定义的。

很多人会认为既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再将其翻出来没有必要。
其实压抑你的情绪无助于维持或增进彼此的关系,更不用说对你生理和心理的影响了。时间长了,压抑情绪反而会慢慢破坏你们的关系。
所以,如果有一些过去了的事情依然重复地在你脑海里浮现,那就应该去认真面对并解决它了。
不要认为表达自己的情绪会觉得自己很脆弱,有勇气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这和脆弱没有关系。
很多人希望自己表现得理性、冷静、清醒,这是我们给自己立的人设,甚至有时候还有他人对我们的期望。
要打破这种人设,就要破除一些不适合自己的理念。

有时候我们会为一些事情生气,但因为不能对别人发泄,所以就拿一些物品出气,这本质上是对情绪调控的不足。
这种对情绪调控的不足,主要表现为:麻木、逃避和对抗。
情绪来临时,我们可以转移注意力,或者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情绪,从情绪中抽离出来。
愤怒就像火球,不但烧伤别人,也会烧伤自己。有时候会发现自己就像絮叨的老太婆,不断产生负面想法,停不下来。
情绪强烈时告诉自己:我现在感到很愤怒,这很正常,我要接纳我的愤怒,从而停止诱发更多的负面情绪。
愤怒是因为你不断回忆更多让自己更生气的经历,因为一个人身上的惯性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根深蒂固的。
要不加批判的接纳,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会发现在那一刹那,那个让你十分难受的负面情绪会突然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时你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奇妙轻松感。

控制情绪通常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我们对自己的情绪体多点耐心。
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去共情它。人有时候在情绪激动时根本无法接受理性的处理方式,需要的是被倾听、被理解、被共情,或者说需要感性的互动。
如果你具备了共情能力,对于很多事情,你都可以得心应手,从而变成人际交往高手。
偏理性的人遇到问题,第一反应是想把事情解释清楚,觉得只有解释清楚才能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在对方没有情绪的情况下是管用的,但是在对方有情绪的情况下,可能只会让对方更加烦躁,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关心,从而产生共情,让倾诉者感到被支持和理解。
当双方有了共情,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都会慢慢冷静下来,不再针锋相对,也就能够理解你的立场和不易,从而为寻求最终的解决方法打下一个互相理解的基础。